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早年在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的认识,虽有客观的一面,但是总体上持排斥态度。特别是在戊戌时期,面对严重的的文化危机,康有为主张通过保卫儒教来对抗基督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是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在当时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在20世纪初年被“存学”的主张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当儒学在近代面临内外双重危机时,康有为提出了孔教说,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推行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康有为的孔教说是站在官方立场,非学术、非科学、非理性,是庞杂和矛盾的,但仍然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以康氏为个案,可以看出近现代“儒教是教学说”的发展、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何其芳是一个具有深厚“三峡情结”的京派散文作家.面对30年代散文日益趋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改变这种状况,并对京派文艺理论形成一种契合.  相似文献   

4.
儒教对越南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越南儒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化、实用化、简约化的特征。在越南自10世纪初历经丁、前黎、李、陈、胡、后黎、阮等朝直至近现代,儒教文化广泛传播,对越南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越南没有创造独立于中国儒教之外的学派,而是将中国儒教应用于越南。但越南并非一切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与发挥,使之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征。本文主要是探讨儒教文化在越南文化中的影响,涉及到儒教文化在越南生根、发展、开花、结果的历史问题以及对越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越南独特民族精神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以政治家和教育家而闻名,他曾在广州、桂林、上海三地讲学授徒,门下名弟子甚多;陈柱是享誉民国的广西籍国学家,有人称他是康有为第二次到桂林讲学时的受业弟子之一。据大量史料考证,二人并非师生关系,仅在20世纪20年代有过几次交往。应陈柱之请,康有为为其十万卷藏书楼题字;经陈柱介绍,康有为部分遗藏为广西大学图书馆购得。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的作家。他无论是生平、还是创作都具有浓郁的死亡情结。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生活给他带来的创伤和启示以及他死亡情结的影响作用。又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他死亡情结的内涵。进而认定,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应包括对死亡的充分认定和积极面对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明威死亡情结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3年4月19日中午,美国得克萨斯州韦科市郊16公里处的卡梅尔庄园大火骤起,盘踞在这座庄园内由教主大卫·考雷什创建的大卫教派的教徒们,除9人逃生外,余下的86人、连同其教主全都葬身火海,其中美籍教徒52人,外籍教徒34人,中间包括24名儿童。这是继1978年底"人民圣殿教"913名教徒集体自杀以来的又一起举世震惊的美国宗教组织集体自焚惨剧。大卫教派成立于1934年,以圣经新约《启示录》有关内容为教义,宣扬世界末日将临,天国即将到来。近年来,该教不断向各国发展,拥有骨干教徒3000多人,成为美国众多邪教组织中规模不大却很活跃的一个。自称是耶稣转世的教主大卫·考雷什,实际上是一个权欲薰心的家伙。一他以宗教为幌子,企图建立一个满足个人私欲的独立王国。他把大卫教总部设在与世隔绝的卡梅尔庄园。那里森严壁垒,四周有坚实的围墙,地下设有钢筋水泥构筑的地道和弹药库,藏有大量枪  相似文献   

8.
我们过去强调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对的,但却忽视了他在改造中国传统化、会通中西化方面的历史地位。其实,他是一位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化理论家、诗人和章大家,是近代中国化的代表之一。他是中西兼容古今的化理论家、诗人和章大家,是近代中国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由于在爱情、创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自卑情结,作家的这种自卑情结积聚起来,注入他的创作,使他的各种焦虑和紧张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都在创作中借助幻想的艺术世界得以发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作者的自卑起着治疗和宣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对于康有为及孔教派的儒教(孔教)观及儒学宗教论,各思想派别都给予了激烈的反驳或回应。尽管其论争的出发点有较浓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意味,但它促使人们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重新审视和检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部分的儒学,因而对于学术思想史来说不无重要意义或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删定《诗经》以礼仪为准则,他通过《诗经》进行教化,使儒教的义理深人人心,开创了以诗文形式作为传播、弘扬儒教教义的先河,而且儒教的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往往又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人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他始终重视教育,不但亲自开办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自已的教育思想。在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育目的论是一个重要内容。他的教育目的论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论述了教育在人性培养中应达之目的;二是论述了教育的社会目的。他  相似文献   

13.
大约公元前三世纪,儒家思想开始传入韩国。目前韩国是世界上儒教传统保留得最多的一个国家。在韩国历史上一直有一支以弘扬和实践儒教精神为己任的儒林队伍。韩国学术界有许多研究儒教的学会,经常举行年会和各种研讨会,研究儒教的气氛十分浓厚。在现代韩国社会,儒教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特权地位,但其悠久的传统至今还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流正席卷东亚和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救中国。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将他草拟好的《上今皇帝书》公布于众。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约1300余人签名表示支持。故称《公车上书》。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从思想上对已经存在2000多年的腐朽的封建主义进行猛烈地抨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在他的诗中频繁出现桃花这一意象。他在桃花坞建成桃花庵别业,并自号桃花庵主,表现出深深的桃花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坎坷的人生遭际、天性爱花、续室再娶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在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深处,潜隐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自卑情结。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情境构成了郁达夫自卑意识滋生的土壤;中华民族屈辱的、备受歧视的国际地位以及他因自我封闭而造成的极端孤立的现实处境,又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自卑意识。这种自卑意识最终发展成为其人格结构深层占支配地位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不但激发了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潜在的成长动机,而且影响、制约甚至规定了他的审美意向和艺术选择。于是,郁达夫选择了写作作为精神救赎之路,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是一位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改革家和思想家。他既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激情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在学术思想上有所建树的学人。他的思想学说和改革主张,既是对中外化的承袭和吸取,又是近代中国尤其是广东的商品经济和“重商”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1959年1月,身处困境中的钟理和完成小说《原乡人》。有的学者认为其中缺乏一个中心人物,不像一篇小说,并建议他调整后写成一篇散文。钟理和则以结构已定型、难以轻易改易为由,没有对小说作伤筋动骨的修改。未曾料想的是,多年之后,这篇小说中所诉说的原乡情结,已然成了钟理和的精神象征。本文以《原乡人》为载体,来解读钟理和的原乡情结。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性格里有一种根深蒂固而又无法排除的自卑情结,这无论从他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创作风格,还是他那富于传奇性的生活经历中都可看出。本文从郁达夫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的经历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较详细地诠释了郁达夫这种独特心理情愫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的同时",宗教思想特盛"的康有为对佛教推崇有加。在众多的佛教流派中,康有为特别崇尚禅宗和华严宗,他对佛教的取舍和诠释是对佛教内容的转换,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同时引领了近代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