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侵蚀线法、谷坝监测法对花江示范区的土壤侵蚀量作监测,同时就土壤侵蚀因子进行系统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研究,进行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的土壤侵蚀因子的对比,归纳各土壤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指出林—草结构的保土保水能力优于单一林地的保土保水能力;从潜在石漠化到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层根系量与侵蚀量呈负相关;从潜在、无明显、强度、轻度、直至中度石漠化,其侵蚀厚度依次增加,中度和轻度这两种等级的石漠化现存的土层较厚,土壤侵蚀模数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及治理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室内计算机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实施的多项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大量野外实验,对喀斯特峡谷区的水土流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建立了示范区水土流失数据库,为今后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从中得到了几点收获:(1)初步改变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2)喀斯特地区所表现出来特殊的土壤侵蚀规律:从基岩类型上来说,砂岩和泥岩>石灰石;从土地利用类型来说,耕地>其他用地,其中裸地>稀疏植被覆盖区>浓密草被覆盖;从地貌形态来说,沟蚀为主的区域>面蚀为主的区域;从坡度来说,3°以上>3°及3°以下;(3)从石漠化等级角度来讲,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是控制该区土壤侵蚀的重点地区。(4)另外,在野外监测方法上还有待于寻求更为恰当的修正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的96个喀斯特植物群落样地为依据,以样地乔灌木树种的重要值按属性归并,用系统聚类法和PCA排序法进行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析,综合两种分类结果,高原区38个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峡谷区58个样地划分为6个类型,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高原区与峡谷区的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且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选取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由于人们不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发育强烈。应用基于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段的石漠化信息图,通过叠加、对比分析,以及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分析整个研究区石漠化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整个地区的石漠化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部分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仍存在石漠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 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 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7.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环境封闭,耕地质差量小,人口压力重,资源开发强度高,环境退化十分严重,社区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矛盾尖锐突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参与,并使之受益于治理、保护的成果,使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相互协调将是今后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必须重视社区发展需求,建立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并通过政府行为,采用经济激励方法和综合措施,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才能确保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内小生境的环境因子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贵州省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石漠化等级表层土壤(0~15cm)化学性质,包括pH值、有机质、全N、水解N、全P、有效P、全K、速效K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各石漠化等级pH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水解N、全N除强度石漠化阶段较高外,潜在石漠化到中度石漠化阶段呈递减规律;强度石漠化阶段有效P、速效K含量最高,全P含量最低,有效P、全P在其他石漠化等级下无显著差异(P0.05);全K、速效K变化较为复杂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0.
贵州老万场金矿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老万场红土型金矿石漠化区的苔藓植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金矿石漠化区有6科15属28种(含变种)苔藓植物,丛藓科和真藓属占优势;(2)区系地理成分含世界分布(17.86%)、泛热带分布(3.57%)、热带亚洲分布(14.29%)、北温带分布(25.00%)、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3.57%)、温带亚洲分布(3.57%)、东亚分布(14.29%)和中国特有分布(17.86%)8个分布类型;(3)生活型仅含矮丛集型(92.86%)和交织型(7.14%)2个类型。苔藓植物在老万场金矿石漠化区中是优势的先锋植被,将来有必要对苔藓在金矿石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2000~2010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人对石漠化形成机制和驱动力分析研究的成果,选取岩性、坡度、土地覆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率5个关键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进行等级划定与赋值,结合"3S"技术,将量化后的5个关键因子进行叠加计算,得出贵州省石漠化空间上呈现如下规律:石漠化分布面积大,类型多样,代表性强;石漠化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西部重、东部轻,南部重、北部较轻的宏观格局;石漠化程度严重,进一步发生石漠化的威胁极大;从时间上看,贵州省石漠化在2000~2005年间处于恶化阶段,到了2005~2010年间,恶化趋势得以控制并开始转变,进入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为对象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研究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地质背景;崎岖的地表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成土缓慢且土层薄使其允许侵蚀量小;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使土壤易“丢失”;人口的增长及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级别指数的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地面破碎,人地矛盾突出。依托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以大方县桶井村为研究区,从其影像上解译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现状,建立石漠化空间数据库,从景观空间分析方法出发,基于景观级别指数定量化分析石漠化景观格局特征,经统计综合分析石漠化景观的相关指数,得出研究区石漠化发育程度及其分布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整体破碎度较低、均匀度较高,石漠化发育程度较高的斑块面积较小,不连续,镶嵌在各类景观类型中。研究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对生态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可根据景观指数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石漠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目标、用户需求和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ArcIMS等当前主流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网络发布的系统应用方案,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辅助决策信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分布有面积广泛的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岩溶地貌。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其岩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容量低,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当人类对森林进行破坏使森林的“生物泵”作用消失后,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岩溶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植被走向逆向演替等。最后出现大面积的石山,发生石漠化现象。可见,森林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影响岩溶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对贵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6个洞穴7月份的滴水物理指标(滴水滴率、电导率)和化学指标(p H值、Ca2+)进行了监测,并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受地表植被影响,潜在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滴率较强度石漠化地区小,随着洞穴长度的加深,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滴水滴率均趋于稳定;2各滴水点p H值并未表现出降雨的稀释效应,潜在石漠化地区不同洞穴的滴水p H值情况表现不一致,强度石漠化地区p H值普遍偏高;3潜在石漠化地区较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电导率偏大,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电导率值正比于滴水Ca2+含量。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地表覆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片区1990—2018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但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态势应引起警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10 423.82亿元逐年提高至2018年的10 631.62亿元,但增长幅度较小且内部差异明显,总体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仍任重道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程度影响深刻。距离县中心、人口密度和年均气温始终是解释力排前三的单因子,且所有具备较强解释力的交互因子均包含距离县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