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抵制日本在华航运服务,乃是历次抵制日货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个案性考量与长时段审视,抵货运动的经济效果分别呈现"重创"与"微创"的不同特征。日方虽多受冲击,但损益程度参差不等。中国航业多有不同程度的获益,也并非简单的消长损益态势。频繁的抵货运动未能完全阻遏日本在华航业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根本逆转近代中国的航运格局。个案研究甚有可能高估抵货运动的经济效果,延展时空进行历史反思或更恰巧。  相似文献   

2.
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列封建主义是五四政治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内容,但就反帝而言,抵制日货的斗争则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形式和直接手段。伴随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一斗争即从北京发韧并迅疾漫延全国,形成为一场举国上下风起云涌的抵货运动。可是长期来,这一斗争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专门探讨的文章极其少见,至于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来看待和研究更是鲜有。为此,本文试图初步地揭示出五四抵货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并对其动因及历史作用略加探讨,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济南事件后"抵货"效果之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抵制日货乃是济南事件后国人反日救国诉求的核心表达。中日双方有关"抵货"经济效果的分歧性报道彰显出两国舆论的民族主义考量。计量检视表明抵制日货可以打击日本经济,但通过"抵货"制止日本侵略的政治目标则难以实现。基于中日两国经济之间强关联性而提出的抵货救国主张,仅可视为民众民族主义的情绪化表达,必须谨慎评估其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23年的抵制日货运动既未实现收回旅顺和大连的政治目标,亦未动摇日本经济基础。国人采用区别对待日本政府与民众的运动策略,而日本朝野上下的强硬立场并无不同。在中日双方国力悬殊的非均衡博弈中,日方的政治压力最终成为抵货运动难以持续进行的外部性制约因素。没有强大国力作为坚强后盾而仅凭消极的经济抵制,民族主义目标绝难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5.
大型液货船液舱具有宽度较大、装载深度高的特征,在波浪作用下产生的液舱晃荡将影响船体的运动。本文基于势流理论,应用SESAM水动力分析软件在频域范围内对11 000 DWT液货船进行了耦合运动响应研究,对比分析了考虑液货晃荡与不考虑液货晃荡条件下的船舶运动响应,对比分析了液货装载率对船舶运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在转动参照系中考虑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后,圆锥摆运动的轨迹、半径、速度和周期,并与惯性系中的圆锥摆进行了比较,在转动参照后,若摆锤以惯系中锥摆的初速度和半径开始运动,则其轨迹是椭圆,轨迹以一定的周期顺时针方向转动;若分别以惯性系中的初速度和半径开始作圆周运动,则半径和速度都与惯性系中的不同;在摆锤作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运动时,以上情况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车货匹配平台的服务水平与竞争优势,分析了共享经济下车货匹配平台的运输服务供应商特质,将运输服务供应商划分为专业型和非专业型两大类,在考虑两者交叉网络外部性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竞争环境下车货匹配平台的Hotelling博弈模型。通过研究发现,若双边用户单归属,则车货匹配平台对两类供应商收取相同注册费;若供应商多归属,则车货匹配平台倾向于对非专业型供应商收取的注册费高于专业型供应商;且采取供应商先加入策略对车货匹配平台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华北北部中晚元古代的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认为中晚元古代本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长城系沉积时期的断陷海槽阶段、蓟县系沉积时期的强烈凹陷阶段和青白口系沉积时期的稳定陆表海阶段。在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800~800百万年),华北北部经历了多次升降运动,多次海陆变迁,逐渐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研究,就我国大陆地区而言,主要体现为几点:一是外交视角,这是学界研究抵制美货运动的着重点,又可以分为从中国角度出发的研究和从美国角度出发的研究等两个方面;二是商业视角,这也是抵制美货运动研究中的重点,其内容大致包括商人、商会、商战、资产阶级以及运动领导者等五个方面;外交、商业视角之外,学界的研究还涉及华侨、舆论界及学界、民族主义、区域及宏观总体等方面。总之,学界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清末成为显学,于此可知。  相似文献   

10.
半月谈     
大好形势庆佳节鑼鼓动地,欢声震天,举国人民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六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在各个战线上继续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我国国民经济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全面高涨的局面。虽然有不少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农业生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工具。台湾光复初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国语运动,以期消除日语影响,弘扬民族文化。推行之始,因筹划得当,激发了民众学习国语的热情。但由于执行者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更有甚者,强制性地将语言与政治结合,将语言视为身份的象征,加剧了台湾民众与大陆入台者的政治对立,导致“国语热”逐渐沉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廖仲恺既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性人物,又是孙中山先生坚定不移而又至关重要的支持者,右派势力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是真诚地与中共携手并进的典范人物,是全力支持工农运动的典范,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主要策划者和坚决执行者.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在斗争中,运用国际统战策略,冲破国民党的宣传封锁,巧妙地利用国际舆论向国民党施加压力,对揭露事实真相,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防止分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由此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影响力,为以后开展工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初县政建设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认为,它是国民党政权在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连连,乡村经济濒临崩溃,地方自治推行受挫的情况下,受社会自发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的结果;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是这场运动的直接起源;应对乡村统治危机,将乡村建设运动纳入政府的掌控范围之内,则是国民党政权发起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抗战、整理国故的需要,新启蒙运动开展起来。新启蒙运动是一场追求自由、理性的爱国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更加强调理性,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中占据了主动,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避免情绪化和片面性。新启蒙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准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启蒙运动不幸早早结束。  相似文献   

16.
民国年间,甘肃、宁夏地区相继修建了许多堡寨。至红军长征经过甘宁地区时,国共两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就这些堡寨展开了一系列争夺和抗争。尽管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依凭各地堡寨阻击红军,使红军遭受一定的人员损失,但红军灵活采取军事、政治教育等手段,宣传我党政策,最终取得了堡内民众的积极支持,成功到达长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配合衡阳保卫战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先后派出五个军自西向东,力图击破日军对衡阳的围攻,粉碎目军攻占衡阳的企图。虽然各解围部队做了最大努力,付出了重大伤亡,并且攻至衡阳火车西站、鸡窝山等地,离衡阳城只有一步之遥,但终于由于对敌情判断的失误、兵力部署失当、指挥系统紊乱、守城部队与解围部队缺乏配合,解围之战功败垂成,衡阳陷落。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为战后中国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由训政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各党派甚至一度看见了宪政的曙光。然而因为制度变迁主体的缺失、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跃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党政矛盾是一个顽疾,国民党在训政前期曾力图消除它,并提出了各种措施和设想,但未奏效。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