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国际区域治理中,经济治理是重点领域,也是成效最为突出的领域。为什么需要经济的区域治理?最基本的原因是为了克服国家边界限制,以国家间合作的方式开拓更大的经济运行空间,推动要素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规模效益,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区域市场能够获得更大的受益?最著名的理论是区域市场可以产生贸易转向与贸易创造。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经济角度,阐述环境及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将会产生重要的环境效果;同时,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问题,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要治理好环境问题,就必须协调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青浦区的经济发展使全区水质恶化,且同时耗用了大量的水资源,造成了水资源环境的问题.而水质恶化将会影响到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将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劳动效率,最后影响到全区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也将会影响到全区的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青浦区应当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和创新水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来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具备了多种污染物共存的特点,并且因为空气具备流动性的特征使其逐渐向着区域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使得大气污染会在多个行政区之间进行扩散和传递。近年来,雾霾和酸雨的污染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成了严重的危害。因为大气污染逐渐变为区域污染使得原有的属地治理方式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大气污染的加剧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大气污染的区域治理理念,但是这种治理方式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机制的构建上仍然有待于完善。因此,该文对于我国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气溶胶在大规模场地试验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的问题,同时气溶胶本身具有的有害影响不可控,为了提高试验的效率和保证试验的安全可靠性,本文采用CFD软件对气溶胶形成及扩散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本文首先对气溶胶混合气形成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搭建物理和数学模型模拟液态气溶胶生成过程,通过加入气溶胶注入器数目模拟多个气溶胶来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再将气溶胶连续注射到立方体模型中,分散气溶胶的浓度被允许自然衰减一段时间.结果如下:当液态气溶胶进入到环境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态气溶胶在环境中扩散,并且在中下部聚集;当环境压强增加时,扩散速率会有减少.分析仿真结果得出,液态气溶胶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合理分析液态气溶胶扩散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太湖流域景观特征和水乡文化与景观生态的密切关系;对太湖流域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等级高以及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优越的区域条件和良好的区位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太湖流域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并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市镇水系普遍恶化,水乡景观生态受害,直接危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太湖水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古城古镇的景观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抗生素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量生产、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和抗性基因(耐药性)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健康问题。抗生素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可以耐受抗生素对其的抑制和致死作用进而存活和繁殖。抗生素和耐药性的污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抗生素的残留会诱导选择抗性细菌,促进抗性基因的横向转移,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扩散,而携带抗性基因的微生物扩散到新的环境会进一步繁殖,并有可能通过基因横  相似文献   

8.
绿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关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无疑地,清洁生产技术属于绿色技术。但绿色技术不能等同于清洁生产技术。在功能上,治理污染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互补。治理污染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技术是保证未来不发生污染问题。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局部自然生态也可能出现恶化,如沙漠化、泥石流、湖泊沼泽化等。自然生态恶化…  相似文献   

9.
甘肃河西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与生态环境退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河西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间的动态关系,指出人口数量与文化素质水平是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的主要根源,提高人类文化素质和加强生态环境意识建设是治理生态恶化之根本。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资源型地区和城市以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撑。但是,由国内外的一些经验可知,资源型重工业地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瓶颈制约,从而会引发经济衰退,地区萧条。对问题区域的治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尚未出现这种诟病的资源型重工业地区,根据治理的经验,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全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其资源和经济特点,以及其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战略地位,并根据省情提出了一些针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大量资料证实,黄土高原历史上多属森林和森林草原环境,近两三千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逐渐恶化,当前面临一系列生态灾难;水源枯竭,河川水文状态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重;风沙加剧;燃料、饲料、肥料短缺。治理方针是水保为纲,林牧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协调解决好生态环境、粮食、经济贫困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淮河水质污染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国家也出台了限期治淮的战略目标,但尚有很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急待解决。本研究根据水体扩散理论和概念理论,首次建立了淮河干流纳污河段的水质概率稀释模型,使之成为合理确定河流排污量和区域排列削减量的科学方法。对规划和实施河流污染治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淮河水质污染已成为严重社去问题,国家也出台了限期治淮的战略目标,但尚有很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急待解决.本研究根据水体扩散理论和概论理论,首次建立了淮河干流纳污河段的水质概率稀释模型,使之成为合理确定河流允许排污量和区域排污削减量的科学方法.对规划和实施河流污染治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孕育了人类,供我们生存和繁衍子孙,提供给我们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使我们创造了现代文明,产生了工业化社会。但正是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在加速,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加剧,淡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贫穷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困难之中。环境问题,已经发展到目前这样一种历史的紧要关头:如果人类再不爱护地球,保护环境,那么将会迅速走向灾难,希望中的美好未来也会成为泡影。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15.
郑鹏  辛捷  廖荣 《科技咨询导报》2008,(27):116-116
经济地理学本是研究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的社会科学,但在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果仍把观角局限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多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很难起到解决诸多区域经济地理要素实现良性耦合的作用,更不可能达到协调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而且21世纪环境道德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引入并重视对环境伦理道德的研究,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所在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治理区域环境的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石漠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演化特征和石漠化发生环境的人地矛盾 ,认为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考察深圳市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经营时间对企业的污染排放与治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规模角度看,规模更大的企业其环境行为相对更加友好;从所有制角度看,深圳市外资企业各项指标均较好,环境行为较为友好,国有企业的环境行为则体现出复杂性,但在废气治理方面卓有成效;从时间角度看,随着企业经营时间的增加,废水污染型企业的环境行为具有复杂性,废气污染型企业则表现为排放量更大,排放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环境策略主要局限于具体的环境问题,是被动的抵御性治理,即末端治理。到了90年代初,解决问题的目光已经超越环境本身转而投向问题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探讨了环境恶化与传统道德观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了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身道德观扭曲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