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兴起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基督教 ,到公元四世纪已从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宗教 ,变成了当时罗马帝国的国教 ,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辅文以《圣经》伦理和教父哲学的基督教势力 ,共处于帝国的权力中心。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和辅之以基督教重建上帝人间天国实践的《圣经》伦理 ,从根本上重塑了欧洲处于变动时期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的分权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基督教,到公元四世纪已从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宗教,变成了当时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辅文以《圣经》伦理和教父哲学的基督教势力,共处于帝国的权力中心。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和辅之以基督教重建上帝人间天国实践的《圣经》伦理,根本上重塑了欧洲处于变动时期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万鸦老     
万鸦老位于苏拉威西岛北部米那哈沙半岛的东北端。如果苏拉威西的地形象个汉文“斤”字的话,那末,万鸦老就在“斤”字的起笔点。它地处赤道偏北边,每年平均温度为摄氏 26.4度。据 1951年统计,万鸦老约有四万八千人口,大多数是万鸦老(又名米那啥沙)族人。十六世纪初,万鸦老附近已为欧洲人侵入,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十六世纪中叶,才被荷兰人夺去。大约在一百年以前,荷兰人实行宗教愚民政策,在万鸦老地区设立了基督教教会,大力传布基督教,因而万鸦老族的大部分人信仰了基督教。万鸦老就以印度尼西亚最老的基督教中心而著称。这些基督教教会还建立各种学校,因此,在这个地区识字人数的百分比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中西宗教异质性关注,始于16世纪未期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但系统的、较为本质的中西宗教观念之比较则是在严复这儿发端的。严复从几个主要方面的比较,指出了中西宗教的异同与优劣,并在理论上进行了中西宗教结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鲁西南地区孙庄基督教教会为例,描述教会里基督徒们过春节的日常状况,并从农村基督徒的宗教心理、宗教内群划分和宗教市场理论的适用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当代农村基督教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于现代生态危机的启示,介绍了中国道家哲学与西方现代性反思的对话。比较了西方基督教的“创造观”与中国道家的“创生观”。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宗教传播又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这一关系在近代朝鲜半岛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是近代早期朝鲜的知识分子被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所吸引,使基督教得以在朝鲜半岛扎根,并使西方文化在这里进一步传播。继而是19世纪后半期开港以后,西方传教士的不断到来,使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在朝鲜半岛以更大规模传播,并在朝鲜半岛的近代教育和文化“启蒙”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民俗的形成与传承,与宗教有关。古今中外各类宗教都以祛病灾作为传播宗教的手段,消灾祛病,成为中国第百姓与宗教之间的一条重要联系纽带。中国医药民俗与宗教的关系,除了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关系之外,更多的是与道教,儒教等本土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和佛教(不包括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都超越了中国单个民族界限和固有国界而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宗教共处与对话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们历来在孝道观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争论甚至彼此非难,但如果我们从哲学伦理学层面考察其中的孝论并对它们的思想内涵进行对比和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孝为德性与德行,孝是客观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孝道通天或通神诸方面,这些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实质性对话与融通的确是具有深刻的价值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华兹华斯被称作“湖畔派”之魂,二者都是各自所在时代自然诗人的杰出代表。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王维与华兹华斯都返回到自然之中,都到宗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自然与宗教成为两位诗人解脱苦难的途径,这是相似之处。但王维与华兹华斯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宗教的影响,二者的自然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即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空灵之神韵;华兹华斯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神性之意味。  相似文献   

13.
在犹太人的人生追求中,信仰和皈依上帝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途径,也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最高标准。这一点类似于基督教。另一方面,犹太人的人生哲学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着颇为相似的世俗性特点。因此,犹太人生哲学表现为超越与世俗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康乐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1,(3):111-116,132
元代享国虽不足百年,却是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疆域辽阔、军事强大、政治统一的庞大帝国里,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多种宗教文化的传播。为了政治稳定的统治需要,元代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宗教政策,针对诸种宗教之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管理体制,于佛教有宣政院,道教有集贤院,基督教有崇福司,伊斯兰教有回回掌教哈的司等,并对民间宗教实行严格的禁断措施。元代的宗教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代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宗教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圈里璀璨夺目的一处文明殿堂,它有着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很少形成统一局面;宗教繁多,吠陀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均产生于印度,外来宗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等在印度也有不少信徒;等级制度森严,各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保持严格的界限;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各地文化多彩多样,各种文明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16.
论道教神学     
神学是有神论思想的全部内容 ,并非基督教的专利。道教与世界其他宗教一样 ,具有自己的神学思想结构体系 ,道教的神学思想包含了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7.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所特有的宗教,也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一神教的源头。在犹太人失去自己家园、四处散居的时代,是犹太教帮助犹太人继续煅造与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正是犹太教及其所煅造的民族特性,伴随与目睹了犹太人曾经经历的多舛而又沉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重要原因在于它拥有庞大、严密、代表广泛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有着深厚的渊源,是其不断吸收犹太神学、东方神秘主义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基督教专有名词的汉译方法及其运用,论证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所产生的历史和现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和佛教之于中国,同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又都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二者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相去甚远;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并与儒、道两家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基督教却一直未能彻底融入中国文化,至今仍处于中国文化的异已地位,究其原因,系由它们各自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所属的地域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地缘关系,在中国采取的不同的传播策略,在中国传统的时机不同,以及它们不同的处世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