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都市文学作品.邱华栋小说继承了新感觉派的都市主题,书写机械化、速度化、信息化时代的物欲都市,极尽铺陈当代都市的繁华表征及表现为物所挤压的失落、彷徨、焦灼、困惑、虚无的都市灵魂,把握都市脉搏.但又不同于新感觉派作家绝望、颓废、及时行乐的世界末情绪,而是如同启蒙时期的鲁迅一样叫喊于当代都市的精神荒漠中,执著地进行精神追求,体现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在卡夫卡小说的研究中,评论家从各自立场出发去阐释其内涵,形成多义分析并缺乏权威阐释的现象.卡夫卡小说的内涵本身就具有朦胧不清、晦暗不明的特征,而作家对神秘主义的热衷、对隐喻手法的使用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强化了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诗的意象的组合、色彩的字眼、诗的语言和修辞的技巧,使小说有一种忧郁感伤的色彩,为都市体诗化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在家族神话史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利用母题再现来探讨南方问题,通过分析小说中反复再现的母题,考察福克纳世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和美国南方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分析方方小说原生态的创作方法,认为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丑陋的都市小市民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粗俗、肮脏的生活布景来揭露他们病态的灵魂和异化了的人性;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自私冷漠,人间温情普遍缺失的悲剧现实,也表现了作家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艾伟小说集《水上的声音》为对象,通过对文本中男孩形象的细读,从尊严与仁慈、性与爱、权威与力量等三种精神维度来揭示艾伟小说的内涵,认为小说以对男孩精神成长的关注来凸显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空间、意象与残雪小说《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空间的维度进入残雪小说,以期能获得对残雪小说《边疆》的深度阐释。认为残雪前期小说重在表现现实的丑恶以及自我拯救的孤独,而在《边疆》中转向了表现更富激情的集体的灵魂突围,营造了一个精神跋涉者的世界。残雪小说的氛围也就从绝望转向了期待。而这一切,作者是通过空间叙事体现出来的,空间是推动小说发展、表达小说意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性别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文学阐释方式。尝试运用性别批评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些典范爱情题材作品予以解读,探究这些小说中包蕴的性别内涵并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12.
熊正良以他的“红土地”和“灰都市”系列小说,书写着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困境,展现卑微灵魂的精神向度,凸显人物不幸的婚恋姿态和悲剧人生。他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于当下社会世俗中的人生精神状况的忧患之情,言说着他的精神期待和人文情怀。熊正良的小说在艺术审美上的虚实结合主要来自作者创作上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代浙江实力派作家海飞的小说着眼于乡镇与城市的百姓生活,具有底层意识和市民化倾向。其小说贯穿了世俗的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情怀,颇具有孤独清美灵魂的风范,加之小说中市民化式的轻松通达的文学叙述,共同构成了对江南生活的真实愉悦书写。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鲁迅,曾因开始白话小说创作以及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暂时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绝望状态。但五四后期,随着《新青年》诸人政治倾向不同而导致的分裂,鲁迅再次陷入困惑与彷徨。从对该时期鲁迅日记的分析入手,借鉴"西马"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通过对该时期鲁迅日常生活的研究,探寻鲁迅为避免再次回到内心的黑暗状态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加深了解这一时期鲁迅精神世界变迁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谢晋电影、对中国电影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回顾,可以对其电影创作中体现的国族想象、以家论国的主题意义,儒家文化道德理想和精神底蕴,进行深入的探寻.此外,通过对谢晋电影叙事形式和镜语系统的检察,还可以进一步认识谢晋电影在拓展和创新中国主流电影形式中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创作的诗歌或采集的民歌、哀歌有时重复出现在自己不同的小说中,这种重复既表现了作者的文人才气,也承载了作者的哲学理念,揭示了作者深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