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表达一种修辞的效果.该文从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形式及产生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分别对几种活用情况所形成的修辞效果和存在于词类活用之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普遍且复杂的语法现象。本文针对词类活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整体论的观点,分析词类活用现象,提出语法场理论,认为词类活用语法场的形成是不同类别的个体词在特定的语法场中置换反应的结果。词类活用语法场主要有动化语法场和名物化语法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 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障碍。几十年来,人们对词类活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取得成 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词类活用的滥用。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问题是在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影响很大且迄无定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为立足点,结合词类活用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探讨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古代汉语词组的活用问题,试图为词类活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一点初步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阅读有关论著对词类活用的讲述,每生疑惑。比如: 既说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偶然用法,那为什么从所举例证和有关注释看,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似乎大量存在、相当普遍呢? “衣”、“冠”表示穿衣、戴帽,“将”、“相”表示任命为或担任将、相,  相似文献   

6.
梁徽 《科技信息》2014,(4):238-239,24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规律和变通原则。然而,语法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对词类活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许多词类活用的提法不妥。本文试从古代汉语的语实际出发,以"词的兼类、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以及其它特殊动宾关系、破读词、古今字"为例,以动态的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被误认为是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关于“词类活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词类活用和兼类如何区别、应该在怎样的历史层面中谈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作状语等,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韦达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饲都有活用现象,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调用如动调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调用如名调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9.
现代英语扬弃了绝大部性、数、格的形态变化。成为印欧语中变化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现代英语变化少这个特点使得词类转化活用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使英语词表达精炼准确而且结构紧凑,生动,这种以词类转化活用来精炼文字的方法与我国的古汉语颇为相似,比较这两种语言的词类活用对我们了解现代英语的词类活用本质和用现代英语翻译我国古典文字作品,保持其原作风格都是颇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是以一种西方哲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哲学,对于阴阳家更是如此,如“五德终始说”,有的学者片面的称之为“历史循环论”;但笔者认为阴阳家则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哲学价值。本文主要从阴阳家缘起、“四时之序”说、“五德终始”说,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阴阳家哲学价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打"这个词用法非常丰富,词性也是非常繁多。在研究上来说其用法已是几近全面。不过因为近代汉语、一些方言中有特殊用法,"打"作为中缀用法,尚有补充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给"字句可表达给予义、使役义、处置义和被动义,可与"把"字句、"被/让/叫"字句套合。诸多学者对"给"字句的语法化过程和套合用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今后需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形容词除了常见的陈述用法外,还有指称用法。从现代汉语史的视角来考察形容词的指称用法在现代汉语各阶段中的使用和变化情况,在当今使用中,其具有以下三个比较显明的特点:1.直接引用的较多;2.某些形容词的指称形式高频使用,经常用于构成一些固定或半固定的形式;3.某些否定性偏正词组用于指称。指称性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受外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所”是一个由来久远、语言学界多有争议的文言虚词。本文从“所”的本义、“所”的用法源流、“所”的词性、专书“所”的研究、“所”与相关虚词的比较研究、“所”字研究的新途径等六个方面,对语言学界有关“所”字研究的成果,作了客观简要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搁"字在颍上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通过与普通话中"在"字结构的比较,彰显出颍上方言中"搁"字结构在语义涵盖、语法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并尝试探讨"搁"字结构不能引进动作终结点的原因。这对于挖掘颍上方言语法的地域特色,了解其语言发展的历史踪迹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温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及构词方式上;词义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意轻重、语意范围等方面;用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等方面。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比工仡佬语属于仡佬语阿欧方言,该支仡佬族自称z■13lei31。文章依据语言类型学理论以及语言接触变异理论,主要探讨比工仡佬语在同汉语的语言接触过程中其语序类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连用情况、同义丰富、行文灵活以及可与多种词类结合以增强表达效果等四方面描述了单音节形容词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