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淫羊藿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淫羊藿为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型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植物.该文以野生淫羊藿为研究材料,于营养生长期和有性生殖期对无性系分株种群进行取样,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营养期与有性生殖期无性系分株种群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各构件生物量百分比差异显著.营养期根生物量比(RMR)、支持结构生物量比(SBR)和根冠比(R/C)均大于有性生殖期;而叶生物量比(LMR)和叶重分数(LMF)小于有性生殖期.在有性生殖期,营养分株(VR)生物量(83.93%)远远大于生殖分株(RR)生物量(16.07%),用于生殖器官(花)的生物量投资比例非常小(1.45%),叶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50.68%)最大,地下根茎(32.03%)和支持结构(15.84%)生物最分配比例次之.高比例的叶构件生物量有利于合成大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储存于地下根茎中以维持基株在资源缺乏季节的生长,保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这些都暗示着淫羊藿不仅有很强的克隆生长能力,而且采取克隆生长为主,有性繁殖为辅的手段维持种群的繁衍与扩散.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沙棘平茬萌蘖出生、生长的研究仅有个别报道,且未能将萌蘖特征与种群结构联系起来.该研究在分析中国沙棘平茬萌蘖出生、生长动态的同时,将平茬萌蘖效果与种群稳定性维持联系起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平茬促萌的意义.结果表明:未平茬母株没有萌蘖出生,而平茬处理的萌蘖植株达6.0~25.0;平茬萌蘖植株的树高生长量上限介于28.3~63.0 cm之间,而未平茬母株的新梢生长量上限仅为7.5 cm;未平茬种群结构为稳定型或衰退型,而平茬萌蘖种群结构为增长型.此外,未平茬母株新梢生长只有1次高峰,在6—7月份;平茬萌蘖植株的树高生长有2次高峰,分别在5—6月份、9月份.由此表明,平茬不仅可以促进萌蘖,而且能够加速萌蘖生长、提高种群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标准株收获法对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oides L.)灌木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沙棘生物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生物量中树干所占的比率随树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枝条所占比率相对保持稳定,叶子所占的比率则随树龄增大而减小;生物量的茎根比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大,且与各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根系的分布一般较浅,大约有65.66%~79.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15 cm的土壤表层,而且在径级为φ>4 cm和φ=1~2 cm根系上的分配比例占到总量的1/2以上;根系长度在径级φ<0.5 cm的毛细根上的分配占到根系总长的64.894%~80.09%;根瘤的数量在6~10龄沙棘上分布最多,且主要分布于0~15 cm土层和径级φ<1.0 cm的细根上.此外,沙棘地上部分生物量可用生长因子或立地因子两种模型进行预估,而且在各立地因子中,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其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坡向和坡位,坡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1981—1985年先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自熊坪建立了竹子生态研究区,研究竹子的种群动态变化和干物质产量,估计对大熊猫的负载能力.根据样方数据统计分析,糙花箭竹的年均增长率为12.9%,年均死亡率为8.5%,净增率为4.4%;冷箭竹年均增长率为10.3%,年均死亡率为9.1%,净增率为1 2%;拐棍竹年均增长率为8.6%,年均死亡率为10.6%,每年递减2%.根据地上部分生物量统计,拐棍竹年均净初级生产量为3.6 t/ha,糙花箭竹为3.0 t/ha,冷箭竹为1.5 t/ha.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声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期望揭示其克隆生长调节对策.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其子株密度和生物量大于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②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的个体大、单轴型个体多;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的个体小、合轴型个体多.③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克隆器官的生长;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根系的生长.④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增长率大、高度级多、产生克隆子株早;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增长率小、高度级少、产生克隆子株晚.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广泛分布的栓皮栎种群为对象 ,通过对该种群在不同程度干扰下的生物量与材积进行Logistic模型模拟 ,说明了其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其密度调节的 - 3/ 2法则拟合 ,说明了种群能够保持其稳定性的机制。本文可以为栓皮栎种群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沙棘的生理特性及生态功能研究,分析了树龄与沙棘林生物量及各生长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立地条件对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建立了用生长因子预测地上部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9.
爆发型种群铜锤草的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外来杂草入侵我国广大地区造成的严重危害迫切要求加大对外来杂草的研究.针对重庆地区外来种铜锤草(Oxalis corymbosa)危害严重的状况,通过不同生境下铜锤草种群在一个生长季的数量动态的研究,对其生态学特征及适应对策有了初步了解,结果表明:1) 铜锤草分株种群的死亡率的密度效应显著,高密度种群死亡率较高; 2) 叶构件种群和留土鳞茎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 铜锤草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光合面积动态与环境之间的整合特征显著,表现为不同生境铜锤草种群生物量指标及叶面积指数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生物量在光合体与非光合体之间的分配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林缘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沙棘林缘扩散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沙棘的克隆生长过程.结果显示:中国沙棘以年龄最大的分株为中心向两侧实施克隆扩散,形成中间分株大、密度小以及越向两侧分株越小、密度越大的双向“阶梯式”种群外貌.然而,种群向两侧的扩散并不对称,其原因在于扩散过程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大、密度较高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向土壤水分较差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小、密度较低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由此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即觅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 。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 ; 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 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 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 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沙棘的种下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的性状变异进行了数量分析,发现在所分析过的性状中,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色泽作为划分种下类型的依据是比较恰当和可行的;制定了种下类型划分的具体指标和命名原则.在此基础上,把分布于四川和甘肃两省的沙棘划分为21个类型,对类型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全面记述;讨论了种下类型的分布格局、演化途径和物种形成式样  相似文献   

13.
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hannon-W iener指数和Petra itis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沙棘群落25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认为生态位最宽的是沙棘和铁杆蒿(分别为3.4607和3.2480),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最窄的是胡枝子和美蔷薇(分别为0.1536和0.2134),对资源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沙棘和铁杆蒿之间重叠值最大(SO=0.818),沙棘和铁杆蒿在其它种群上的特定重叠远远小于其它种群在沙棘和铁杆蒿上的特定重叠.生态位特定重叠的大小与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地位、生态学特性、种群分布情况都密切相关.25个优势种群之间不存在完全普遍重叠,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两种沙棘水分生理生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沙棘作为一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水土保持灌木树种,在该流域有广泛的人工种植.2002年,在自然条件下,对皇甫川流域海子塔水土保持实验站内的中国沙棘和引进种俄罗斯大果沙棘的蒸腾耗水特征应用LI-l600稳态气孔计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植物蒸腾速率大小是植物自身特征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子的变化均可影响蒸腾速率的大小;中国沙棘蒸腾速率日变化波动较大,季节变化也大于大果沙棘,说明中国沙棘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大于大果沙棘.  相似文献   

15.
云南沙棘种子蛋白谱带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云南沙棘 4个居群的 2 9个个体种子蛋白谱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云南沙棘在蛋白质水平居群间差异较明显 ,在居群内个体间变异程度不同 ,居群 1,2个体间变异较明显 ,居群 3完全一致 ,居群 4变异程度较低 .变异成因与其生境和鸟、兽远距离传播种子有关 .蛋白质层次的变异很可能也是云南沙棘居群间和居群内形态变异的基础 .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群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林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