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程萍 《科技信息》2009,(17):216-216
确立以培养学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遵循主体参与性原则、整体发展性原则、协同创新性原则、尊重个性原则、实践探究性原则和激励进取性原则,并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潘媛媛 《科技信息》2011,(35):I0160-I0160,I011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是体育教学中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和接受新的技术、新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学习管理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中,如何使学生从造型思维转变为设计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能够使学生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受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索,这种观念的转变才显得尤为迫切,但这个过程也是最困难的!本文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入手,试图找出设计教学方法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朱海根 《科技资讯》2010,(35):128-128
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完成教学既定目标有前提。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能激发课堂的教学活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陶冶学生求知情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6.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积极采用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施教,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生成会计知识,挖掘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优化过程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问题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创新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故而对其进行转变尤为重要。为促进"生本教育"的推行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行建"策略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式、情景式、互动探究式等策略逐渐成为课堂教学"必胜宝典",并结合新媒体信息技术、即时通信工具,建立线上串联线下教学的新型小学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泛采用,而这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创造优质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地改革与尝试,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整合,应用多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法,绐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发展的环境,并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提高学生获取检索、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把网络技术与数学内容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与广大教师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从知识教育向能力、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构建合理的、具有特色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创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搞活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当前,我们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一点是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怎样教课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好学生“怎样的实验是好实验”等问题的讨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搞活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冒尖、创新、标新立异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进取的精神,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在教学手段上,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和实施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题库,...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大课题。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直接实施者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探究新型教学方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同文 《科技资讯》2010,(21):195-195
《信息技术》是一门吸引力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本文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从作者平时教学经验出发,大胆的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兼顾差异,以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创新课程是立足地方本科院校实际,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方位综合改革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实用、有效、先进"的原则,紧跟行业(企业)和实务部门的岗位实际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先进性。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强化教学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上,注重过程性考核,强化应用能力考核。通过创新课程建设,用最实用的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让学生达到学为所用、学有所值的学习目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能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下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各种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学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每个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者来说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123"剖析法、第二课堂活动、引入激励机制等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于一般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在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为例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汉语基础较弱、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开展情况差距较大等问题,提出实施"分类教学,逐步达标"方案.以合理分类、培养学习兴趣为基础,通过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并辅之以新的考核评价标准,来达到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之后,高中政治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高考对学生的解题要求相对也有所提高.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高要求下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多个方面展开工作.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化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革新,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了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多方式、多角度地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