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子的发现,使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感到困惑的原子核组成问题迎刃而解。至于为什么是查德威克摘取了发现中子的"桂冠",而其他科学家却与这一重大发现的机遇"失之交臂",这就非常发人深思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身边看到的各种物质逐渐发展到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直到后来的粒子加速器、电子对撞机等,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深层次,每深入一步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与巨大变革。如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的发现,带动了无线电、雷达、x光、电视、半导体、激光的发展,而近几十年来对原子核的研究,则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原子核碎裂     
在相对论性原子核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原子核会发生碎裂现象。唐孝威教授的《原子核碎裂》一文介绍了当前原子核物理学的这一前沿课题的研究概况。文章深入浅出,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对欲了解这一内容的隔行专家来说,阅后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范围内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的发展,人们对原子核的认识从稳定核拓展至不稳定核.在不稳定原子核中涌现出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而研究这些现象是核物理领域的重要课题.过去几十年中,原子核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描述和解释原子核各种性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本文介绍原子核物理中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概念,简要回顾相对论密度泛函的发展历史,阐述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在描述原子核性质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讨论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在原子核质量、手征进动以及裂变动力学方面的最新应用.最后,文章简要综述原子核相对论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构建微观普适的第一性原理相对论密度泛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相对论性氧原子核二分裂事例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蒲英 《科学通报》1988,33(8):573-573
原子核物理学中对静止的重原子核的裂变曾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对相对论性原子核的裂变现象的研究还刚刚开始。EMU01合作组用西欧核子中心SPS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性氧原子核轰击原子核乳胶叠。我们分析一部分乳胶叠来研究相对论性原子核的碎裂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长期以来人们用电子、质子、中子和α粒子(氦原子核)等轻粒子去轰击各种原子核,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逐渐认识到,许多原子核的结构类似于原子的球形壳层结构(核壳层模型),而另一些原子核的结构则具有明显的整体形变(核集体模型),近年来,由于重离子加速器在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2,(3):10-11
末日论者声称,根据古玛雅历法,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但科学家指出,这类末日论纯属胡言。下面是科学家对六种最具代表性的末日论说法的一一驳斥。玛雅历法末日论者声称玛雅历法昭示了"2012世界末日",但就连玛雅印第安长老智利.皮克顿(如图)都说:"这类说法令人厌倦。"真正的考古学家完全同意这个言论,因为玛雅历法并非止于2012年,古玛雅人也从未把这一年看成是所谓"世界末日年"。对玛雅人来说,  相似文献   

8.
阿秒物理学     
阿秒是电子在原子内部运动的时间尺度:电子绕氢原子核一周大约是150阿秒(1阿秒为10^-18秒);而阿秒物理学(attosecond physics)是研究这样一个超短时间尺度内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其中包括原子内部电子、原子核的运动。开展阿秒物理学研究将拓展在飞秒(1飞秒为10^-15秒)时间尺度内对分子的核运动的研究范围,使直接观测约100阿秒时间尺度内电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这对于人们认识更短时间内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汝翊 《科学之友》2010,(7):127-129
全过程造价控制关键是对各阶段建设费用的准确估计,变传统的"按图计价"(对已设计好的图纸进行造价计算)为"按价出图"(在造价控制的框架内进行设计)。要实现在未有设计图之前即能对费用进行准确估算,需要有大量的各种造价指标作为支持,本文就某多层厂房三种基础形式的造价进行了测算,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用电子激發原子核方面已經进行过很多的理論工作,但是所求得的电子激發原子核截面公式都包含有原子核波函数,而現在尚不能普遍地写出准确的原子核波函数,因此就不能根据这些理論公式准确地計算出激發截面來和試驗結果比較。現在提供几种方法,設法避免使用原子核波函数而根据理論对激發截面进行計算和估計,使能和試驗直接比較,然后推論出些有关原子核能量級的性質来。  相似文献   

11.
胡慧玲 《科学通报》1960,5(14):438-438
在党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物理系从1958年8月起,围绕着解决当前原子核结构理论的中心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的群众运动,经过一年半的奋战,得到了若干结果,改变了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某些传统观念,并为进一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准备了比较广泛的基础。原子核运动是很复杂的,原子核内各核子彼此独立的运动和原子核整体的集体运动,是主要的两  相似文献   

12.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报告说,通过用磁脉冲交付非侵入性电流来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被称为"经颅磁刺激"(以下简称TMS),可以提高记忆力。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可能用于治疗如中风、早期老年痴呆症、创伤性脑损伤和心脏骤停情况引起的记忆缺陷以及在老龄化过程中发生的记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手征有效场论核力、量子多体关联方法和超级计算机能力的发展,原子核第一性原理计算或称从头计算(ab initio,first principles)在最近2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作为处理强关联多体问题的新秀,介质相似重整化群理论(in-medium similarity renormalization group,IMSRG)已经在原子核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理论本身仍需进一步发展,但目前的计算已经可以达到较重核区,如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208Pb的收敛计算.本文简要回顾介质相似重整化群理论的发展历史,介绍我们在介质相似重整化群理论方面的最新发展,即复动量空间介质相似重整化群和形变介质相似重整化群.复空间介质相似重整化群方法包含了连续谱耦合作用,可以描述原子核的非束缚共振态和弱束缚特性.形变相似重整化群可以更有效地描述形变原子核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孙汉城 《科学通报》1958,3(5):151-151
我们以前曾报告了自制原子核乳胶的特性。当时自制对电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核-4的灵敏度为最低电离值的1.2倍。1957年2月我们参加了在苏联举行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原子核乳胶问题讨论会以后,继续改进了核-4的性能,使它的主要品质与英国依尔福G5(IlfordG5)和苏联涅克菲P(НикфиР)原子核乳胶的品质相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27):3561-3569
质量是原子核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是理解核子间相互作用、揭示壳结构演化和确定滴线位置的关键,是研究核反应和核衰变的基本信息,同时也是探索元素起源等问题必需的核物理输入量,对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学科至关重要.尽管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的测量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大部分远离稳定谷的奇特原子核质量仍依赖理论模型预言和计算.本文介绍了原子核质量模型的重要发展历程、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描述原子核现象的成功、基于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构建的目前唯一考虑连续谱效应的原子核质量表,以及拟基于形变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建立高精度原子核质量表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美国从1990年代初起,在十余年时间内先后发射了4台工作波段不同的大型太空望远镜,这就哈勃太空望远镜(HST)、康普顿太空望远镜(CGRO)、钱德拉太空望远镜(CXO)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ST),有国人昵称之为"四大天王"。  相似文献   

17.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个到3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  相似文献   

18.
何泽慧 《科学通报》1957,2(2):43-43
原子核乳膠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採测器的一种。苏联、英国、美國和其他国家郡已經制成了原子核乳膠,但制造的过程並沒有發表。为了要发展我國原子核物理学,需要各种必要的仪器,因而制造原子核乳膠也是必需進行的工作。我們根据少数前人提供的線索,对原子核乳膠制备过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对于制备过程中的規律得到了新的結果,可以重复地制造出一般品質同原子核物  相似文献   

19.
(π~+,d)反应     
李扬国 《科学通报》1979,24(21):969-969
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的现象长期以来很受人们重视,到目前对它机制的理解仍很混乱。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之后,使原子核的能量、动量发生很大变化,是变革原子核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为认识原子核提供新途径。但是已经积累的实验现象人们对它的理论探讨发现吸收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为了研究清楚π吸收机制,对其他可能的π引起的反应道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所谓重离子就是指一切质量大于氦核的原子核的总称.重离子核物理乃是利用能量接近或超过靶核库仑位垒的炮弹轰击各种原子核,从而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衰变性质和原子核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原子核物理的重要分支,而且是当代原子核物理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阵地. 为了识别原子核,人们习惯于把各种原子核按其组成的中子数(N)、质子数(Z)标绘在核素图上(见图1).天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图中用黑方块表示,大致分布在一条很窄的斜线上,称为β稳定线.这些核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