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4月7日下午,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现身浙江省科技馆,出席果壳网与省科技馆共同主办的"菠萝科学奖"系列活动之一的科学论坛。本刊记者亲临现场,感受科学大师的睿智人生……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医学奖更关注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10月2日宣布,将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奖金。尽管诺贝尔奖网站上发布了两个正式公告,一个是新闻稿,一个是学术稿,前者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获奖者的成果以及对人们生活的重大意义,但由于这个成果是较为艰深的分子理论,要想深刻理解这次获奖的内容还是相当费解。不过,如果从通俗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奖可能体现了更为关注民生的视觉,应该说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惯的风格,只是近些年来的颁奖更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J·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J·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因为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和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中的作用。马歇尔和沃伦将分享130万美元的奖金。获奖原因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的是一个重大而又意外的发现,即胃部炎症(胃炎)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疾病)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现这种致病菌的是澳大利亚佩思的病理学家沃伦(生于1937年),他发现约50%接受生物活检的病人的胃下部(窦… 相似文献
4.
5.
基因与诺贝尔医学奖的结缘 百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第三个特点是从50年代以后,大部分获奖者的成果大都与基因研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基因理论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基本理论,如同原子理论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一样。了解并阐明基因既是发展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前提,也是推动多种学科发展和造福人类的原动力。从1958年到如今的诺贝尔医学奖,直接与基因理论相关的成果获奖就达17次之多。而且从本世纪以来,共有38位科学家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对百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统计也表明,几乎有一半的获奖是与基因有关。 … 相似文献
6.
研究细胞如何在细小的细胞内囊基本分子之间穿梭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Rothma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W·谢克曼(Randy W.Schekman)和德国生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Thomas C.Stidhof)。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州拉荷亚市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因解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御微生物病原体侵袭的关键细节: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构成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与9月30日去逝的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一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者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激活T细胞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的诞生,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一下子成了全球尽知的新闻人物。这项技术被称为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新纪元。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荣获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上图),以表彰他在人类体外授精治疗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0%的庞 相似文献
11.
通往斯德哥尔摩的道路—— 记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11月27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 黎签署了遗嘱.在遗嘱中他设立了五个奖项, 奖励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一直与科学和文学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联系在一起. 赢得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和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们的梦想. “怎样才能赢得诺贝尔奖?”—— 前不久,一名稚气的中国学生向Sydney Brenn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端粒研究获200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09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他们的研究揭开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复制的奥秘.促进了人类对癌症、遗传疾病和衰老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依靠大气和各种饮食生存着。没有谁能完全生活在一片纯净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这些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并非束手无策.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城墙.这道城墙就是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4.
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lder,下图)等3人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纵观诺贝尔奖历史,只有8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此前没有3位女性一齐被授予同一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纪录。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莱弗斯(Claudia Dreifus)专程采访了格雷德,就其从事的端粒酶研究以及未来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5.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这项近乎"平民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当今发展飞快的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干细胞研究等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震撼性的消息.它提示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恰恰相反,证实了科学研究在平淡中见"奇"之特点.时下包括禽流感等在内的高危传染性疾病近乎是愈演愈烈,也表明对病原微生物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系统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3位神经生物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慢突触这种大脑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形式。 英国生理学家谢林顿早在1897年就首次提出了“突触”的概念: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发生在突触。这个神经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荣获了193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20世纪50年代末生理学家们发现,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 相似文献
17.
“小鸡胚胎”大发现藏在“深闺”人未识190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丽塔·莱维,成年之后立即将母亲娘家的姓氏蒙塔尔奇尼加在父姓之后,于是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似乎预示着这位犹太血统的女性将干出一番与其家人完全不同的非凡事业。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3位细胞生物学家——美国学者利兰·哈特韦尔、英国学者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周期关键分子的调节机制。 细胞周期是单个真核细胞生长以及分裂成子细胞的过程,是自酵母菌至人类普遍适用的模式。细胞周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G1期即合成前期,细胞开始生长。约经历10~12小时;②S期即合成期,DNA 相似文献
19.
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生老病死,人类的最大福祉是健康长寿。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而揭秘出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真谛.为人类益寿延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巴克和阿克塞尔因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阐明了嗅觉机制百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他们于1991年4月25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论文被公认为该领域的经典,它导致了众多科学家参与该领域,使这领域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