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而勤 《科学通报》1958,3(14):438-438
关于晶洞的成因,多数学者解释为未被溶液全部充填,或因后期溶液溶解而重结晶所致。但这些解释与作者在野外所观察到的晶洞尚有出入。现就作者在江西含钨石英胍所进行的观察提出以下看法:(一)晶洞分布的特点:本区晶洞常分布在脈的中部,成透镜状,长轴多与走向平行,有时长可达20厘米。其中大多仅有石英晶簇,但有时为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充填。晶洞较大时,其底部被大量板状及片状石英晶体充填。总的说来,分布在脈中的晶洞的分布规律是:在上部中段或脈的尖端及尖灭处晶洞较多,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银的初始氧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义祥 《科学通报》1993,38(18):1662-1662
石英晶体微天平 QCM 应用于真空或气相实验作为灵敏的质量检测器已有较长时间,但直到80年代中期才将液相中的 QCM 同电化学方法联用而形成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EQCM 由压电石英晶片及适当设计的振荡电路构成,在晶片两面沉积了金属膜电极,一个电极在气相,另一个电极在溶液中作电解池工作电极.对刚性沉积物,晶体振荡频率增量△f 正比于工作电极上沉积物在单位面积 A 上的质量改变△m.只要△f 小于晶体振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简要总结了微孔晶体晶化过程及晶化机理的研究,包括微孔晶体的成核与晶体生长(宏观角度)、晶化机理的主要观点、结构导向效应、研究微孔晶体晶化的主要技术手段及最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微观角度).借鉴于致密晶体晶化行为的研究,微孔晶体的晶化过程分为成核与晶体生长两个阶段.在成核阶段,提出了晶核可以从液相(液相成核)、固相(固相成核)或固液相(双相成核)中成核,后被统一为"通用"成核机制.在晶体生长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模式.受制于当前较低分辨率和灵敏度的表征手段以及合成体系的复杂度,人们对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机制的认识还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在微孔晶体的晶化过程及晶化机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通过特定的表征手段确认在晶化过程中生成的小结构单元,包括色谱、电喷雾质谱、原位和非原位核磁共振、紫外拉曼光谱等.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可以确定一些单靠实验数据不能确认的结构单元.在微孔晶体的晶化过程中,结构导向剂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本文简要总结了结构导向剂的种类和导向的典型结构.最后介绍了新近提出的"反向进化"法,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在晶化的早期阶段生成的小结构单元及晶化起点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姚守拙 《科学通报》1985,30(15):1153-1153
石英压电检测器在定量检测中多用于检测气体中的微量组分,如需测溶液中物质,则需将其气化使之进入载气介质或将晶片电极自液体中取出待干后测定频移。近年野村等将晶片单面接触水溶液或将晶片完全插入部分有机液体中,仍能获得振荡,但在水中未获振荡。最近他们又报道晶片两面浸水时也可振荡。我们自行设计了石英晶体检测器,也发  相似文献   

5.
固态合金中的非线性振荡现象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后秀  杨渝钦  杨敬武  刘安伟 《科学通报》1998,43(15):1667-1671
以大量原位照片证实了在固态合金中在常温常压下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非天线性振荡现象,这种振荡现象在微区显示出类液的流动特性:流动性、流动性,无定形性,时突变化此起彼伏,伴随有晶格的旋转,晶本的膨胀,收缩和具有正点阵物征的晶体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王庆  陆丹玲  杨勇  刘锦川  吕坚 《自然杂志》2017,39(5):320-326
过去几十年里,从原子尺度理解块体金属玻璃形成过冷液相特性与微结构的关系吸引了材料学家和凝聚态物理学家极大的关注,是此类先进工程金属材料得到实际开发应用的关键之所在。本文综述了前期有关块体金属玻璃有序原子团簇结构随热处理或微量元素添加,演化及其对过冷液相热稳定性、晶化行为和玻璃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成果;并聚焦在块体金属玻璃过冷液相中的两类不同原子团簇,即类二十面体原子团簇和类晶体原子团簇。这两类原子团簇的共同存在是块体金属玻璃高热稳定性和纳米晶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微合金可以调控过冷金属液相中原子团簇的结构和体积分数,从而进一步推进它们的实际工程或功能性运用。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的反转成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良伟 《科学通报》1998,43(2):203-206
在华北陆台南缘的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内分布了许多重要的含金石英脉 ,这些石英脉受到韧性剪切带的严格控制 .应力分析表明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张性应力环境下形成韧性剪切带 ,温度较高、深度较大 ;第二阶段构造应力发生反转 ,由张性状态转变为压性后形成脆性逆性断层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 ,含矿流体在挤压作用下向这些薄弱部位集中 ,沉淀富集形成石英脉金矿床 .  相似文献   

8.
孔华双 《科学通报》1983,28(17):1086-1086
NAB[NdAl_3(BO_3)_4]晶体是制作长距离单模光纤通信的激光光源的一种有前途的材料。这种晶体是用熔剂法生长的。据文献报道,一般认为K_2Mo_3O_(10)和BaO-B_2O_3熔剂较好。对于K_2Mo_3O_(10)熔剂作了很多研究,但对BaO-B_2O_3熔剂研究甚少。BaO-B_2O_3熔剂有着钡离子不像钼离子易进入晶体,挥发性低,毒性小和对铂坩埚的腐蚀性小等优点。本工作从BaO-B_2O_3-NAB赝三元系统析晶关系、粘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次测定了在1120—900℃范围内慢速降温(2℃/h)的BaO-B_2O_3-NAB赝三元系折晶关系,找  相似文献   

9.
使用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资料,通过对最长达18年记录开展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域(包括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快剪切波(快波)偏振和慢剪切波(慢波)时间延迟参数,获得了快波偏振的分区分布特征和汶川地震前后不同分区统计特征的时间变化.剪切波分裂参数受到应力场和断裂构造的影响,块体边界或断裂附近的快波偏振特征比块体内部更为复杂,导致一些分区显示两个优势方向.在汶川MS8.0地震前后,可以观察到一些台站或区域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变化,既有快波偏振方向的改变,也有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地震前后有明显变化的台站,基本符合两种情况:一是震中距较近;二是处于大的断裂或构造边界附近.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慢波时间延迟的降幅显著大于周边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慢波时间延迟降幅,大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大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与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的交汇区,这反映了地壳应力及介质物性状态的变化.通过分析剪切波分裂参数,推断出龙门山断裂带域及周边区域的主压应力分布.本文同时还分析了芦山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特征的变化.研究认为,利用地震剪切波特性监测应力变化,进而可应用于地震应力预测研究.需要注意是,不同的构造部位对应力变化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石英,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矿物,它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世界里。例如,美丽透明的石英晶体可以作为宝石,石英熔融后可用于制作陶瓷和玻璃器皿等,甚至我们使用的石英表和石英钟都是以石英晶体的本征振荡频率作为计时标准的。还有一点鲜为人知的是,空气中竟然含有细小的尘埃状石英颗粒,它对眼镜和宝石等常佩戴的器  相似文献   

11.
连续谱重力波参数化模拟赤道准两年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往参数化格式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重力波的饱和破碎和临界层吸收过程, 通过引入重力波动量流谱分布密度函数, 真正实现连续谱重力波的参数化, 从而进一步完善重力波的参数化模式. 以实验观测值为基础, 选取大气背景参数和波特征参数, 结合行星波和重力波参数化后的驱动力, 能模拟出更接近实际观测的赤道准两年振荡.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重力波和行星波的驱动力大小随风场结构变化而变化, 在振荡的某些阶段, 重力波的贡献可以和行星波相比拟. 稳定的振荡形成后, 其振幅、周期和风场结构等特征受背景大气的扩散效应及重力波动量流的谱分布的影响, 与初始背景风场无关. 而且, 对于任意非零的初始背景风场, 在两种波的共同作用下, 都能形成稳定的准两年振荡.  相似文献   

12.
振荡现象是波动性的一种表现。液体表面波、弹性体内部和表面的弹性波是人们最早认识到的波动性,后来光波和无线电波的电磁振荡也为人们所认识。在上一个世纪,人们认识了电磁振荡的本质。在本世  相似文献   

13.
用全息相衬干涉显微术定量研究晶-液界面的溶质边界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锡玲 《科学通报》1990,35(8):587-587
一、引言 溶液生长晶体,在晶-液界面附近,有关质量输运的真实行为,至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有不少文献报道,采用全息干涉术研究晶体周围的浓度场分布或测量浓度边界层的厚度。然而这些研究均是在自然对流的状态下,进行总体分析。而对输运的重要地带——边界层内的溶质分布,或在强迫对流状态下,层内的变化规律未见报道。另外对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也未见讨论。  相似文献   

14.
原生球粒自然金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敏 《科学通报》1991,36(12):960-960
作者在康定黄金坪金矿床硫化物石英脉中发现20余粒球粒自然金,与石英、碲铅矿、方铅矿连生。电镜观察表明:单体呈浑圆状,局部凹陷内有微石英晶簇,无任何磨蚀痕迹。粒径0.005—0.05mm,堆积聚晶呈瘤状,除  相似文献   

15.
吴存恺 《科学通报》1980,25(20):926-926
在普通的简并的四波混频实验中都是获得参量放大作用,即有一定强度的物波输入,观察此物波的后向反射波,并且物波与后向反射波成位相复共轭关系。后向反射波强度与物波强度之比称为非线性反射率。  相似文献   

16.
纳米金颗粒在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DNA中的表面修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涛  唐季安  韩梅梅  江龙 《科学通报》2003,48(4):342-344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 用不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来进行QCM的表面修饰, 提高对单链靶标DNA的检测灵敏度.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通过研究5~60 nm范围内不同粒径纳米金颗粒对QCM表面的修饰作用发现: 金颗粒粒径的大小对DNA探针在石英晶体微天平表面的固定量和DNA的杂交率均有影响. 20 nm粒径的金颗粒对QCM表面修饰作用为最佳, 能最好地提高DNA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从壳幔地震各向异性初探华北地区壳幔耦合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原  吴晶  易桂喜  石玉涛 《科学通报》2010,55(29):2837-2843
根据首都圈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IRIS台站资料, 并比较了流动的华北地震台阵部分台站资料的结果, 利用地震各向异性分析, 得到减少局部构造影响后的华北地区(至少是华北地区北部)的地壳背景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95.1°±15.4°, 穿透壳幔的SKS分裂的快剪切波偏振平均值为北东110.2°±15.8°. 而台站分析也显示, 地壳内近场资料的快剪切波偏振与SKS快剪切波偏振总是相差十几度以上. 不同周期下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快波优势方向也同样揭示出随深度增加快波优势方向的变化. 这个特征暗示华北地区的壳幔耦合关系可能既不是简单的壳幔解耦型, 也不是壳幔强耦合型, 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存的不均匀分布, 或者是物理性质介于两者之间的渐变模式. 研究表明, 在分析穿透整个岩石圈的SKS分裂和地表的GPS观测的基础上, 增加揭示地壳各向异性的近场资料剪切波分裂, 结合面波的方位各向异性, 可以更准确地多方位刻画壳幔各向异性性质, 进而探讨壳幔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Fe_3Al的解理断裂与FeAl的沿晶断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建民 《科学通报》1994,39(8):762-762
Fe_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脆性一直是其作为结构材料发展的最大障碍.早期的研究认为,具有DO_3型结构的Fe_3Al多晶体的室温塑性很低,是由于晶界结合强度低、容易沿晶开裂.近年来的试验发现,环境条件特别是水蒸汽存在时对Fe_3Al的室温脆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Fe_3Al一直保持为穿晶解理断裂,而FeAl则为沿晶断裂.这表明Fe_3Al晶体内一定存在易于解理的弱晶面,而FeAl晶体中的晶面则相对均  相似文献   

19.
刘捷  卢文强 《科学通报》2006,51(20):2440-2447
将加扩展项的轴对称双倒易边界元方法拓展应用于数值模拟垂直Bridgman法生长HgCdTe及CdZnTe晶体过程中非等温相变传热传质问题, 印证了轴向溶质浓度的分区分布并且研究了拉晶速度对分区的影响, 同时分析了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维瞬态非等温相变现象, 获得了由初始过渡区经稳定生长区, 最后到末端过渡区全过程的非等温相变数值结果. 进一步, 通过数值模拟捕获了拉晶速度为零时, 稳态情况下的二维轴对称相变界面位置和形状, 并得到了熔体和晶体温度场, 最后着重研究了瞬态拉晶过程中的二维轴对称非等温相变现象, 比较了其与等温相变的差异, 并揭示了不同拉晶速度对非等温相变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晓松  周平  明跃红 《科学通报》2007,52(18):2175-2179
报道了在400 MPa, 20~950℃条件下, 二云母片麻岩弹性波速度的温度响应及时间对测量数据影响的实验结果. 在600~800℃温度区间, 弹性波速度快速降低, 其原因至少与白云母的脱水和α-石英在相变为β-石英前弹性软化有关. 而在875℃之上, Vp快速上升反映出石英进入了相对高速的β-相. 在 950℃, 详细测量了弹性波速度与实验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30 h之内片麻岩的波速随时间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下降幅度达到9.9%. 与之对应的是弹性波的振幅也快速衰减, 其幅度达到80%以上. 其后波速和振幅趋于稳定. 950℃时片麻岩弹性波波速和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反映出黑云母逐步脱水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 实验结果为认识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反转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于加厚的中-上地壳和高地温梯度环境(例如, 青藏高原南部), 石英的α-β 相变不可避免, 并且其相变前的弹性软化与白云母的脱水(脱水熔融)的温压区间重叠. 因此, 两者共同造成岩石弹性波速度的显著下降. 在低速层之下, α-β 石英相变有可能形成可被探测的高速薄层. 高速薄层的识别可以为确定地温梯度提供了精确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