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位胰腺”也称“副胰”或“迷走胰”,属于先天性异常,其位置多在胃,十二指肠及空肠等处,临床上较为罕见。笔者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异位胰腺3例,现报告如下,仅供同行参考。1资料笔者作胃镜检查工作多年,先后发现3例“异位胰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周某30岁、曾某27岁、夏某22岁,她们都是因腹痛不适前来医院就诊,要求作胃镜检查。在镜下发现:周某,胃体大弯前壁见-1.5cm×l.8cm之隆起物,表面光滑,中间凹陷,呈肚脐状,未见黄白苔,无明显水肿,无糜烂,质软,无出血现象。镜头继续探测,未见类似肿物,仅见胃窦部、体部黏膜轻度充血,呈浅表性炎;曾…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西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采用GIS技术和国际上常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总面积为1 004.32万hm2,其0~20 cm和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108 t和1.03×109 t。总体上看,从中北部平原向外至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呈递增趋势,表现出受气候、植被和地形影响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森林土壤0~2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以面积加权)为3.89 kg/m2,低于我国自然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值(570 kg/m2),略高于全国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值(3.00 kg/m2);在0~10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21 kg/m2,略高于近年来中国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估算值(5.46~9.60 kg/m2)。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7岁,因持续24h少量咯血于2002年8月8日就诊,患者无胸痛及咳嗽史,胸部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无出血性疾病及咽喉部、胸部外伤史,无声嘶及咽喉痛等不适.体检:T37.0.C,P82次/分,BP100/70mmHg(1mmHg=0.1333kPa),R18次/分,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心肺腹(-),颈部无肿胀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红肿,用间接喉镜检查喉部,见左侧会厌谷出血,无搏动,量不多,会厌无红肿,给予静滴止血敏2.0g,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及口服抗生素,观察1天后,出血未止,故在直接喉镜下经1%地卡因多次喉部喷雾,采用EBH-ZV型微波治疗仪(珠海和佳医疗器械厂产)的针型辐射器插入出血会厌谷粘膜约1~1.5cm,热凝时间为2s,功率30W,一次完成,出血停止.术后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及云南白药,未再出血,随诊2周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评价结肠镜检查应用于下消化道出血诊断过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甘肃省秦安县人民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出血程度出血病因,并对结肠镜检查完成情况加以分析。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236例患者出血病因以结肠癌最为多见;236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后,进镜至回盲部、镜下可见病灶、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占比为95.34(225/236)、91.95(217/236)、76.69(18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患者轻度出血经结肠镜检查后,进镜至回盲部、镜下可见病灶占比明显高于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占比(P0.05),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合计181例患者,其中中度出血、重度出血发现率明显高于轻度出血(P0.05)。结肠镜检查应用于下消化道出血诊断过程,在此类患者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方面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3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内镜进行诊断,患者肿瘤直径0.8cm~5.5cm.患者中直接套切11例,采用黏膜切除15例,针状刀玻璃切除患者4例,3例患者进行热活检.患者切除标本均行常规的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次33例患者中经过内镜治疗后30例患者成功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创面发生出血,经过钛夹止血,有5例换成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经治疗后消失,无其他症状发生.患者手术后4周进行胃镜复查,并进行1~18个月随访,无并发症状复发.结论:应用内镜微创手术切除直径2cm的上消化道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8岁、住院号202600,因体检时B超发现右侧卵巢包块1a,于2002年7月15日入院。患者10a前因“左侧卵巢囊肿”曾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具体情况不详)。月经正常。3-0-1-2。检查:生命征正常。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正常。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右侧附件区触及约5cm×5cm×5  相似文献   

7.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瘤结节在临床上很少见,现报道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瘤结节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患者,女,55岁,因"双附件肿块5年,绝经3年,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天"于2011年5月4日入院.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左下腹间断性疼痛,当时无异常阴道流血,无腹泻、腹胀等不适,我院B超示:双侧附件肿块,右侧附件肿块直径5cm,左侧为3 cm.建议手术但被患者拒绝,遂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随后症状消失,未返院复诊.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同以往月经,色鲜红,无明显血块,无下腹痛、腹泻等不适.孕4产2,足月产2次,人流2次,1984年曾行经腹双侧输卵管绝育术.绝经3年,绝经前月经规则,无痛经,绝经后无异常阴道出血.妇检:外阴已产式,阴道畅,见少量血迹,无臭味,宫颈常大、光滑、质软,无接触性出血,宫体前位、常大、质中、轻压痛,子宫左侧扪及一个直径约4cm大小的包快,实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子宫分离,可活动,无压痛,右附件未及明显肿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M99)等肿瘤标志物正常范围,血雌二醇(E2)<10 pg/mL(正常绝经后<28 pg/mL).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以"绝经14年,阴道流血3天"于2004年5月18日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心肺未见异常.宫颈3点处有一向外凸出的赘生物.临床诊断:宫颈赘生物,性质待定.标本大体检查:(1)宫颈处:灰白色,不整形多个,体积共约2 cm×1cm×0.4cm(2)内膜处:灰红色,质软,1cm×1 cm×1cm.镜下观察:(1)瘤组织由立方样上皮细胞构成,腺样排列,细胞大小不等,胞浆透明,边界清,可见核分裂相.(2)内膜腺体减少,间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宫腔镜技术处理节育器取出困难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门诊治疗的202例节育器取出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发生原因以及手术过程.结果:外院宫内节育器取出失败的病例,发生原因经宫腔镜检查主要为节育器嵌顿、断裂、残留或异位,节育器嵌顿的种类以金属圆形/三角形节育器(113例,55.9%)以及V型的爱母环(62例,30.7%)多见.5例门诊宫腔镜下取环失败,197例(97.5%)取环成功.由于子宫异常引起的困难取环27例,黏膜下肌瘤12例,宫腔/宫颈管粘连15例.手术时间分析结果提示节育器断裂残留以及既往有宫颈手术史的患者花费手术时间最长;手术出血量分析提示合并黏膜下肌瘤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最多,为(32.5±3.4) mL.结论:金属圆形/三角形节育器及V型金属环更易发生宫内嵌顿;子宫异常引起的取环困难原因以黏膜下肌瘤和宫腔/宫颈管粘连多见.常规方法取出困难的宫内嵌顿节育器者用宫腔镜检查及镜下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S100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脑红蛋白(NGB)、水通道蛋白7(AQP7)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6例,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体积梗死组(<5 cm3)198例,中大体积梗死组(≥5 cm3)168例;根据静脉溶栓后24 h复查CT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82例,非出血转化组284例;静脉溶栓治疗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NIHSS评分≤15分组301例,NIHSS评分>15分组65例.记录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溶栓时间窗;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S100B、HIF-1α、NGB、AQP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中大体积梗死组患者NIHS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溶栓时间窗在小体积梗死组与中大体积梗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患者NIHSS评分、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溶栓时间窗明显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大体积梗死组患者血清S100B、HIF-1α、NGB、AQ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转化组患者血清S100B、HIF-1α、NGB、AQ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评分>15分组患者血清S100B、HIF-1α、NGB、AQ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15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S100B、HIF-1α、NGB、AQP7水平升高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体积的扩大、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NIHSS评分升高,可用于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静脉溶栓潜在出血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察新疆白癜风患者的维医证候特征及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白癜风患者各体液证型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全血中CD3+、CD4+、CD8+、CD25+、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细胞间附分子(ICAM-1)、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83例白癜风患者中女性106例(57.92%),男性77例(42.08%),3~15岁之间的患者比例较高(36.61%),白癜风患者在不同异常体液中的构成比不同,黏液质型白癜风组107例(占58.47%)和非黏液质型白癜风组76例(占41.53%),其构成比大小顺序为: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异常黑胆质型白癜风>异常胆液质型白癜风>异常血液质型白癜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8+、IL-2、IL-6、IL-8、IFN-γ、TNF-а、ICAM-1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和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均升高(P<0.05);CD3+、CD25+、IL-4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和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均降低 (P<0.05)。与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相比,CD8+、IL-6、IL-8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升高明显(P<0.05);CD3+、CD25+、IL-4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降低明显(P<0.05),CD4+、CD4+/D8+,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由此推断,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是白癜风维医主要证型,且白癜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调节的异常,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程度较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因子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发生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行输尿管镜检查的18例患者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10,Siglec-15的表达水平;进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分析免疫因子表达与PUF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42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36例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状态26例;对照组膀胱黏膜组织中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未见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观察组患者膀胱黏膜组织中IL-2,IL-10呈弱阳性、强阳性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IL-2,IL-10呈阴性表达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黏膜组织中Siglec-15表达情况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2,IL-10强阳性患者的PUF评分明显高于弱阳性和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Siglec-15阴性患者的PUF评分明显低于阳性和强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膀胱黏膜组织中存在浆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 IL-2,IL-10表达水平与症状程度呈正相关,Siglec-15表达水平与症状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蚊媒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85年9月海南儋县(现为儋州市)北部地区发生疑似登革热病例报告,随后从患者急性期血清和当地优势蚊种——埃及伊蚊(Aedes asgrpti)中分离得登革热Ⅱ型病毒。至1986年10月疫情由儋县逐渐扩散全岛十县二市,发病率高达1913/10万,病死率为0.25%。现将我科1986年7月——12月收治的7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1、发生于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2、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突然起病,发热,头部、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皮疹、粘(结)膜充血或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6个月,住院号:51750.因发热5天,手足硬肿伴全身皮疹3天于1991年5月16日入院.否认传染病接触史.体检:体温39℃,全身皮肤均可见粟粒大充血性斑疹.双眼结合膜充血.颈、右颌下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质中等,活动,触之哭吵.口腔粘膜潮红、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均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4g/L,白细胞24×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血小板490×10~9~550×10~9/L(49~55万/mm~3),血沉70mm,C 反应蛋白阳性,肝功能,出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右冠状动脉稍大(直径>5mm)未提示冠状动脉瘤.治疗:1)抗感染:青霉素、氨苄青霉素.2)抗凝:阿斯匹林、潘生丁等.3)对症及支持疗法:输血浆、补液等.经治疗于入院后第5天皮疹消退,肿大淋巴结消失.第10天体温降至正常.第14天见患儿指趾端及肛周膜状脱皮.血小板180×10~9/L(18万/mm~3,血沉20mm,心电图正常.住院19天后出  相似文献   

15.
卢虹  蔡扬  于燕妮 《贵州科学》2007,25(Z1):400-406
目的:通过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及蛋白质53(p5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材料与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组织2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3例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4%(11/27)、67.44%(29/43),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正常口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4%(10/27)、48.84%(21/43),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与异常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STK15和p53同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8)、18.52%(5/27)、41.86%(18/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中STK15)阳性表达率在p53阳性表达组和p53阴性表达组分别为85.71%(18/21)、50%(11/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K15、p53阳性表达率在OSCC伴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并且可能与口腔癌发生进程有关.②同时发生突变型p53和STK15表达增高可能在OSCC发生中有意义,从异常增生最终演变成鳞癌可能有二者协同作用的参与.③STK15过表达对OSCC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可能成为判断OSCC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例1患者56岁,因发现颈部包块4mo ,近2mo来包块增长迅速前来就诊。体检 :左颈部见一大小约15cm×10cm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 ,溃破 ,质硬 ,无压痛 ,移动性差 ,无搏动感 ,边界清楚。CT显示两侧鼻咽腔、腮腺、甲状腺正常。诊断 :左颈部包块 (多考虑为左颈鞘神经纤维瘤囊性变 )。B超检查 :左颈部见大小约5.7cm×3.8cm囊实性包块 ,壁厚 ,边界清。包块上极见2.6cm×2.5cm实质不均质强回声向腔内突起 ,形态不规则。包块内液体混浊 ,包块周围见部份正常甲状腺组织 ;右侧甲状腺未见异常。B超诊断 :左颈部囊实性包块———甲状腺腺瘤伴出血。手术于胸…  相似文献   

17.
张有宏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5):127-128,130
目的:林可霉素滴眼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配合冷敷患眼对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针对过敏性结膜炎,每2h点药1次(10min,30min,7d)加冷敷,每日3次,每次15min,评价患者眼痒和充血分值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眼痒明显减轻,充血显著减退,,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试验结果,林可霉素加地塞米松点药,配合冷敷对过敏性结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颗定粒向的铁电的PbBi_2Nb_2O_9(以下简称PBN)陶瓷的一种新的制备工艺过程:运用“熔盐法”(Molten—Salt Process)合成PBN晶体:采用“刮刀法”(Doctor—Blade Proccss)使合成的PBN晶体进行定向;然后使用“热压法”(Hot—Pressing Process)提高PBN陶瓷的颗粒定向率和密度。应用这些工艺过程制造了具有定向率大于90%、密度为8g/(cm)~3的铁电PBN陶瓷,这种陶瓷可在温度为170℃、电场为80KV/cm下极化,压电系数d_(38)可达40×10~(-12)C/N。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患者1,男,56岁,2010年7月17日因“右下腹持续胀痛27d”入院.患者于2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右下腹胀痛,于2010年6月21日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程顺利,但术后1周仍有腹部胀痛感.2010年7月3日再次因腹痛,腹胀,呕吐入住该院,急查立卧位平片.初步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腹部CT显示:肝胆胰脾无明显异常,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遂入我院,入院时,查体:左锁骨上多个淋巴结肿大,右手臂有多个大约3 cm ×4 cm的瘀斑,胸骨有明显压痛,腹软,脐周及右下腹有轻压痛.完善相关检查:2010年07月17日血常规:白细胞(WBC)11.46×109/L,血红蛋白(HB)65 g/L,血小板(PLT)36×109/L,次日复查血常规:WBC12.5×109/L,HB56 g/L,PLT16×109/L.肿瘤3项中糖类抗原(CA199)达126.05 u/ML(参考值0~37 u/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值均正常.胃镜检查并活检,取(胃窦部)微粒组织3粒,结果为低分化腺癌.给予禁食,抑酸,减压镇痛,输血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患者 ,女 ,2 3岁 ,已婚 ,已育。主诉停经 5 2d ,阴道不规则流血 2 0d ,量少 ,无明显肉样组织排出。患者平素月经周期 5 / 2 8~ 30d ,量中 ,无痛经 ,有少许凝血块。患者于 2 0d前自阴道排出一圆形金属环 (已断裂 )。伴下腹部胀痛 ,阴道流血有所增多 ,在当地医院就诊 ,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HCG) 35 9 3IU/L ,B超示宫内有一囊性混合性包块 (6 7cm× 3 7cm) ,予消炎治疗 (具体不祥 )症状无改善 ,来我院门诊以“稽留流产”“宫颈妊娠”收入院 ,体格检查 :体温 37℃ ,呼吸 18次 /min ,脉搏 92次 /分 ,血压 10 1/ 6 6mmHg(1mmH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