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作家们希望借助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衡估,颠覆既定历史本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承担历史诉讼和重构的使命。新历史小说的这种解构倾向在作品叙事特点上表现为:1.民间话语的崛起,使业已固定的政治化的意识形态结论被重新改写;2.限制性内视角使历史事件的内部关系性质被重新叙述、重新解释:历史事件的意义内涵被翻新或改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受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一视角淡化了体现传统意识形态的宏伟历史事件,却侧重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变迁;其次作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处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使叙述者以现代人的身份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间隔;再次作者在文本中将虚构与真实并重,使历史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已死亡的历史,而是具有了现代意义的历史,进而重建了一个崭新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受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一视角淡化了体现传统意识形态的宏伟历史事件,却侧重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变迁;其次作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处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使叙述者以现代人的身份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间隔;再次作者在文本中将虚构与真实并重,使历史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已死亡的历史,而是具有了现代意义的历史,进而重建了一个崭新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6.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说,特别是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张扬了偶然性,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复杂、人生的宿命、历史(现实)的多元与含混的洞见.偶然性所以流行,在于它本身具有美学激奋点.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实体与实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空间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示社会关联。多萝西·帕克文本中的性别政治问题本质上体现为空间问题。帕克在短篇小说《华尔兹舞曲》里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外界与内界相融合,构建起精神、文化和社会多维度的空间图像,呈现出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女性所遭受的广泛的性别主义、性别压迫与性别规训。文本中的秩序颠覆与话语抗争实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挑战男权至上或男女二元对立性别"空间表征"的"空间实践",目的在于建构女男二元对立的"表征空间"。这种对性别空间政治样态的精心规划与演绎,折射出包括帕克在内的美国女性对传统性别空间的质疑与强烈的自我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9.
格非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小说大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格非在悲剧中反思历史,在虚构中呈现真实,在隐喻中超越现实,试图展示生命深处的人性本质。格非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升华的可能,在苦难中寄寓精神救赎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启迪着我们去追寻遥远精神家园。格非先锋历史小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诗性品质是文学在市场化年代应该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促成了小说"架桥"意象及其内涵的设置,并决定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正是这种浓郁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身体研究主要围绕身体的符号化和非物质化进行,在错综复杂的话语包围下,身体处于失语状态。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以反讽的方式对这种状态进行反思:一方面,小说展示了基督教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机制对身体的编码和规训,规训的目的是促使人实现身心的完整和谐;另一方面,规训的结果却是制造出种种夸张变形的残缺身体和人格(例如“半边人”)。目的和结果之间的悖论颠覆了以完整和谐为核心的基督教“元叙事”,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矛盾的自反性存在(无论是符号体系,还是人自身),实现了对身体符号化的反讽,身体的复杂性本质在意识形态遮蔽下借助非正常的残缺形态发出了声音。  相似文献   

12.
彭雅琴 《科技资讯》2010,(36):220-220,222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意识的形成受到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审美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张爱玲这位女性主义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新旧时代交叠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说,特别是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张所了偶然性,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复杂,人生的宿命,历史(现实)的多元与含混的洞见,偶然性所以流行,在于它本身具有美学激奋点。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革命通俗小说的代表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一经问世便引发强烈反响,并经历从小说到话剧、京剧、样板戏以及影视剧的一系列改编,至今仍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学经典与艺术资源。其中,普通民众作为接受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林海雪原》及其延伸文本的接受呈现出一种流动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经历从"革命时代"到"消费时代"的过渡,普通民众接受状况在历史语境的巨大转折下悄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他们的接受呈现为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群体两种权力话语的规训。与此同时,这种规训却产生了反作用力——及至"消费时代",普通民众力图通过"戏说"与"恶搞"重新寻回自己作为受众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超 《科技信息》2007,(18):157
本文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的个人化写作现象,结合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中的"仿拟"策略,提出新历史小说在消解传统历史观念而进而构建新历史话语的过程中,通过营造形式语言与内容灵魂自然和谐的统一,使新历史小说有了诗性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想象     
经典的产生首先必须有对经典的想象,不同话语有不同的想象;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对经典想象最为具体,在主题、人物、创作方法、作品风格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经典的想象对作家创作有询唤、规训、印证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一次有效清理。莫言依凭源自民间的独特关照方式,通过文本的价值系统的自我颠覆,还原了存在和生活的真实。而这种消解、颠覆和还原,与文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也是创作主体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处理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潮后"小说潮流,在文学精神和叙述方式上发生的变异,深刻地改变着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面貌.它们以革新小说叙事方式以及书写对人生的彻底绝望为内在追求,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历史题材中,都没有能在文学精神上创造出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取向.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局面,其实包含着严重的精神滑坡现象.作家只有站在真和善的立场上,重返人的价值关怀,才能真正突破目前的价值迷惘,为文学的当下写作和历史叙事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