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秘古堡群     
日前,在湖南永州新田县的大冠岭上,发现了一处神秘古堡群,核心古堡大冠堡内共有17个房间屋基,总面积7000 m2.专家推测,古堡应是某位有特殊身份的尊者所为,极有可能就是因"靖难之役"丢了皇位的明惠帝朱允炆,而古堡群可能是明惠帝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3日-4日,军事科学院古代战略研究室吴如崇主任、王非春、王中兴、张文才、任力和吴九龙(原国家文物局研究员)等一行6人在对张壁古堡考察期间将其定性为“明堡暗道”;同时称古地道里诸如$式工程为地道史上的狡一无二。吴如崇在介休博物馆提笔写成“古庙神佛异,盟明堡暗道奇”。专家们谈“异”时注意到了张壁中各庙庙神都与山西人有关,实属国内罕见。见“奇”,是说张壁古堡填补了中国军事工程建筑史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某国提出了通过"群体免疫"防控新冠疫情的建议性策略。这一建议发布之后,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该国希望通过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来获得群体免疫。那么,什么是群体性免疫?为什么人们都认为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  相似文献   

4.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南10km的黄土丘陵上,地处绵山北麓,是国内罕有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村堡。它三面临沟,一面靠山,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堡占地面积为12万m2,海拔1020m,堡墙周长1300多米,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300多米。堡内一条红石铺成的龙脊街,贯穿南北,整个街道“呈S”形走向。古堡内外多座据考证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庙宇殿堂、亭台楼阁,每处都有一个奇妙动听的传说故事。最让人称奇的是,这里有两座稀世的琉璃碑和一尊神秘的泥铁像,尤其是遍布堡底四通八达的古地道,具有攻、防、退、藏等功能,立体3层,网络交织,…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14,(5):76-77
<正>山西省介休市南边的张壁村,三面临沟,位于一个山包上,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山包上有古堡,古堡下则是运用"六壬奇门"方式修建的地道,由于设计玄奇,所以又被考古学家称为"地下长城"。雀鼠谷决战介休市位于晋中盆地,左依太行、右傍吕梁,自然而然成为连接关中平原与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介休城东南面的张壁村,因为三面临沟,一面靠山,而且正处在晋中盆地通往晋南的要道上,地势险峻,自然成了一处理想的军事据点。  相似文献   

6.
李耕拓 《科学之友》2005,(23):46-47
上世纪,在印度搭尔沙漠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古堡里,栖息在这里的红蝙蝠制造了一桩桩神秘的杀人案,不少在古堡里过夜的人,被它们用钢针一样尖利的嘴刺进脑壳,吸食脑浆而死去,可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任何伤痕.警察全力破案.  相似文献   

7.
李耕拓 《科学之友》2005,(12):46-47
上世纪,在印度塔尔沙漠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古堡里,栖息在这里的红蝙蝠制造了一桩桩神秘的杀人案,不少在古堡里过夜的人,被它们用钢针一样尖利的嘴刺进脑壳,吸食脑浆而死去,可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任何伤痕。警察全力破案,都一无所获。直到1956年,英国的生物学家汤姆·维尔特才抓到了这些凶手。  相似文献   

8.
正新冠肺炎疫情至今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抗击新冠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新冠病毒"和"流行病学调查"这两个耳熟的词语。"新冠病毒"是引发此次疫情的元凶,"流行病学调查"是疾控部门查清病人发病前后的活动范围,寻找病人感染病毒的来源和过程,从而分析可能感染的范围,进而确定潜在的感染人群范围,使得防疫部门可以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更好地控制疫情发展。类似新冠病毒这种病毒,植物界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无论史实和传说,都围绕正义与邪恶展开,而这里的代表人物则是"潘仁美"和"杨继业"。在晏头,我仰望着已经为风雨蚕蚀得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古堡(此堡据考为潘氏所筑),真是莫名其妙,感觉到了历史总是在这可以避免却又无可回避的境遇下发生的,如同怀仁的金沙滩。  相似文献   

10.
正新冠肺炎大流行令2020年非比寻常。人们对科学领域的关注被病毒、疫情和疫苗分去一大部分,但实际上这一年有很多其他出彩的科学成果问世,同样值得瞩目。《自然》的视觉团队精心评选出了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片,以下展示其中9幅图片。第七种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发了毁灭性的全球疫情,是2020年当仁不让的"超级反派"。SARS-CoV-2是目前已知能感染人类的第7种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蝙蝠往往与黑暗、嗜血、恐怖相连。它昼伏夜出,生活在阴暗的山洞、森林或荒废的古堡里。也许世界上不会有动物比蝙蝠背负更多的"恶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科学地认识一下蝙蝠吧。发现蝙蝠会"武功"作为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蝙蝠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全身骨质轻,控制飞行的肌肉发达,后肢退化,拥有大大的耳朵。为什么大耳朵是适应飞行的体形特征呢?这是因为蝙蝠练就的一项独门"武功"——回声定位。蝙蝠飞行时,从口中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声波以便定位。  相似文献   

12.
假如地球只有人类?我真的不敢想象那是什么样子. 帮朋友策划出版《灭绝之路(野生动物保护手册)》一书之后,我几乎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都去造访地处京城的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这是一处美丽幽静的湿地河谷,像香港沙田的跑马场,放眼望去,绿草青青,池塘和老树一明一暗,点缀着麋鹿悠闲的身影.这片湿地河谷长久被我们遗忘了,它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更鲜为人知的是,清朝末年,世界上最后一群麋鹿曾保存在这里,当时并不为人们所知.  相似文献   

13.
一名酷爱"美脸俊面"的男青年,脸部却受到十分罕见的三度重创,成了比骷髅更可怕的"鬼面活人"、"古堡幽魔".新近,医学专家运用现代最新技术,将一张面貌迥异的"美脸"移植于他的脸部.这场"现代变脸实验"成功了吗?它给这名男青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郝丽云 《科学之友》2007,(17):44-45
无论史实和传说,都围绕正义与邪恶展开,而这里的代表人物则是"潘仁美"和"杨继业". 在晏头,我仰望着已经为风雨蚕蚀得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古堡(此堡据考为潘氏所筑),真是莫名其妙,感觉到了历史总是在这可以避免却又无可回避的境遇下发生的,如同怀仁的金沙滩.  相似文献   

15.
正新冠大流行使"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简称VE)一词进入了公众视野。很多人或许会看到、听到这样的表述:"某项3期临床试验显示某款新冠疫苗的VE约为70%。"那么这里的"VE=70%"具体是何含义,我们又应如何解读它呢?乍一看,"70%的疫苗效力"似乎可以被理解成是"有30%的接种者不受疫苗保护,可能会生病",但显然在现实情况中,不会真的有30%的接种者感染患病,因此这个数字会引来一些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明堡暗道的建造年代之谜专家们肯定,古地道属“于守备筑垒”式的军事战术设施,在国内独一无二。其设计原理暗含“六壬奇门”之术,神秘诡谲。地道呈S型走向、3层立体网状结构,高层距地面2m,中层距地面8 ̄10m,底层距地面17 ̄20m。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阱、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望孔等攻击设计,也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直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古堡的每条街巷都曾发现过地道入口,古堡内的11口小井,至少有8口与地道相通。通过井壁上开凿的洞口即可进出地道,洞口设于井壁…  相似文献   

17.
明堡暗道奇     
历史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无论地上的还是地下的惊喜都曾为历史涂抹上动人的一笔。而这一次的惊喜是地上与地下的结合,是智慧与空间的融合,是光与影的撼动,是情与信的永恒——张壁古堡。这座千年的古城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和太多的谜。沉默了千年,暗淡了千年,低调了千年,而在千年以后,这座古堡依旧散发出它原有的魅力和神秘。  相似文献   

18.
五毒之首     
据说,蝎子天性凶残狠毒,母蝎会把刚出生不久的幼蝎吃掉,人们因此也常用蝎子比喻恶毒的妇人.在"五毒"中,蝎子为什么能力压群毒成为五毒之首呢?有人说,蝎子靠的是其尾部的一根毒针.果真如此的话,毒针尖上晶莹剔透的液滴一定曾给人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以至于人们在排位时放下对蜈蚣和蛇的强烈恐惧,而对蝎子冠之以"五毒之首".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6,(4):46-46
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人尽皆知,因为那里是关公的故乡。但是,为什么在张壁古堡也建有此庙?又为什么要建于堡外?与堡门、山门、庙门相对?张壁古堡内一块大清康熙50年的碑文记载了关公显灵的一个故事: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流氓地痞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一到黄昏,堡门落锁,路无行  相似文献   

20.
语诺 《科学之友》2020,(4):76-79
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令人动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成为了疫情防控路上的"逆行者"——快递员、外卖骑手、公交司机、保洁员……因为有他们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正常运转。保洁员:放弃与家人团聚守卫医院清洁有这样一群人,虽不是医务人员,却同样在抗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