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湘西花垣县排碧剖面中寒武统花桥组灰岩中具表面装饰的磷灰石质管状化石(Ornamented tubes)进行了研究,依据化石的壳面装饰特征,建立了3形态类型:Ornamented Tube Form Ⅰ,Ornamented Tube Form Ⅱ 和 Ornamented Tube Form Ⅲ。其中Ⅰ型壳体表面装饰有尖细的小刺,多数标本壳刺成行排列,行间存在宽约0.01~0.05 mm的间隔;Ⅱ 型管体表面具有零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斑疹状壳饰,壳体微微向外弯曲的一侧具有一列粗壮的呈锯齿状排列的脊刺;Ⅲ型整个壳体表面布满圆形、卵圆形瘤状壳饰,壳饰中空,与壳体内腔相通,壳体微微向外弯曲的一侧具有一列粗壮的呈羽状排列的脊刺。从壳体形态、表面装饰特征分析,这类管状化石可能是节肢动物(如高肌虫类)生物体壳瓣上的前刺或背部的刺等管状硬体构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南部寒武纪高肌虫》一书的基础上,该书将我国南部高肌虫的地域分布从过去已知的扬子区扩大到江南区和过渡区,其地层分布范围也由原来已知的中、下寒武统3个阶扩展到从下寒武统至下奥陶统的8个阶。在以实例深入讨论了高肌虫个体发育及性双形的研究原理及方法之后,作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高肌虫壳体的显微构造特征,并首次将其壳壁构造模式总结为5型10式,将壳面微饰归纳为7人类型16种形态。基于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作者提出了与传统观念完全相反的高肌虫系统分类新方案,指出:高肌虫类在分类级别上不是低于介形虫类,而是高于介形虫类;介形类只不过是高肌  相似文献   

3.
高肌虫的分类位置长期悬而未决。在充分讨论了双瓣壳甲壳动物软体与外壳的关系及其分类历史之后,作者提出双瓣壳甲壳动物较高阶元分类的六条标准:①两壳闭合时后端是否存在裂隙及其性质,②壳瓣的数目,③壳质成分,④肌痕的位置,⑤壳瓣铰合的性质,⑥生长线的有无。基此,可以认为高肌虫包括有分别与介形类和叶虾类接近的两大类别,命名为无腹亚目和具腹亚目。高肌虫的世界分布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区,大致与早寒武世三叶虫三个区相对应;我国西南地区三个北东、南西向的分区中,西区以南郑虫——汉中虫——昆明虫为代表,而中区则以遵义虫为基本特征,东区尚缺代表。基于西区几十个剖面的第一手实际材料,可将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按高肌虫分为五个生物带:①汉江虫——南郑虫带;②汉中虫——峨眉虫带;③假昆明虫——窄脊窄脊昆明虫带,④帽天山昆明虫带和⑤尖锐粗脊昆明虫带。一些高肌虫壳体背边清晰的韧带型铰合构造的发现对于整个铰合构造的起源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另一些高肌虫看到了清晰的眼瘤及其明确的位置。本文报道的高肌虫采自陕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和海南岛,总共包括六个新属,三个新亚属,三十四个新种和六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早寒武世沧浪铺阶一高肌虫新属Tanguangbiella(gen.nov.),标本产于川东南秀山溶溪剖面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部。新属以壳体巨大,具纺缍形前腹瘤、准生长线及缘膜构造为特征,其主要特征接近于高肌虫类,而部分特征也和介形类相似,加之标本稀少,故暂置于高肌虫目。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陕南早寒武世疑难化石Rhombocorniculum cancellatum,首次发现其骨片主要由左型和右型两类刺体组成,两类刺体在样品中数量相近,指示它们为某类两侧对称的动物所有.研究发现其刺壁主要由中空的纤状管体组成,纤管的壁由做晶磷灰石组成,相邻纤管之间相互共壁;横断面观察呈多孔状,管孔在刺体基部断面直径较大,向顶端变小,纵断面可见纤管的延伸方向与刺体纵轴一致.剌壁微细结构及刺体的表面装饰皆不同于原牙形剌化石,难以解释为动物的捕食器官(刺),而可能为某类后生动物躯体表面的、起着防御功能的外骨骼.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三峡地区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发现了大量锥管状宏体化石,化石体呈平面压扁的平滑圆锥管状,锥体长4-21 mm,始端尖细向口端逐渐扩散,扩散角为13°-25°.锥体口端直径宽1-7mm,锥体始端平直或略有弯曲.锥体表面光滑,无或有微弱横纹,没有保存内部构造.与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中的Protoconites minor Chen et al.1994无论从锥体长度、口端直径宽度、扩散角,还是化石的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一致,因此理应归属Protoconites.通过Protoconites与好运阶(Fortunian)澄江化石库中的Cambrothytium(或Archotuba conoidalis)和中寒武世Cambrorhytium major对比研究,发现无论从大小、形态,还是生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揭示早期锥管状生物的归属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三峡地区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发现了大量锥管状宏体化石,化石体呈平面压扁的平滑圆锥管状,锥体长4—21mm,始端尖细向口端逐渐扩散,扩散角为13°-25°.锥体口端直径宽1—7mm,锥体始端平直或略有弯曲。锥体表面光滑,无或有微弱横纹,没有保存内部构造。与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中的Protoconites minor Chen et al。1994无论从锥体长度、口端直径宽度、扩散角,还是化石的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一致,因此理应归属Protoconites。通过Protoconites与好运阶(Fortunian)澄江化石库中的Cambrorhytium(或Archotuba conoidalis)和中寒武世Cambrorhytium major对比研究,发现无论从大小、形态,还是生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揭示早期锥管状生物的归属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8.
记述的双壳动物化石采自广州市郊嘉禾地区的二叠系中,共计25属、53种,其中3个新种.可分为两个双壳类组合,即下部的Palaeonilo-Pernopecten 组合和上部的Euchondria-Permoperna 组合.下部组合以古栉齿类及股海扇最繁盛,特点是个体小,属种单调,分异度较低,装饰简单;上部组合以海扇超科及二叠股蛤占主要地位,特点是个体大小不一,装饰复杂,壳刺发育,分异度高.当前双壳动物群的面貌基本上与湖南斗岭组上段的双壳动物群相似,因此,这一双壳动物群的时代无疑属早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描述了产于中国华北地台南缘,河南方城一带下寒武统辛集组中古老的双壳类化石Pojetaia runnegari Jell和Oryzoconcha prisca He et pei(gen. et sp. nov.)。它们个体微小(1—2毫米),壳体横宽,后耳微弱、韧带区发达,栉齿型铰齿,均呈内核保存。属古老的Nuculoida双壳类动物,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双壳类动物化石。与它们共生的有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海绵骨针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随机理论,采用半解析半数值方法,以单双层圆柱壳模型为例,计算了湍流激励下单双层圆柱壳的输入功率谱密度和振动速度功率谱密度,对比分析了单双层圆柱壳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航速增高,湍流脉动压力激起壳体表面振动速度的自功率谱密度幅值变大,趋势基本相同;同一航速下,湍流脉动压力作为面分布力作用在壳体外表面上,由于双壳体的外壳较薄,因此双壳体振动速度响应大于单壳体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日立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鬼针草属(BidensL.)3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亚显微形态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金盏银盘(B.Biternata)的花粉粒为球形,直径27.0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密集的刺状雕纹;小花鬼针草(B.parviflora)的花粉粒为球形,直径25.5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密集的刺状雕纹;婆婆针(B.bipinnata)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大小为37.0μm×26.7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稀疏的刺状雕纹。3种植物的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刺状雕纹的细微特征种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早寒武世的高肌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早寒武世的高肌虫最初发现于肖尔布拉克组底部,计有Tsunyiella、Yaoyingella? Liangshanella和Shensiella?诸属。它们在杨子地区主要分布于筇竹寺阶,与它们共生的三叶虫Shizhudiscus为本区最低的三叶虫化石,这属一般自筇竹寺中期开始出现。因此,上述肖尔布拉克组高肌虫的时代不早于筇竹寺期。值得重视的是,整合于肖尔布拉克组之下的玉尔吐斯组也含有大量的高肌虫化石,计有10属15种和1个亚种,其中新属4个,新种(包括亚种)12个。与之件存的化石是许多小壳化石,它们与杨子地区梅树村阶的小壳化石比较相似;在这个层位中未见三叶虫产出,加上其中的高肌虫与筇竹寺期三叶虫有一定差别,因此,玉尔吐斯组中含有高肌虫与小壳化石共存的那个层位,相当于梅树村阶。若如此,玉尔吐斯组中的高肌虫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高肌虫了。  相似文献   

14.
陕西渭南宋家北沟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介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渭南宋家北沟露头剖面的实测,详细描述了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的岩性地层及介形化石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化石组合划分,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2属27种,识别了线星介-骊山介组合(Lineocypris-Lishania Assemblage)及土星介-小玻璃介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 Assemblage).通过介形类化石电镜扫描观察,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介形类化石做了壳体表面纹饰研究,划分出多边形近圆网纹纹饰、圆窝形网纹纹饰、锯齿形网纹纹饰、线条状条纹类型、指纹状条纹类型和斑点状纹饰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以单、双层环肋圆柱壳为对象,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圆柱壳内部介质与壳体的耦合对壳体声振性能的影响,进而对比分析力激励与声激励下,壳体振动与声辐射的关系以及单、双壳的声振性能.结果表明:当圆柱壳内部介质为空气时,声激励作用下声腔模态与结构模态耦合与否对壳体振动以及内部声场的影响很小;当壳体受力激励作用时,外场声辐射与壳体结构模态有关,当壳体受声激励作用时,外场声辐射与壳体结构模态、声腔模态有关;双壳的外壳对力激励和声激励时的振动与声辐射均起到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下周期环肋圆柱壳声辐射的空间简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空间简谐分析方法对水下无限长周期环肋圆柱壳受周向余弦分布简谐力振动的辐射声功率进行了解析计算.分别采用Flügge方程和Helmholtz方程建立壳体及声场的波运动方程,考虑肋骨的四种作用力和力矩,探讨了环肋及环肋参数对壳体表面辐射声功率级的影响,发现肋骨在较低和较高频段对声辐射有较好抑制作用,在环频率附近影响不明显.分析结果适用于整个频段,可为此类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壳化石是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界限的主要生物标志,代表着地球生物矿化发生的起始,通常以磷酸盐化的骨骼碎片和微管保存,在寒武纪早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首次系统描述了陕西汉中梁山地质实习基地大南沟剖面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以及寒武系仙女洞组灰岩中的微型壳体化石.研究发现,杨家沟段富含似软舌螺类、开腔骨类、...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体视显微和电镜扫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长足大竹象幼虫、成虫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解剖发现,长足大竹象的消化道分前、中、后肠3部分,前肠占比最小,幼虫嗉囊不明显,无成型的前胃与贲门瓣;成虫均具有嗉囊、前胃、贲门瓣,前胃内部由8个"V"型前胃板环状排列成八角星状,前胃板上着生刚毛状角质齿,贲门瓣呈透明圆漏斗状.按外表形态,成虫中肠可分为2段,前段膨大,后段细直,表面均具绒毛;幼虫中肠可分为3段,前段粗大且表面有块状突起,中段细长且表面光滑,后段略粗,表面具绒毛.马氏管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3根为一束,共6根,幼虫马氏管较成虫粗,后肠占消化道总长的40%~5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深水中复合材料椭圆柱壳声辐射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有限元/边界元法分析深水中复合材料椭圆柱壳的声辐射.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壳体的受迫振动,然后提取壳体表面(耦合面)数据,作为声场分析的边界条件,并计及流-固耦合作用,从而可用边界元计算壳体的辐射功率以及壳体表面、近场和远场声压,结果表明系统的耦合振动模态对于其辐射声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们详细地研究了南京栖霞山铅锌硫矿床。特别有意义的是在结核状、层纹状矿石内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草莓状黄铁矿。经研究藻类的专家鉴定,其中有些具藻类化石的细胞组织,有些具管孔藻类化石的细胞组织。它们主要是由黄铁矿和胶黄铁矿组成。其细胞的间隙常为有机质所充填。但其内部结构特征是:(1)由粒径约20μ的细胞排列成管状放射体;(2)主要由粒径自40—60μ的细胞有序地排列。其生成可能是当生物原生质腐烂时,遂发生硫还原细菌产生HS~-。这种HS~-与Fe~(2+)相结合生成草莓状黄铁矿。因此,它们是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是同生沉积——早期成岩阶段的结果。与之伴生的还有变胶状构造。这类矿石将成为本区主要的工业矿体。其生成时代属早——中石炭世。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大透镜体。其产状与围岩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局部有斜交(热液迭加的结果)。但本区也有明显属后生的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及晶簇状矿石。它们往往具有显著的充填交代特征。此中普遍地表现为闪锌矿交代黄铁矿,方铅矿交代闪锌矿。其产出常与断裂构造及硅化、重晶石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然,这是多期多阶段热液迭加的成矿现象。本区的铅锌矿,主要与这种成矿作用有关。因此,本区的矿石是由同生沉积——热液迭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