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深层解读主要人物的时代命运,可以看出作品明显流露出作者尊蜀贬曹的思想,但其核心思想并非儒家至上。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文本描摹,反映的儒学思想只是在形而上层面被认可的社会现实,只有"外儒内法"这一儒学思想形式与法家思想内容的矛盾结合体才能成就世俗功业。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到宋明时期,传统文化伦理纲常体系发生秩序变化与层次调整,尤其是在"君臣"与"父子"关系位置呈现阶段性特征,"三纲五常"结构向"四德五伦"结构性转变。在人伦权利与义务上走过了一条双向性、单项性到多向性路径,这是道德伦理复兴,而引起这种变化是宋明理学适应国家政治维系的需要、建立社会"秩序"理念需要、家族行为规范提升需要、礼法思想发展的必然、儒家理论"一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3.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儒家“仁礼”思想对习武者的人伦教化;加强武术伦理文化研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武术的世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心的工夫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道统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演变,体现更多的是朱熹与孟子之间道德哲学的建立方向与诠释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变换促使着儒学核心概念诠释的转化,从性善到性本善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其中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种学术背景与现实关照之下,我们投向中国传统儒学,可以从中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诠释。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以一种"古为今用"的思路,从理论的意义上进行了超越,用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资源对这一问题作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回答。文章从建构和发掘儒学生态学的意义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的建筑美学思想在建筑环境方面表现突出,"和"建筑的理想追求是强化和突出建筑本身与建筑环境以及建筑整体设计和 ,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孔庙建筑群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中"和"的建筑美学观的经典范例,我们透过堪称"和"的建筑美学之典范的吉林文庙即可窥见一斑.吉林文庙独辟蹊径地利用儒家"和"的建筑群,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探索,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深入分析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相似文献   

9.
在早期儒家理论中,孝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应如何看待儒家的孝文化?应如何在新时期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从儒家孝文化的传统内涵出发,通过"孝"的原初意义,论述了孝文化是当代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儒家孝文化思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翱的人性理论的实质是儒家人性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当时影响很大的佛、道心性论相比,李翱的人性论思想立足儒学本位,充分挖掘出传统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现了它的儒学本质,确保了儒学人性论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其中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种学术背景与现实关照之下,我们投向中国传统儒学,可以从中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诠释.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以一种“古为今用”的思路,从理论的意义上进行了超越,用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资源对这一问题作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回答.文章从建构和发掘儒学生态学的意义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体用"论是叶燮文艺思想的主导思想.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明清之际掀起的尊经复古思潮的历史语境中,在继承钱谦益、黄宗羲和申涵光等前辈对"温柔敦厚"新的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与汪琬的论争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体用"论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把艺术形式真正从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的中正和平的价值传统中解放出来,还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真正的自由,从而在形式意义上完成了对儒家诗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其理论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吸收三个主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仁者爱人爱亲爱己",二是"知者知人知亲知己",三是"勇者立人立亲立己".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的思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它把构建大一统的封建"大同世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实现"大同世界"首先要达到社会和谐,儒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主张.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儒家"和"思想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启示归结为一点,就是和谐统战.把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的"和谐统战"思想,开创了统战工作的新境界,在各个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在更好的方法路径上体现了新作为,和谐统战的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杜晓田 《科技信息》2010,(32):I0026-I0026,I0029
韩国基督教在独裁时期和民主化时期,积极入世,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此奠定了主流宗教的地位。韩战后基督徒人数飞速发展,促使儒家传统意识从顶到下崩溃,儒学并没有成功包容基督教,反而是基督教本土化后,彻底击败了儒学,对韩国儒学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失败。本文通过对基督教对儒家传统的替代作用的研究,探讨儒学思想发扬光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家族人伦规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作用、影响和约束最直接,也最具体.日本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但实际上只吸收了有益于统治的部分政治伦理,而在传统人伦关系的很多方面排斥和背离了儒家伦理.从社会史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对自然的血缘秩序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实利益的需要是日本传统社会人伦关系中"非儒"因素的突出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儒家民本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自西周时期产生以来,经过众多儒学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起源、发展过程进行初探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0.
儒家法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的主流。儒家法治思想博大精深,主张德主刑辅,以礼率法,至今对台湾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应大力倡导儒学,拓展中华文化,促进台湾民主法治进程,实现两岸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