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的含义很复杂,它是人的感性和主观观念的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颜色自身的物理属性。颜色的涵义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我国古代有关颜色的意义及其演化规律试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论的"失语"与后殖民文化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文论失语与中国的后殖民理论关系的思考与分析,力图揭示中国文论的后殖民化只是一种变体的后殖民理论,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也只是一种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和迷茫心态的表现。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正处于一种欲解构文化霸权主义,同时又建立别一种权力话语的理论悖论中。要建立中国文论的新框架,则要从文化融合的全球化大语境中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庆学先生在《中国古代度的文化》一文中做了概括,部分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度”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特质。但游先生的考释还不够完备,在对中国古代的度制重新梳理后可以看出:“度”的行为除统称为“度”外,就其方式来看可细分为:“度”、“絮”、“揣”和“仞”;而作为中国古代尺度单位的还有“肘、弓、围、幅”等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之一,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自然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部分“宀”旁字为例,通过对其形体结构的文化解析,简要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家庭的形成、家庭模式的演变、宗法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等,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古代社会有关家庭方面的生动的历史风俗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中“南”与“北”的意蕴十分丰富。在这样两个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上,先民们赋予它广博的人文内涵,融入了古代先民的自然时空观、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空间方位表达中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先民的生存历史和对生存环境的反观、体悟、洞识与把握,也能够把握住其中折射的汉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类使用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古代,金逐渐成为财富、才德、意志、信誉等许多贵重之物、美好事物的象征,以致于在古代文化中以“金”修辞现象非常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语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比喻、借代、敬称、美称等修辞手段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窑洞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中“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窑洞建筑的特色的分析,指出它具有内在的逻辑与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窑洞建筑的构筑形态蕴函着许多值得借鉴的机制,涉及到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引弟 《科技资讯》2011,(23):237-237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移民运动,始于清前期,终于建国前,历时长、规模大。这一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对于移民原住地和移入地的社会变迁都发挥着作用,尤其对内蒙古村落的选址、形制规模、民俗文化构建都影响深远。文章区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党始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今天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情感特性、思想题材、审美意象、创作手法受到古代道德文化的规定,其写作表现为从属于古代道德文化的本体论形态。这种本体论形态导致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主流偏重于诗歌的教化功能和功利性审美情感,并且使个人化抒写表现为异质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已严重脱离了当下文艺生活。它不但面临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在国际文论界的失语,而且还面临着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失语,必须主动、及时地进行现代转换。西方文论是中国现当代文论的母体,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需要积极有效地借鉴和利用西方文论。如何看待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事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大事。  相似文献   

12.
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具有鲜明自觉意识的有关美国的成功和理想的小说。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反思了社会现实,展现了浮华背后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文要“形、神”并茂,原汁原味地反映源语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学翻译的任务绝不仅限于语言的对等翻译,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文要“形、神”并茂,原汁原味地反映源语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学翻译的任务绝不仅限于语言的对等翻译,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概念,指出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晶,是关于文学的认识和理论思维形式的基本概念,其下往往统领着一个文学理论概念系列。认为要认定一个语词从普通语词和一般概念上升为理论范畴,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含义相对明确,指向比较清楚,具备明显的理论属性;是同类文论概念的统率和新的同类文论概念衍生的基础;在文论史上曾得到广泛的关注、接受和运用。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事物某方面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最大概念,故高于一般概念。探讨概念上升为范畴的标志并非要把范畴和概念的区别绝对化,而是避免“范畴”一词在理解和使用上的泛化。  相似文献   

16.
建构艺学当代形态,需要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把学理论放到以它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系统中去研究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学理论本身的逻辑必然性与学理可能性的新学科——“学理论学”,以解答“学理论中的认识如何能够成为可能”的问题,从而为学理论的学科建构和观念更新找到其必然有效性的逻辑之“根”。董学的新《学理论学导论》系这一论题的原创之作。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古代文论的现代建构一直困惑着中国学界.进入新世纪,对古代文论资源的历史反思与诗意阐释愈显迫切.基于这样的现代忧虑,<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学者的建设襟怀.该著认为,只有在诗性的建构中,人与自身、人与对象、人与世界才是整一而不是分裂的.正是古人那种近乎神秘的诗性思维,使世界、人生、文学相生互惠,人据此重返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并与"本源"同在.因此,唯有重建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才能有效复兴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次现代“身份”的转换:首先,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扬弃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开拓批评的视域;再次,要从原有的理想化的批评方法中突围,走向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 、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厘清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在每个时期的特点及前后之间的联系。指出随着时代变化,研究话语由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向多民族文论发展,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也由单一的文学理论向文化学、诗学、比较文学推进,并且整合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