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程邦海 《皖西学院学报》2002,18(2):61-62,69
寻根文学经历了由文学寻根到文化寻根的嬗变,在寻根文学的嬗变中,其自身存在着文学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批判,以及对政治的远离与回归的内在矛盾和冲突,造成寻根的文学的内在缺陷,从而使寻根文学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2.
文婧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1):159-160
春、秋在中英诗歌的内涵有所不同,中国诗人喜欢“悲秋”、“伤春”,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春的活力与秋的丰收。二者之间的差别源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主要是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英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冲突日渐激烈,解剖文学与文化现象的良好途径是进行中西文论的比较,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从传统的文论模式入手,有助于认识中西文论各自的民族特点及其独具有理论价值。同时,立足于现代科学的高度去评判东西方文化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模式和历史逆转,并针对二者关于文艺社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学的写作、传播、接受、批评等带来很大的冲击。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出现、特征及其网络文化对文学各个方面的影响,指出网络文化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文学将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从“文化蕴含”的广角,对京味儿文学予以观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京味儿文学的历史成因和三个文化层次。其中论述了“一种地方特色的‘味儿’,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征的体现”,在构成“味儿”的诸因素中,“人是文化的结晶”。高层次、高品位的京味儿文学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塑造既具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人物形象上。指出了老舍的创作即是京味儿文学“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并从老舍特殊的文学地位中进行了多向性的文化思考,得出了老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量级的京味儿文学作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富丽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10-113
文学语言能比普通词语更生动、形象、曲折含蓄并变化多端地反映时代精神,它最富于表现力。因此,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是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态势的一个重要途径。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文学现实层面与审美层面双层同构的特性和文化的两个层面,即公开文化和隐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文学课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于两个层面上观照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寻根”小说有着复杂的文化与文学本源,存在着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城市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物质、文化建设日益现代化,体育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开始逐步兴起,体育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受到社会更多关注。由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对物质有较强的依赖性,人们对物质的拥有,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体育文化在城市里已逐渐表现得平民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体育文化在服务城市文化过程中主要起着丰富和充实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精神升华,对城市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从网络文化的重要性、网络文化活动的形式及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应该利用网络文化自身的优势,全面创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分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文化效益决定文化命运。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文化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主导文化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文化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与文化的断裂或分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价值重心偏移,精英文化式微、大众文化膨胀的现状使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文化生态的失衡格局。我们应通过重视校园文化的意义解读,培育校园文化,复归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促进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几个途径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分两期 ,一是 2 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转型 ,二是 2 0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化转型。中国文化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化表现在“群体本位文化”到“个体本位文化”、“伦理本位文化”到“感性本位文化”、“长老型文化”到“青春型文化”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云南某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化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论证了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化教学注重目的语化知识的传播,忽视跨化交际技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具有跨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语言教学中应重视化教学。化教学应超越以积累化知识为目的的知识传播,通过化意识培养达到对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整体观视野下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是针对物质文化而言的,往往把它作为与物质文化相对立的一个范畴。本文从人类学的整体观出发,认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非物质文化的语境里物质文化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只有通过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才能被认识。同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又分别各是一个整体,对某一具体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事项的认识,仍然需要一种整体观的视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整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只是保护非物质文化事项本身,而需要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图书馆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次解构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文化如何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犬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20.
简要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形成,指出企业文化应涵盖外层的周边文化与内层的核心文化。提出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文化"抓起,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强化,企业文化才能最终融入员工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