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0,(20):67-67
<正>冲绳位于日本最南端,古称琉球,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密切。无论在琉球王朝古都首里,还是普通百姓家门口,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可掬的狮子雕塑,和中国所见狮子并无二致。据说冲绳的特色舞蹈狮子舞就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冲绳的拉面号称日本一绝,其做法就是阳春面上盖两块红烧肉。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6,(11):66-67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琉球三国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成立了历史上的琉球国。1879年,日本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琉球国从此变成日本政府直辖下的冲绳县。日本看上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王国据《古春风楼琐记》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据说该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包围着,最初有一对夫妇住在岛上。他们搬土运石,种草植树,繁衍后代。后…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徜徉在东京著名旧书街神保町,偶然购得一本昭和25年由东恩纳宽惇撰写的《概说冲绳史》。作者将冲绳史置于日本史框架中进行叙述,否定冲绳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王朝国家。而且书中所谓冲绳初民来自日本,冲绳文化是以日本文化为主体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事实上,自1429年之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姓名的英译早年就有一些惯用的规范格式,现在更有了明文规定。按理说,只需照办就行了。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分歧和混乱还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究竟采用姓前名后还是名前姓后。不少人认为,用英文写文章主要是给洋人看,这就应该按照(或者照顾)他们的习惯,把姓放在后面,以避免姓名混淆。相反意见则认为,我们译洋人姓名时,都遵从他们的习惯,写成名前姓后。因此,中国人姓名译成英文时,就应按照我们的规矩,姓前名后。这样才符合对等、公平的原则。如果说有些洋人可能不了解我们的情况,那就应该告诉他们。一次、两次、多次下来,他们迟早总会清楚的。我国领导人的姓名在各国英文报刊上出现时全都按姓前名后的次序排列,且执行得很好,为什么一些人偏要把自己的英文姓名排成名前姓后呢?这的确值得认真研究。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情况。在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英译姓名就有姓前名后和名前姓后两种,但不是随意乱用。知识界和商界等人士一般都是名前姓后,而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则是姓前名后,如孙逸仙、宋庆龄、蒋介石。像宋子文这一层次的人则多是名前姓后。另外还有一些人也采用姓前名后。例如洋人办教会学校中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英文姓名是把中文姓名按威妥玛拼写法转写成的。姓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如有两个字就分开写,第一个字母都用大写。上述不同类型的人的英译姓名书写格式为什么虽不一致,但却似乎又有些内在规律?如果仔细琢磨,相信能悟出一些原因。
其次,看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人用本国文字书写时,也是姓前名后。据说匈牙利人也是姓前名后。值得探讨的是,他们的英译姓名究竟是姓前名后,还是名前姓后,或者也像我们那样,不太统一?还有,翻译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从笔者接触过的日本知识界和企业界人士的名片来看,他们的英文姓名好像全都是名前姓后(汉字写的日文姓名则是姓前名后)。购买飞机票填写的表则是先写罗马拼音的姓,再写名的第一个字母。韩国人的情况好像也同日本人的类似。我不知道他们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的英译名是怎样写的。不过,曾见到过东京火车站前广场中的一座大铜像,下面有日文和英文写的那个人的姓名,都是姓前名后。多年前,《China Daily》曾刊载我国外交部长黄华与日本外相樱内义雄在联合国会谈的消息。黄华(Huang Hua)是姓前名后,而樱内义雄却印作Yoshio(义雄)Sakurauchi(樱内),顺序倒过来了。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电视直播节目中,金大中和郑梦准的拼音译名都是姓前名后,而小泉纯一郎却是Junichiro(纯一郎)Koizumi(小泉),名前姓后。
下面稍稍扩大一下讨论的内容,通过一些具体例子看看各国人名、地名、国名、机构名等是由谁来定的。A国的人名、地名、国家、机构名等译成B国文字时,译名究竟是由A国定,还是由B国定。笔者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①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日文则译作米国。②“毛泽东”日文写作“毛沢東”;我们写日本人的姓名时,则按我们的简体汉字来写。③日本城市横滨,日文却是横浜。④南非南端的Cape of Good Hope,中文是好望角,日文是喜望峰。⑤Greenland译作格陵兰;Iceland译作冰岛,而不是爱斯兰。⑥日内瓦的英文是Geneva,法文是Genève,德文是Genf。⑦意大利城市Milano,英文把o去掉,变成Milan,中文也把o的发音去掉,译作米兰。意大利人则既不把北京译作Beijing,也不译作Peking,而译作Pechino。⑧ 法国首都Paris,英文和法文的拼写一样,但法文s不发音,英文却读出s音。我们也不发s音,译作巴黎。⑨美、加两国边境的Lake Superior,我们音译为苏必利尔湖,俄文却按superior的词义译为Верхнее озеро。⑩日本按罗马拼音为Nippon或Nihon,但英文却是Japan。仅从上述例子就可以看出,A国的人名、地名、国名等译成外文时,主要由B国来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些机构和单位名称,翻译时仍保留A国写法,只是读音按B国。例如日本的外务省,译成中文时,仍写外务省(按中文念),不写外交部。我们的外交部,日文也写外交部(按日文念),不写外务省。这也许是因为有像厚生省那样的部,职能与我国卫生部又不完全一样,译成卫生部不妥,所以保留厚生省的写法。
最后再来探讨一下中国人的英译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可行性。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的问题估计不大。至于一般人,如果读者(特别是洋人)能判定文章所介绍的某个人是中国人,而且还知道中国人姓前名后的规矩,那么大概不会出错。但如果读者从前后文不能确认那个人是否为中国人,就会有问题。再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有些还入了外国籍,成了外国人),以及早年留学归来的专家,大多有自己起的英译名,且多是名前姓后。这样,各种类型的人碰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如果再有日本人、韩国人,那就更容易乱了。总之,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办法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问题。相反,一律采用名前姓后大概也不行。有人主张中国人的姓全都写成大写。这是考虑到姓前名后容易产生姓名混淆。不过,这个办法也不见得好。试想,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的人的姓全用大小写,惟独中国人用全大写,岂不很不协调?该怎么办?我认为应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查明有关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执行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王府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街’:很大程度上与王府有关。据介绍,元大都时,王府井大街叫丁字街,到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时,在此修建了10所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到清代,明朝的10所王府已没有影子,只留下了王府井这个街名。目前能够找到的都是清代王府。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本来姓名是一个使对方认识的标志,他的英译也应为对方方便着想。在出国访问时用的名片印上汉语拼音,可以向对方说明一下如何读音(例如“Wu”念吴,“Qi”念奇),何者为姓,何者为名。若长期住在国外(例如俄罗斯),最好有一个(俄语的)译名。西文学报引用俄国文献时,常用英文拼法把人名写成英文。在一般性来往中,我想按照姓名汉语拼音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应该遵守。但是在大家要互相引用的论文方面,由于习惯不同,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约定。特别在我国开放初期,论文作者英文署名的五花八门造成了外国读者弄不清楚何者为姓,何者为名(有时问我,我也说不准),曾造成过许多笑话,在文献统计中也造成许多错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接触多了,情况已有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用计算机做统计时仍然出现混乱。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少一个约定,没有一个大家应遵循的统一的规则。二、问题的现状现在我国的期刊对中文姓名英译采用的许多办法,多数是正规地按汉语拼音办法,以姓在前,名在后。有的期刊为强调起见,把姓都用大写,有的在姓后加个逗号,已逐渐为外国读者接收,但仍然出问题,估计是新手,或用计算机做统计造成的。目前多数中外科学论文在参考文献栏中,都采用以姓在前,后跟一个逗号,然后跟以名字的缩写,采用这种方法问题较少。然而也确实出现把我国作者的名字当作姓列在前面,包括名字中的短横在内。造成论文英文署名复杂性的原因出在外国学报上,西方作者固然以姓在后,许多华裔作者也是这样写的,于是把按拼音办法写的我国学者文章也同样看待了,造成姓名颠倒。我在给西方学报审稿时,常提醒主编注意要把名序取成一致。我所接触到的学报多数用统一格式,似乎问题不大。另外的问题还常出在一些国际会议文集,包括一些在国内编的,由于主编者不注意,论文中有的是汉语拼音写法,即姓在前,名在后,有的是西方写法,特别是其中有许多外籍华人和西方作者用的都是西方写法。在同一本书中出现多种写法,而且都是华人,就更造成混乱。三、建议的办法我觉得投到国外学报的论文还是入乡随俗,按该学报文种的习惯为好。国内学报的英文摘要还按汉语拼音,然而发的英文版则要加点区别,或将姓全用大写,或在姓的后面加一个逗号。可能后一种方法更好些。为增加信息量,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用大写,两个名字中间加一短横,若用缩写就不要短横了,如刘永康的姓名可写为LIU Yong-Kang;Liu,Yong-Kang;Liu,Y.K.;Y.K.Liu。我觉得这样写方便了西方读者,并会使计算机更易于识别。这是一些个人意见供讨论。* 王仁院士是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  相似文献   

7.
<正>7月的布列塔尼气候格外温和,人们有的步行、有的乘巴士、有的开私家车来到这里,或是三三两两,或是全家出动。他们内心充满了虔诚、信仰和希望。有些人前一天就到了,他们住在帐篷里,或者露宿野外。另一些人则是清晨到达,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花岗石砌的圣·安娜大教堂:教堂塔尖高75米,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最愉快的人并不是那些不觉疲惫的人。他们当中大多数来自布列塔尼地区,也有从美洲远道而来的,比如戴奥多·勒马蒂尼凯和他的家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交往也越来越多。但华人姓名的外译(主要是英、法、西等文种的翻译)非常混乱,同一个名字可以出现多种译法。有的采用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法;有的采用广东或福建等地方言的拼法;有的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有的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在后;有的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名在前,姓在后(如边彦耀为Yanyao Bian)。关于姓的译法,为了避免姓和名混淆,特别是在单名情况下,有的在姓后面加一个逗号,然后才是名(如Bian,Yanyao;边远译为Bian,Yuan);有的把姓的每个字母都大写(如BIAN Yanyao; BIAN,Yanyao或Yanyao BIAN和BIAN Yuan; BIAN,Yuan或Yuan BIAN)。关于名的译法,一般情况下和姓分开,名字连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yao)。其他译法中有的在名字中间加一个“-”(如Bian Yan-yao);有的分开写,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 Yao);有的中间加一个“-”,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Yao);姓名的缩写(文件索引和运动员服装等)也是五花八门。这种混乱的情况常常造成很多误解和查阅上的困难,有时甚至使当事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因此,华人姓名的翻译规范化势在必行。中央文献(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讲话以及人代会、党代会的文件等)的翻译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华人姓名翻译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在翻译中对华人姓名翻译的处理情况,以及对华人姓名翻译规范化的几点意见。从时间上讲,我们对华人姓名翻译的处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包括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使用威妥玛式,主要的文件有《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党代会和人代会文件以及中央其他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华人姓名的翻译按威妥玛式拼写,姓和名分开,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朱德为Chu Te、高岗为Kao Kang)。复名则中间加“-”,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周恩来为Chou En-lai、邓小平为Teng Siao-ping、张学良为Chang Süe-liang、蒋介石为Jiang Kai-shek)。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毛泽东的译法有变化:《毛泽东选集》五卷以前均译为Mao Tse-tung,自五卷开始译为Mao Tsetung,去掉了中间的“-”。有些知名人士姓名的译法按其习惯译法,名字分开来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宋庆龄为Soong Ching Ling)。一些人姓名威妥玛式的拼写和现代汉语拼音的拼写是一样的,如陈云为Chen Yun、王恩茂为Wang En-mao。少数民族人士的姓名基本上按照其发音或习惯用法来拼写,如才旦卓玛(藏族)为Tsaidan Choma、赛福鼎(维吾尔族)为Saifudin、乌兰夫(蒙族)为Ulanfu、阿沛·阿旺晋美(藏族)为Ngapo Ngawang-Jigme、朴春子(朝鲜族)为Pak Chun Za、克尤木·买提尼牙孜(维吾尔族)为Keyum Matniyaz等。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从1979年至今,基本上废弃了威妥玛式,而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实际翻译中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朱德译为Zhu De)。如果为复名,则连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毛泽东为Mao Zedong、邓小平为Deng Xiaoping、张学良为Zhang Xueliang、蒋介石为Jiang Jieshi)。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姓名,仍按过去的译法,译为Sun Yat-sen和Soong Ching Ling。少数民族人士的姓名仍按照其习惯用法拼写。但有一些少数民族人的姓名按现代汉语拼音来拼写,如回族(白寿彝为Bai Shouyi)、壮族(韦国清为Wei Guoqing)、彝族(李桂兰为Li Guilan)、侗族(杨初桂为Yang Chugui)、白族(张子斋为Zhang Zizhai)等。港、澳、台人士以及外籍华人姓名的译法,按照其习惯用法拼写(有的为威妥玛式,有的则还带有外国名字),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姓名为Tung Kee-hwa、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姓名为Edmund Ho Haw Wah、美籍华人陈香梅的姓名为Anna Chennault、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的姓名为Dhanin Chearavanont、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的姓名为Tsung-Dao Lee、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的姓名为Kuok Hock Nien等。如果没有特殊的拼写或者在无法查询其姓名拼写的情况下,则采用现代汉语拼音,如台湾教授陈鼓应的姓名就译为Chen Guying。鉴于华人姓名翻译的混乱状况,规范华人姓名的翻译势在必行。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最易懂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威妥玛式在大陆基本上已经被废弃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会拼写。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华人姓名的拼写也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这些年来,中央文献翻译中采用这一系统,效果很好。一是翻译再也用不着为翻译人名东查西找(当然,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和外籍华人的姓名除外)。二是自从我们采用此种办法以来,也没有听到外国读者和国内读者有什么不好的反应。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在后。在这方面不必迁就外国人的习惯。最初接触中国的外国读者可能会把姓和名弄颠倒,但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明白,而且他们还可借此机会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译成外文,应该照顾外国人的习惯,其实这大可不必。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译者们也没有照顾中国人的习惯,把外国人的姓名颠倒过来,把姓置前,名置后,我们在中译外时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三、关于姓的译法,我们认为只第一个字母大写,不必所有字母都大写,也不必在姓的后面加逗号。关于复名的译法,连起来写,中间不用“-”,第一个字母大写。这是很好的方法,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采用。但此种办法不足之处是缩写时不好办,会损失信息。如Bian Yanyao缩写时只能写成B.Y.或Bian Y.。如果复名恢复过去的做法,中间用“-”,缩写时就不至于失去信息,如Bian Yan-yao缩写可为B.Y-y或Bian Y-y。这一点还需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讨论。四、少数知名人士、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人士和外籍华人姓名的译法,可考虑仍按其习惯译法。五、希望有关权威部门召集各方人士商讨此事,制定出华人姓名外译规范化的规定,并加以大力宣传,在国内外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人生如花     
《科学大观园》2013,(24):1-1
人生如花,有的人是山中野花,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管生存环境多么的恶劣,他们都会抓住每一点可以生存的条件,然后生出根,长出枝,开出花,结出果来。他们明白,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靠自己奋斗。有的人是盆中花,他们生于富贵权势之家,在吃穿不愁无忧无虑中长大,在被人仰视的地位上生活,从小到大不曾尝过吃苦的滋味,从不知何为拼搏,一旦赖以生存的优越环境有所改变,则无法生活下去。只有保持自尊自信,有韧性,不懈努力的人,才会开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  相似文献   

10.
是货币战争打倒了明朝,也是货币战争促成了清朝的解体,同样是货币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中,中国由强及衰,落入了“瓜分豆剖”、“国将不国”的境地,然而面对经济崩溃,士大夫阶层反而将注意力转向了政治、军事、体制等,在无休止的盲目中,他们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炎龙 《科学大观园》2011,(12):53-55
自秦立国以来,历朝历代都在用着各种手法维护着统治者的利益。秦朝以暴治国,信奉武力至上,结果二世而亡。汉唐尊儒而教,但外戚、宦官污秽于朝,仍摆脱不了历史的轮回。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发展了一个统治人民的利器棗特务统治,相互告发,人人自危成为明朝时期统治的一大特色。这血腥变态的明朝特务机构遍布天下,招致令人恐怖。从整个王朝的历史来看,明朝是特务组织最恐怖血腥的一个王朝之一。明朝的特务机构之所以遍布天下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姓名英译现行规定的要点是:用汉语拼音作为英译,当名字为双音时,二音之间不用过去常用的短横线隔开,名字缩写时只用一个首字母。例如,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英译,按现行规定为Xu Guangqi,而不是过去常用的Xu Guang-Qi。其缩写式为Xu G.,而非Xu G.-Q.。不难看出,这种规定有两个严重弊病。其一是取消双音名中间的对开和缩写时只保留一个首字母,等于损失了一个汉字信息,将导致大量不同姓名的英译缩写式相同。其二是取消双音中的对开之后,难以区分两个拼音字中何者为姓,何者为名。尤其是某些人按我国习惯把姓放在名前,而另一些人却仿效西方习惯把姓放在名后的情况下,中国人还能从姓为单音而名一般为双音来区别姓和名,但没有这种概念的外国人则根本搞不清那字是姓,那字是名,闹出了许多笑话。而当遇到单名时,连中国人也无能为力了。英译姓名现行规定的上述弊病,会在现实中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举一实例,来看看外国人编的文献中出现中国人姓名时的混乱情况。最近出版的国际天文学会会议录(IAU Transaction,Reports on Astronomy,Vol,22A,199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Dordrecht,the Netherlands)第74页,载有国际天文学会第10委员会(Commission 10)关于最近三年太阳物理研究进展报告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其中引用了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因而出现这些中国学者的姓名。如:Wang J.,Wang H.,Zhang H.等,都可以在我国太阳物理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群中至少找到二位对应人。例如Wang J.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也可以是北京天文台的另一位研究员王家龙;Wang H.可能是目前在美国大熊湖天文台工作的中国学者王海民博士,也可以是北京天文台的王华宁博士;而Zhang H.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也可能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棋。若从全国范围来找这些缩写英译姓名的对应人,其数目就是成千上万了。对于这些缩写英译姓名,即使是中国同行看到,大都也难以判断是指那一位,因为上述这些学者都是研究太阳物理,并具备发表国际水平论文的能力。而外国同行看到这些缩写姓名,则更是搞不清是谁。更有意思的是参考文献中的Linxiang W.其实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吴林襄,显然是由于这份报告作者把Wu Linxiang中的Wu误认为名,把Linxiang误认为姓的结果。除了外国人编辑出版的文献出现中国人姓名的混乱外,中国人编辑外文文献时也同样十分头痛。笔者于1992年参与编辑“亚太地区天文教育会议文集”(英文)时,看到了中国学者提供的论文中,署名方式简直是五花八门。虽然有颇多的论文作者署名时把姓放在名字前,但也有不少作者把姓放在名字之后。有些作者由于意识到现行英译姓名规定的严重缺陷,为了避免姓名在英译后损失信息,坚持在双音名字中间加对开。有的作者虽然按规定不加对开,但又怕别人分不清名和姓,而把姓用全大写字母。把姓放在名字前的作者中,有些人在姓与名之间加逗点,表明前者为姓,后者为名;而另一些人却按规定不加逗点。当笔者着手编辑文集目录时,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署名形式,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若用统一的署名格式来编辑目录,将出现目录中署名与论文中署名不一致的情况。否则就只能让目录中的署名形式呈五花八门。显然,出现这种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作者看出现行规定的缺陷而改变写法造成的,因此这是现行规定不合理带来的直接后果。可以设想,现行姓名英译规定的不合理性将会在很多领域带来混乱。例如在对中国人的论文或引文的分类和统计中,将发生把实际上不同作者误认为同一作者,以及把同一作者因其署名形式变异而误认为不同作者,从而造成分类和统计错误。如果有一位外国编辑,想对上面提到的“亚太地区天文教育会议文集”进行论文分类或统计,或其它涉及论文作者的分析处理,看到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署名形式,他一定会十分糊涂,甚至恼火。那么中国人的姓名英译,到底采用那种形式最为合理呢?笔者认为,根据上述情况,合理的选择应包括两个原则:(1)汉字姓名的英译绝对不能损失任何信息。鉴于中国人姓名音节太少,大多数人连名带姓只有三个音节,单名单姓者只有二个音节,少数双名复姓者也只有四个音节,因此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必将在英译缩写后产生大量假同姓名人。(2)英译姓名应一眼就能区分出姓和名,即使是外国人看后也绝对不会误解。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最佳英译方案可规定为:(i)姓的拼音字母应全部大写,姓放在名之后;(ii)若要把姓放在名之前,应在姓之后加一逗点;(iii)双名中两个音节的首字母大写,其它字母小写,二音之间用对开相连;(iv)名字缩写时,双名中二音各保留一个首字母,其后各加一圆点,并用对开相连。例如,按这样的规定,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英译姓名应为Shou-Jing GUO或GUO,Shou-Jing。它们的缩写分别为S.-J.GUO和GUO,S.-J.。姓的拼音用全大写,以及双名中二音只首字母大写和用对开相连,这三个特点是识别姓和名的三保险。把姓放在名之后,以及当姓放在名前是必须在姓后加逗点,则与西方人的习惯一致,有助于他们识别姓和名。当不允许把姓全用大写的场合(如有些国际性期刊或会议对提交论文的署名有规定格式),则上例中只能写成Shou-Jing Guo或Guo,Shou-Ji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S.-J.Guo和Guo,S.-J.,也不会有什么误会。对于单名的人,情况也是如此。若姓的拼音全大写,名只首字母大写,则能分清姓和名。在不允许姓用全大写的场合,只要遵守姓放在名后,或姓在名前时其间应加逗点的规定,也不会产生误会。例如,我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英译姓名应为Heng ZHANG或ZHANG,He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H.ZHANG和ZHANG,H.。姓不用全大写是即Heng Zhang和Zhang,He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H.Zhang和Zhang,H.。把姓放在名字之后,的确有悖于中国人的固有习惯。不过应当想到,其所以要把姓名英译,就是要给外国人看。换句话说,其读者主要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把姓放在名之后,既然有利于主要读者理解,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感到不自在和耿耿于怀了。上面提到的方案与其它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的用法也基本一致。例如,韩国目前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案。从电视上可以看到韩国运动员服装上印制的姓名就是上述形式。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当然不是用大陆的汉字拼音。从台湾留学生的英译姓名看,他们用的还是魏托玛(Thomas F. Wade)汉字拉丁拼音系统;而在香港和新加坡,许多人是用广东音和闽南音拼写。但他们在双名中间加对开和姓放在名之后的结构形式,也与我们的上述方案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匈牙利人,有一习惯与中国人相似,即书写姓名时,把姓放在名字前,据说这一点也是一些学者推测匈牙利民族来自东方的论据之一。他们通常把姓中的所有字母大写,且放在名字前,名字中只有首字母大写。而当姓和名均为首字母大写,并且姓放在名前时,就在姓后加逗点,表示前面的是姓,后面的是名。因此,虽然他们的署名习惯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但通过采用姓中全大写以及姓在名前时加逗点的方式,别人也不会产生误解。笔者提出的方案中,也吸收了这些优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4,(21):44-45
<正>有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似乎都可以掌控自如,能说会道。有的人就算在朋友面前谈笑自如,但一到陌生的环境里就会语无伦次,甚至紧张到说不出完整的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话障碍?其实像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无话不说,但遇到陌生人就会有话  相似文献   

14.
大明门上换王旗 按照明朝人的理论,这座皇城一共有6座城门。明末太监刘若愚在自己的《酌中志》一书中提到皇城的正南门是大明门,这座城门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国门”,从门的命名上就非常不俗:以国号为名。  相似文献   

15.
超级大机器     
圻文 《科学大观园》2009,(22):73-74
不要总是把大型强子对撞机挂在嘴上,关于这个庞然大物的报道已经够多了,但除它之外,世界上还有几个研究机器,其重要性一点都不比大型强子对撞机逊色。这些超级机器,有的在跟踪火星机器人,有的在模拟飓风,有的则在揭示超新星诞生之谜,他们不仅具有“冷酷到底”的外观,还肩负着揭开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智商很高,聪明绝顶,才高八斗;有的人情商很高,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但他们时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债务缠身,穷困潦倒。或者他们也有大笔的进项,但视金钱如粪土,以挥霍自娱,最终千金散尽,依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有智商,有情商,但没有钱商。什么是钱商?简单地说,钱商就是关于金钱的智慧和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你知道富人是怎么挣钱的?穷人又是怎么挣钱的?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你会有惊人的…  相似文献   

17.
一、双名的拼写读到《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我很赞成林元章先生等作者对于官方公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里关于“名字如为双音,应连写”这一规定的异议。但我以为,把我国人名的拉丁字母拼写,照搬到属于拉丁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文章里去,这一做法并无不妥。实际上,这也是拉丁语系的不同语种之间通行的做法。问题在于原来规定的拼写是否科学、合理。我想就这个问题补充一点理由。例如,Chen Xian是“陈先”或者“陈贤”呢,还是“陈希安”或者“陈西安”?两音连写显然给同音字已经太多的汉字又增加了不少麻烦。法语和俄语里面,都有专门的字母用做隔开音节的符号。在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里面,亦早就规定了:“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照此办理,人名“希安”,应当拼写为Xi'an,但却没有这样执行。事实上,在阿拉伯语系的人名拼写里,中间就有用“’”符号来隔开的,例如Abu'l等等。所以,把《汉语拼音方案》里规定的隔音符号“’”用于人名的拼写,应当是完全可行的。此外,用短划“-”当然也可以。考虑到各国人名里面插入短划“-”的比较常见(如西方人的复姓),有较多的作者倾向于建议使用短划来插入中国人双名的两个汉字拼音中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二、人名问题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人名有些什么样的结构,又应当如何拼写,这确实是一门学问。笔者既不是语言学家,又不是民族学家,仅略知一二,试论如下。古时各族人都没有姓而只有名,姓都是后来才有的。发展到了今天,据我所知,有三种主要的情况:一是姓在前而名在后,以汉族为代表,亦包括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以及东亚的一些其他民族;二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主要是欧洲各国及其原殖民地;三是依然保留着有名无姓的传统,例如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包括我国的维吾尔族。这些情况是历史形成的,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没有高下之分,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决不能借口“国际接轨”而让一个吃掉另一个,这就是笔者的基本观点。汉族人的姓,多是单字,亦有双字、三字甚至更多字的。汉人的名,多为单字或双字;但在“名”之外,还可以有“字”“号”等等。西方人可以有“复姓”,更可以有一大排的五六个名字。我们在这里只说姓名排序的先后,以及有名无姓的问题。三、人名与语言文化汉人的姓出现比较早,最早的姓氏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王公贵族的辖地或封邑为姓的,如:秦、楚、宋、陈等。古时候的“庶民”是没有姓的,称呼阿狗阿牛就可以了。到了人们普遍有姓之后,才有“百姓”这个称谓。后来,我国的邻邦高丽(今之朝鲜和韩国)和越南,都相继有了姓。而日本每个人都有姓,才是几百年前的事。欧洲人姓名的发展,也有一个相似的过程。古希腊人好像都没有姓,例如,Archimedes(阿基米德)就只有名而无姓,而Pythagoras of Samos则是“从萨莫斯岛来的毕太哥拉(毕达哥拉斯)”的意思。后来的人名似乎长期都是这样表示。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从芬奇地方来的利昂纳多”的意思。他的名字是Leonardo,而da Vinci(达·芬奇)不是姓,只是表明乡土的人名后缀。再后来,这种人名后缀才逐渐演变为姓。到了今天,西欧各国的人名序列里,如果名与姓之间有小写字母打头的da(或者法国人的de,德国人的von,荷兰人的van等)一类的插入项,大抵是贵族出身或其后裔,他们的姓多半原来是地名。在这一点上,东方人和西方人确有共同之处。然而,据分析,由于语言习惯,或者说是语法的不同,就产生了姓名次序的不同。例如,在汉语里把秦国的君王称为“秦王”。在英语里,就会说成The King of Qin (Chin)。那么,在地名转化为姓的时候,中国的“秦”就会居名字之前,而西方语言里的姓,就会居名字之后。刚才引述的da Vinci,已经暗示了这后一种次序的先兆。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姓前名后和西方人的名前姓后,植根于不同的语言和独立的文化,只要仍然存在着两种语言和文化,就不应当将姓名的次序强求一律。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地球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最多这一因素,就更不应该抹煞自己的文化传统,屈从于别人的习惯。四、无姓的人名今天,距离我国不远的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那里的当地人都是没有姓的。苏加诺和吴努这两个人名里的“苏”和“吴”,都只是一种尊称而不是姓。上面说过,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的许多民族,包括我国的维吾尔族等,亦只有名而无姓。例如,司马义·艾买提,“司马义”是他本人的名字,“艾买提”是他父亲的名字。这种名字的次序,同俄罗斯人姓名里的前两部分“本人名·父名”是一样的。采取出生的地名为人名的后缀,与采取父亲的名字为人名的后缀,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人名的字数有限,总不可能把一个人的所有数据都放进去,总要有所取舍。各个民族要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允许有不同的取舍办法。那么,没有姓的人名怎么样拼写呢?对于古人,一向解决得比较好,照他原来写的次序就是了。例如我手头有一本《科学家传记词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其中Leonardo da Vinci照原样放在“L”部,并没有把da Vinci或者Vinci当做他的姓来排列。可见西方人对他们的祖宗还是比较尊敬的。但今人受到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当今伊拉克国家元首的名字的拼写本来是Suddam Hussein,我国大陆的汉语出版物正确地翻译为“萨达姆·侯赛因”,一般就称呼“萨达姆”,即他自己的名字。但西方人却把他的名字写成Hussein,Suddam;亦即是说,把他的父名“侯赛因”当做他的姓。在这种影响之下,我国大陆的一些英语出版物(如1989年出版的《英汉大辞典》)亦沿用了这一错误的拼写。由此可见,一方面,在人名的拼写里,完全照着人家原来的次序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即使不符合所谓“国际惯例”,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五、中国人姓名拼写应当按照原来姓前名后的次序现在回到中国人(指汉族和姓名习惯与汉族相同的部分少数民族)姓名拼写的问题。细心的读者从以上的论述,自然看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中国人姓名拼写应当按照原来姓前名后的次序。这与一些专家观点不同,也不符合所谓“国际惯例”,但我有充分的理由:第一,这样做是可行的。已经有了很好的先例:Sun Yet-sen(孙逸仙),Mao Tse-tung(毛泽东)(这些双名之间的短划,是英语出版物里的常见用法)。这些姓名的写法已被全世界接受,人家好像从来不(或者极少)用Y.S.Sun,T.T.Mao等别种拼写。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下去,并且广为宣传,一定是行得通的。第二,在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场合,一般都要注明作者居留地和(或)所在单位。编辑看到你是在北京,知道你是中国人,便有足够的根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处理姓名的排序。当然,这里不包括海外的华人。他们入乡随俗,甚至取了西方的教名,那是他们的自由。第三,姓前名后更便于编人名索引,按全称的首字母排序就行了。上面说过的Leonardo da Vinci等等古代人名,早就是这样处理了,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麻烦,为什么到了我们中国人头上就会生出麻烦来呢?第四,把人名中的姓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方法,屡见于国内出版的外语书刊,但在国外碍难通用。姓前名后中间加逗号的办法,国际上实际上只用于西方人名的索引或词典,我们拿来用在正文当中则易引起误会。直接按照我国习惯,写成Mao Tse-tung或Mao Ze'dong等等,就可以避免那些毛病。这并非“将中国人的习惯和汉语的传统用法强加给别的语种”,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改变外语里面对他们自己国家里的人名写法,而只是“名从主人”,即任何语种都要尊重被称呼人的传统习惯。国外出版的英文版《国际名人录》(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1997-1998,61 ed.Europe Publication Limited),其中的海外华人姓名按西方习惯排序,如:MA,Yo Yo(马友友),而中国人姓名则完全按照搬汉语拼音的次序,如:MA DAYOU(马大猷),MA HONG(马洪)等。由此可见,实际上在国外,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人的姓名,采用了接近于本文所建议的拼写方法;并且,这可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们的。为什么一些外国人都觉得行得通并且已经这样实行了,而我们却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民族传统呢?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06,(19):72-73
除去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河南省的完颜姓分布于5个乡镇、闽台女真后裔改姓粘、北京女真后裔改姓王或汪,他们都坚守着祖宗的一个遗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  相似文献   

19.
阿成 《科学大观园》2009,(24):27-28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相似文献   

20.
英国格拉斯哥市6岁小男孩卡梅伦·兰姆经常谈论他的母亲和家庭,并在纸上画他的家——一座海滨白房子。但是令卡梅伦42岁的母亲诺玛寒到脊梁骨的是,卡梅伦谈的母亲不是她,而是另一个40年前的姓罗伯逊的“妈妈”;卡梅伦画的房子也不是他们现在的家.而是“前世”的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