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搜神记》是晋代及其前神异故事的集合,故事的文本、意义之间体现出互文性特征。互文性表现在文本内容的互补、文本主题的互反,以及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的互鉴等方面。将各主题中所包含的故事进行对比,能看出《搜神记》文本的互文性特点:一些文本通过内容的对照补充呈现互补特征;部分文本经由主题的矛盾冲突体现互反特性;有文本在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等方面表现互鉴特点。在互文性视阈下,《搜神记》中看似零散的文本之间形成张力构成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入手对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文学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全书进行了整体细读,归纳和统计了该文本对其他文本引用和吸收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主要互文性手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小说神髓》有直接影响的外源性前文本以及作者完成书稿前撰写的相关论著等内源性前文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神髓》是融合“和”、“汉”、“洋”多种文化背景中无数文本,对其进行歪曲、改编、模仿、借用、剪贴、拼凑,它的最后成书是作者坪内逍遥超越前辈作家、评论家以及超越自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互文性是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五部马纳瓦卡小说中人物、情节和故事主题的分析得出互文性是文本的内在属性。在互文性视野下,劳伦斯的民族观和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押沙龙!》标志着福克纳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转向,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互文性的写作策略之上。文章拟以文本结构、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易位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学传统与文本独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在其代表作《已知的世界》中,运用了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建立了小说同其他文本的深层联系,赋予小说叙述开放性、复杂性的特征。作者跨越不同文本之间的界限,使小说的叙事更易与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历史文本相融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是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已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戏拟(Parody)是互文性写作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原有艺术作品的戏谑性模仿,来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批判与更新。.西蒙在其作品《农事诗》中通过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戏拟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再现美学及传统写作方式的温和反拨。  相似文献   

8.
从主人公身份来讲,祥子和五龙在进城之前都是传统的农民。《米》和《骆驼祥子》的叙事借用了“农民进城”的模式,展现了淳朴农民被城市异化的过程。打破文本的界限,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观照这两部作品,发现在小说的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叙事中所担负的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甚至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同时,两部作品都通过展示欲望(米、车)对人性的束缚,性的压抑来表现主人公的生命之痛。在人物生存状态上,祥子与五龙同样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英语电影汉译名的"变异"现象出发,阐释互文性与目的语变异的关系,并据理论证片名翻译变异的互文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是由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在互文性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承文本性,即对源文本的扩写、改编及翻译。中文歌词与古诗词之间、英语歌词与圣经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性。中西方歌词分别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圣经》,实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学批评和批评语言学相结合.覆盖面十分广阔.Genette提出了跨文本性,互文性成为五种跨文本性的其中一个类型.本文从垂直互文性的角度,依据Genette的划分的五种琦文本性类型,分析新闻语篇的跨文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英译《围城》为例,结合互文性理论对书中的互文性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处理互文现象所采取的策略,探讨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的具体过程,表明了对互文性的深入研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文本通过互文性联系了起来,本文旨在具体考察翻译中互文性的传递效果,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互文联系也应该尽量予以延续。通过对《玉阶怨》的英文翻译和原文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别很大,互文传递只能是相对的。但可以预见,文化的不断交融势必会减少这种遗憾。  相似文献   

15.
后结构主义者所提出来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先由克里丝蒂娃提出。基于网络的数码技术带来的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电子超文本更是使“互文性”理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时,这种“互文性”理念又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去探索新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将文本和作品区别开来,作者的权威地位被否定,读者参与到文本的"编织"过程中,从而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巴特提出了文本具有互文性,为后来互文进入接受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谈互文性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理论在本质上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翻译教学应强调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运用能力,扩展学生跨文化知识面,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优化翻译效果。研究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英语报刊消息是各种文本的集合,体现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由于互文性本身的复杂性,对其互文性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而辛斌提出的体裁互文与具体互文的分类法对报刊消息的汉译提供了启示。从宏观角度对英语报刊消息的体裁互文性从体裁、风格、主题、结构、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汉译时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词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和开放的,意义的建构往往和文本中其它成分或其它文本联系在一起。词语的意义被放置在互文性编织成的意义网络之中。从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等角度探讨了互文性对词语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术论文正文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形式为:互文标记+互文本,互文本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词语、小句、句组和语篇,互文标记可以是互文小句、名词短语、词语、引号、引用标记。互文过程就是作者从"不同的互文来源+不同的互文动词+不同的互文形式+不同的互文本"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学术论文就形成了一个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互文网。互文揭示的学术论文的生成与创新是建立在参考文献这个他者的基础上的,参考文献对文本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补充、更正、延伸、发展、讨论、协商等。互文形式成分的选择过程形成了学术论文的语篇特征,同时建立了作者自己的立场。参考文献是个集合体,它们又把学术论文语篇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本世界。互文性是一种多元性理论,互文关系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