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年度内,由国外收进的款项同这个国家对国外支付的款项之间的对比。如果收进的款项多于付出的款项,就是国际收支顺差,相反,就是国际收支逆差,收支相等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包括三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美国,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它是世界“金融界的泰斗”和“金元帝国”。但是,这一情况从去年起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1985年头9个月,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贸易及非贸易)逆差累计额达824亿美元,而对外投资顺差额仅为282亿美元,整个国际收支逆差542亿美元,从而使美国从世界上头号债权国第一次沦为债务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美国为什么会沦为债务国?请看以下事实:  相似文献   

3.
邓鸿光 《科技信息》2011,(8):203-203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其中,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盈余943亿美元,证券投资盈余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亏损1211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8年末,储备资产增加4189.78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达4178亿美元之多。总的来说,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1994年至今,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该年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1994年至今,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该年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被冲垮后,普遍陷入了经济全面滑坡的困境中。但从1992年以来,波兰、匈牙利和原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状况出现好转的苗头,经济下滑势头减缓,部分经济指标还出现了回升;恶性通货膨胀也得到了部分抑制。其中波兰的通货膨胀率原居三国之首,现已从1991年的70%降到了去年的43%。三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有所改善,波兰外贸出现顺差,匈牙利逆差较上一年减少了75%,捷进  相似文献   

7.
财经剪贴     
<正>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13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经常账户保持在合理的顺差区间,全年顺差491亿美元,与GDP之比为0.4%。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合计顺差1029亿美元,与GDP之比为0.8%,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间双边贸易一般很难保持绝对平衡。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的词整,无疑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顺差或逆差的局面。当前,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在本国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并没有采取以减少进口求平衡的消极政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格外引人关注。本文根据2000—2008年我国双顺差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逐年增大,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考虑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利用增加国际旅游的支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缓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双方统计数字对不上;一方实行『出口管制』;还有其他复杂原因。美国人抱怨中美贸易不平衡并以此一再指责中国,甚至扬言要进行“报复性惩罚”。不错,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的确一直是顺差,去年的数字是105亿美元。若按美方统计,1983年美国就开始出现逆差(整整提前了10年),而去年的逆差额接近400亿美元,几乎四倍于中国的统计数字! 人体出现失衡就要闹毛病,两国贸易不平衡自然也会产生麻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琪 《科技信息》2010,(28):I0065-I0065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整体和不同项目的平衡状况。其结论是: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说明我国既能保持在贸易往来中的主动地位,又能有效吸引国外资金,这是经济极具扩张力的表现,但同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从长远看应注意对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依然严峻,经常项目顺差仍高居不下,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急剧攀升,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带来了严重负效应,主要体现在它造成了通货膨胀压力、使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减弱、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及导致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所提出的调节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相应措施,主要包括转变外贸发展战略;改善内部经济失衡状况,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行企业“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在1955年的头三个季度,英国经济情况继续沿着从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呈现的趨势,向恶化的方向发展。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以前保证将出现的所谓长久的“繁荣时代”,已被事实证明只不过是骗取选票的空头诺言而已。英国经济情况恶化的最明显的徵象,就是国际收支逆差和物价上涨。一年多以来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增长,使英国的黄金美元储备大大地减少,达到了1953年以来的最低点,以致在国际货币交易市场上对英镑普遍看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又在纷纷讨论英镑再度贬值的可能性。英国财政大臣巴特勒所不断重复的他的一句话的声明“英镑绝不贬值”,只是说明英镑目前的不稳固地位,反映了英国当前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在英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上,它的对外贸易佔据着主要的地位,甚至被称为“英国的生命线”英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绝大部分依靠自其它国家的进口,而  相似文献   

15.
范洋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11):915-919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双顺差”格局重现,外汇储备稳步回升。市场预期转好,境内主体对外资产配置行为更趋理性,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但基础性资金流入继续放缓。预计2018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仍将保持合理的顺差规模,跨境资本流动总体保持稳定。建议进一步落实“扩流入”政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优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查阅2000-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变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变动趋势及可能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应采用的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隐藏在人民币汇率问题背后的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即全球储蓄结构失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指出,美国储蓄水平过低,其他国家储蓄水平过高而投资不足,反映了经济结构和人口方面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思路是美国减少财政赤字并提高储蓄水平,同时其他国家也要扩大内需。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2004年达到665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为美国历史最高。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由于本国出口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支付而造成国际贸易赤字;二是由于…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货币及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上还是源于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对内或者对外的失衡。至于受到多方谴责、乘人之危大肆兴风作浪的国际投机资本,则只是起到了一种从外部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泰国的金融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东南亚货币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东南亚的货币危机,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把握好经常项目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尽  相似文献   

19.
马荣 《科技咨询导报》2013,(35):254-254
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都保持着"双顺差"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的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我们国家对外紧急支付的能力,也体现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是持续的双顺差和太多的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保持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延续流入格局,储备资产增加,外汇市场供求平衡。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更多地反映在资本金融账户,而非经常账户;跨境资金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反映平稳;以美元为主要定价货币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受到挑战,黄金储备受到央行青睐。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全球利率保持低位,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较大,我国对外投资效益下降;中美贸易摩擦上升至全面金融对抗可能性不大,但需警惕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全面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促进更高水平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