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珠江口外东平海域环境评价资料,对该海域各类沉积物组分中的部份痕量污染元素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各沉积物组分中痕量污染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富集特征,并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为依据,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痕量污染元素富集主要出现在西部浅水区和东侧航道,明显受河口水动力条件和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中的痕量污染元素的富集,影响因素众多,环境复杂,在研究区大致可归为物源、动能强弱、沉积物性质、理化环境、生物作用等;珠江口外东平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污染较轻,为我国海洋底质Ⅰ、Ⅱ类标准。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地化元素分析,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组分.在R、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的硅铁铝率(SiO2/(Al2O3+Fe2O3))、淋失系数(SiO2/(MgO+K2O))、CaO/MgO以及腐殖化度等指标,提取出古气候环境信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9.0 cal ka 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全新世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9.0—7.5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7.5—5.8 cal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区全新世最佳适宜期;5.8—3.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3.0—1.0 cal ka BP期间,气候湿润;1.0—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地化元素分析,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组分. 在 R、Q 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的硅铁铝率(SiO2/(Al2O3+Fe2O3))、淋失系数(SiO2/(MgO+K2O))、CaO/MgO以及腐殖化度等指标,提取出古气候环境信息.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9.0cal ka 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全新世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9.0~7.5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7.5~5.8cal 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区全新世最佳适宜期;5.8~3.0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3.0~1.0cal kaBP期间,气候湿润;1.0~0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元素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进行元素分析,研究了其主元素的组合特征,同时运用元素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了其地球化学意义.元素相关分析表明,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相关性明显,表层沉积物成分以SiO2和Al2O3为主,最高值分别可达75.36%和24.27%;其中SiO2与大部分的常、微量元素呈负相关,而Fe2O3、MgO、K2O、MnO、Cu、Co、Ni与Al2O3之间呈强正相关.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的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和生物源,但以陆源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5.
对海南岛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沉积物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元素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具有AlFeNaKMgCaP的特征,K和P元素含量波动性较大,可能与保护区周边养猪场以及以虾、鸭为代表的养殖业及周边农业活动有关;重金属平均含量值都在国家标准之内,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但重金属Cr和Ni元素样品有超标现象,可能存在点源污染物的输入;相关性分析表明,Al与As、Cu、Fe、K、Mg、Mo、Na、Ni、Pb、Sr、V、Zn之间呈现强正相关关系,Fe与Co、Mn、Ni之间具有强正相关性,Pb与Zn正相关性较好,Ca与Sr相关性显著.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组分与海洋碳酸盐生物介壳碎屑物质及其他生物,其中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组分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长江与黄河现代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其示踪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长江与黄河现代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明显不同。长江相对富K、Fe,Al等常量元素及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且元素含量变化大;而黄河相对富Ca,Na,Sr,Zr,Hf等少数元素,元素含量变化较小;Cu,Zn,Sc,Ti,Fe,V,Ni,Cr,Mn,Li,Zr,Hf,Al等元素及La/Sc,Th/Co,La/Co,Ti/Zr,Zr/Y等元素比值可较好地用来区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以探索长江与黄河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口34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化学组成是SiO2和Al2 O3,平均含量分别为60.1%和15.1%,且自河口向海方向SiO2含量增大,Al2 O3含量减少。元素相关性及因子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由陆源和生物源碎屑沉积组成,包括SiO2、Al2O3、P2O5、Fe2O3、MnO、TiO2、K2O 和CaO,是控制研究区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最主要因素;海源碎屑沉积包括Na2O、MgO和K2O,且K2O具有陆源和海源碎屑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老哈河、霍林河和乌梁素海(入湖口和湖中)的沉积物对NH~+_4-N的吸附特征.结果显示:(1)沉积物吸附氨氮的过程可以用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拟合得出平衡时最大吸附量为23.64 mg/kg;(2) 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的吸附等温线表明沉积物吸附NH~+_4-N的最大吸附容量范围是1428.75~3333.33 mg/kg,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水过程及表面形貌可能对NH~+_4-N的吸附能力有影响.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得出常数0.8206(1/n)1.1100,说明沉积物对NH~+_4-N的吸附过程均易于进行;(3)采样点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均大于水体中的NH~+_4-N浓度,为"氮源",且对氨氮的吸附均属于不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9.
10.
河流表层沉积物界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络合模式和原理,研究了黄河表层沉积物的界面特征,确定了零电点、电荷密度、表面吸附位和表面固有常数,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天然水环境生物膜对铜和镉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沉积岩芯进行中子活化分析,得到沉积物的25个化学元素含量.研究发现西湖沉积物的元素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Fe>Ca>Na>Sr>Ba>Zn>Cr>Sc>Ce>Co>Nd>As>Rb>La>Sm>Hf>Yb>Eu>Th>Cs>Tb>U>Lu>Ta>Au;沉积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与环境风化强度密切相关,在南极岩石风化过程中,元素Fe,Rb,Co,Cr和Ba含量较稳定,而元素Ca,Zn,Na,Ta和U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失;元素Na,Hf,Ca和Ta之间,Co,Ce,Fe,Sr,Nd,Sm,Eu,Yb,Lu和Tb之间,Cs,As,La,Sc,Rb,Th和Ba之间共生关系密切,这些元素在沉积层次上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西湖沉积物稀土分布模式与安山岩相似.  相似文献   

12.
采用GC-MS/MS技术对45个白洋淀表层沉积物(0~5 cm)样品中的三类(多溴联苯、 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联苯)多卤代芳烃(PHAHs)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多氯联苯(PCBs)是优势污染物(20.57 ng·g-1 ·dw),PCB28,52, 66, 138, 156和170是被检出的主要同族体;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在沉积物中的检出浓度相对较低(0.47 ng·g-1 ·dw和1.78 ng·g-1 ·dw),PBDE28和PBDE 47是最具支配地位的PBDE同族体,分别占PBDEs总量的16 %和21 %。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最近的文献报道值相比较,显示这三类PHAHs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处于低污染水平,引起的潜在风险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对千岛湖87件表层沉积物的25项元素(指标)进行含量测定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指标)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以低I、Ca O、MgO,高Cd、Hg、N、S、Se、Corg(有机碳)等为特征。在查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千岛湖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共提取了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8. 735%;农业生产、工业废物、生物作用及自然作用是影响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湖QH1岩心沉积物中微量元素Li,V,Cs,Co,REE(La,Ce,Pr,Nd,Sm,Eu,Gd,Tb,Dy,Er,Yb)及wCs/wRb的高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沉积物中w∑REE,wLi,wV,wCs,wC.较高、wCs/wRb较大;而在冷干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元素质量分数相对较低.∑REE(稀土总量)与wCs/wRb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性,∑REE可以作为反映青海湖环境的一个有效指标.近8500年来湖区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表现为冷干与暖湿的交替,气候的突变在沉积物上表现为元素质量分数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在柘林湾养殖区域内采集了1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硅(BSi)的质量分数为1.83%~2.98%,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为0.38%~1.28%,总氮(TN)的质量分数为0.04%~0.25%,总磷(TP)的质量分数为0.022%~0.061%.从TOC/TN比值来看,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TOC主要来源于水生有机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毒性潜在生态危害基本属于Ⅰ-Ⅱ污染水平,尚未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但需要加强污染控制,防止沉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A geophysic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for Taihu Lake, one of the largest shallow lakes in China. The StrataBox™ Marine Geophysical Instrument was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in the form of vectorgraphs) of the lake sediment. Data were then interpreted by SonarWiz.Map acoustics software.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core stratigraphy from the lake as well as an outcrop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lake at Yao Bay.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10 m sediment (beneath the interface of the sediment and the overlying lake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laminated sediments,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ratal types, i.e. lacustrine sediment stratum (U1) and underlying hard loess stratum (U2). The contact of these two lithologies is not continuous, and part of it is absent in the lake basin. Unequally spread over the lake basin,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mainly consisting of sludge and muddy-clay) is found in areas along the western bank,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Xishan Mountains and along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the lake. In the rest of the lake basin, the hard loess stratum is exposed in outcrops. The depth of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ranges from 1 to 2 m, while the depth of the sludg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lacustrine environment) varies from 0.03 to 1.0 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aihu Lake is primarily influenced by transport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riverine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hydrodynamics of lake currents.  相似文献   

17.
于猪野泽古湖盆南北向中心线及湖盆边缘东北部两个区域内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共45个,既包含来源于地表径流的沉积物,也有在湖泊内部形成的沉积物.分别对其粒度、TOC、w(C)/w(N)及δ13C等分析后发现猪野泽表层沉积物颗粒随地势自高向低逐渐变细,且沉积物中的TOC和w(C)/w(N)逐渐升高,δ13C则相反.据此可知,猪野泽古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及地球化学指标特征符合干旱区内陆河终端湖泊沉积物千年尺度上的一般规律,故可使用这些指标推测猪野泽古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和湖面水位等.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底泥表面附着生物膜在内分泌干扰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对生物膜在底泥吸附乙炔雌二醇(EE2)、双酚A(BPA)和壬基酚(4-NP)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PA、EE2和4-NP的有机物标准分配系数(koc)为101.78~103.02L/kg,经H_2O_2处理所得底泥中EE2的有机物标准分配系数(102.32L/kg)大于未经处理的底泥(102.19L/kg)。建立了两阶段吸附(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5),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在吸附过程中,快速吸附发挥了主要作用,而慢速吸附则决定了反应程度。底泥表面附着生物膜会阻碍污染物向底泥的传质行为,并且对底泥的吸附能力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N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分别对南四湖的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及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进行提取,并将沉积物的N划分为可转化态氮(TTN)和非转化态氮(NTN),对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N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和相关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南四湖上下级湖区表层沉积物中除SAEF-N外,TN及各形态N含量差异显著且上级湖明显高于下级湖区;下级湖表层沉积物中TTN占TN含量的比列明显高于上级湖;南四湖沉积物中N元素成分主要结合在沉积物中的细粒黏土成分中;南四湖上覆水中TN和NH4+-N与表层沉积物中TN和各形态N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南四湖湖水中的N元素主要来源于入湖河流;沉积物中的氮磷比在1.5~4.5,低于Redfield指数,上覆水中的氮磷比为13.7~24.1,高于Redfield指数,进一步说明南四湖目前水体中的N、P元素主要来自于入湖河流;沉积物中的TN含量在近10 a间下降很大且P仍然是南四湖湖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