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巢湖合肥区底泥污染物分布评价与相关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测定了巢湖合肥区底泥有机质、总氮、总磷、铅、镉、铬、汞和砷的含量,并研究了垂直分布特征。用潜在危害指数法对底泥污染作了评价。对有机质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其中有机质与总氮之间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0.0676x+0.0952,相关系数0.986,线性高度显著。  相似文献   

2.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缓流水体中的底泥是影响水体水质的内污染源,底泥中磷的释放在外污染源控制的情况下会导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本文总结了影响缓流水体底泥中磷释放到上覆水体的机理及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水环境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底泥二次污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底泥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在上覆水发生变化时会重新释放再次进入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对水质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文章综述了底泥中氮、磷、重金属的释放机理、影响因素及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物静态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情况,分别对某水库表层底泥和底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静态释放模拟实验,得到了Cr、Pb、Ni、Zn和Cu 5种重金属的释放浓度曲线,并分析了释放曲线的浓度变化趋势,通过计算得出了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结果表明,该水库底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浓度比较低,对上覆水水体水质影响较小;而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浓度相对较高,对上覆水水体水质影响较大;5种重金属污染物Cr、Pb、Ni、Zn和Cu在表层底泥中其释放速率和年释放量都要比底层底泥中约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已经在各大河流、海洋和人类血清中被检出,引起世界范围内环境工作者的注意,成为环境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鉴于人体对PFCs的暴露途径主要通过饮用水、饮食和空气/灰尘等方式,对国内外不同环境介质中全氟化合物的分布状况、毒性及去除工艺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PFCs环境污染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在单纯控制河流与湖泊外源污染条件下,由底泥释放出来的内源污染物仍能导致水体发生再次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现象,从污染水体底泥着手,提出一种生态、经济、快速和效果稳定的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原位钝化技术。该技术利用加入对底泥污染物具有钝化作用的钝化剂,经过沉淀、吸附等理化作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系统阐述了原位钝化剂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功能以及优点与不足,对比分析了铝盐、铁盐、钙盐钝化剂以及这3种钝化剂的相互组合及其与其他材料搭配形成的复合钝化剂(称之为组合钝化剂)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概述了国内外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是组合钝化剂的推广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研发新型的钝化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覆土法对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中污染物缓释的可行性.通过监测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监控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过程,发现底泥覆土之后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与覆土材料自身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氮源、磷源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相当.结果表明,覆土可以明显抑制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因此通过覆土以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可行.  相似文献   

10.
底泥泥质与污染物释放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底泥泥质与污染物(TP、TN、COD)释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三峡大学校园文思湖水体底泥进行静水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有机质对底泥CODMn的释放有非常大影响;TOC对释放TN有较大的影响;TOC对底泥释放TP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底泥泥质来抑制湖泊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实验结果可以为文思湖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长寿湖水体及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及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利用饮用水标准、地表水标准及渔业水质标准、地质积累指数评价长寿湖水质及底泥状况.结果表明:长寿湖的水质较好,仅Hg是潜在污染物质,最大值出现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的野猫岩区域;底泥中的Cd,Pb,Cu是主要的污染物质,As和Hg也已处于轻微污染的状态;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重金属和底泥重金属元素间的关系都不密切,说明重金属没有特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淮安市里运河底泥的采样与分析,揭示了里运河底泥中镉、砷和硫化物的沿程分布特征、垂向分布特征和横向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各测点镉的质量分数均超过淮安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中镉的质量分数,最大质量分数是背景值的15.73倍;砷和硫化物的质量分数呈沿程降低趋势,但引河路和造纸厂断面砷的平均质量分数超过了淮安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中砷的质量分数,砷的最大质量分数为土壤三级标准中砷质量分数的2.45倍;硫化物在引河路断面污染突出,明显高于其他3个断面底泥的硫化物质量分数;重金属在垂向分布上表现为中部的黑泥层质量分数最高;在污染河段的同一断面,河岸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一般比河中要高.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湖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淡水水域底泥和水体中的真菌种群分布,以广州暨南大学校内的南湖底泥及水体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真菌的最佳培养基,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真菌数量.采用了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察氏培养基(C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A)和混合培养基(HH)等5种培养基,分别按原配方、原配方中加入10%底泥浸出液、以及在原配方中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霉素等3种方法配制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各种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数量和种类各异,同一种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相差极大.加入底泥浸出液的5种培养基,无论是底泥还是水样,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多数都多于原配方;加入抗生素的两种培养基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都远远少于原培养基.研究结果说明加入10%底泥浸出液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更加适合用于底泥和水体真菌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4.
应用湿法消化-原子吸收法和连续浸取-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底泥中总汞和不同形态汞的含量,阐明漓江水系底泥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汞的来源.结果显示,底泥总汞含量为0.104~2.150 μg/g,呈现出上游低下游高、干流低支流高、静水池塘没有明显规律的现状.底泥汞主要以残渣态或晶格态、难氧化降解有机质及某些硫化物结合态、腐殖酸络合态赋存,分别占总量的75.10%,10.64%,7.50%,其它4种形态汞共占总量3%左右,3种主要形态汞的分布规律与总汞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漓江底泥汞虽然多以惰性形态存在,但不容忽视它们在生物体内长期富集并对环境造成危害.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污是造成河流底泥汞污染的主要来源,特殊污染源是造成局部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扬屏 《科技信息》2008,(21):201-202
为了解疏浚后南湖底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选取湖泊周围及中心6处取样。通过实验测定底泥中总磷、总氮含量,发现:(1)在疏浚后,湖泊底泥中氮磷含量仍然很高,比大型浅水湖底泥中含量要高得多;(2)从水平分布来看,湖泊四周的氮、磷营养元素含量比湖中心处要高,且西部自北向南形成较高区域,、整个湖泊各监测点处总氮含量要比总磷含量高得多;(3)从垂直分布看,湖泊底泥中营养元素在表层下约100cm处达到最大值,总氮、总磷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并不单一的增减。底泥疏浚时,需考虑合理的疏浚深度。  相似文献   

16.
东湖底泥中金属Pb、Cd、Cu、Fe平均含量分别为44mg/kg、2.63mg/kg、62mg/kg、5.9×104mg/kg.铅近年来有所下降,镉比土壤背景值高出近10倍.铁的垂直分布与沉积物间隙水的pH、Eh在0~28cm范围内有很好的相关性:当Eh升高时,pH下降,Fe含量增加;当Eh下降时,pH升高,Fe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卤代芳香簇化合物在长江底泥中吸附行为的CoMFA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移植到定量结构性质相关研究中,探讨了28种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在长江底泥中的吸附行为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静电和空间立体效应是影响这批化合物底泥吸附的主要因素,疏水性质对吸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闽江尤溪口养殖区底泥耗氧量研究得出结论:底泥耗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底泥耗氧速率最大,达1.17 mg/(m2·d),第三阶段的底泥耗氧速率最小,达0.07 mg/(m2·d),整个耗氧过程约在100分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将持久性有毒物质(PTS)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两类.分别慨述了这两类PTS在底泥中的来源与进入的方式;指出它们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特征.重点分析了PTS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对生物的生殖及器官的危害;介绍了监测POPs的4种化学仪器分析方法与生物分析方法,监测重金属的化学与生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