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视角,探讨数字语运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根源和机制,着重分析了社会文化心理在赋予数字语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规约、造就语用主体数字语使用倾向和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遗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因其作为历史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而遗民面貌各有所异。遗民诗人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追求。元遗民诗人不同于宋、明遗民诗人,其人生选择具有独立自主性,生活方式具有个体自适应性,人生追求呈现丰富多元性,以其深广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构成了元遗民诗人的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黄雪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6)
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本中所形成的"怀旧之美"或"怀旧"风格,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某些"集体无意识"。文艺作品中的"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追忆并美化童年、思乡、"往日"三个原型母题。"怀旧"事件的核心不是物理和历史上的"事实",而是主体在记忆中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意象或图景。 相似文献
6.
韦磐石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49-53,41
民族审美文化具有突出的美育心理功能,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文化活动中以审美态度进行创造和观照,使其心灵,人格得到美的陶冶,健全了审美心理结构,宏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8.
论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常识心理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其宝藏不仅是东方或亚洲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不仅会加深理解我国文化中独具的心理生活,而且还会提供特殊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宝藏,积极探讨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弘扬中国传统文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中国化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秦林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5):97-101
浅草一沉钟社同仁的文化心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青年文化的背景中开始形成,因此,其活动前期更多地表现出青年文化的心理特征:他们主要主个性主义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点,重在表现自我的情绪感受,对现实社会保持了较强的界外感。1927年以后,他们先后开始步入中年时期,其文化心理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嬗变:在面对社会文化环境时,随着情感因素的弱化,理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使他们打破了前期重在“自我表现”的狭小圈子,而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以更大的热情介入到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其文化活动在总体上也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伊利·泽拉特斯基的<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和文化史>一书,将精神分析放到历史中去,研究其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该书作者认为,由于精神分析理论与被称为个人生活的社会生活新领域相互呼应,精神分析运动扮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加尔文主义,正是这一过程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基于大众消费的现代形式,由此,精神分析也促使现代性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普遍地建立起来.然而作者不该仅仅根据经济基础的改变就对精神分析的前途持悲观态度,因为在当今社会的某些领域,精神分析还以某种形式保持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刘利侠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0,13(3):1-5
宋遗民身处易代之际,其内心所承受的悲痛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悲叹,对汉文化的痛惜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哀怨,在咏物诗中得以集中地体现。宋遗民诗人不仅丰富了咏物诗的情感内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为这一诗体注入一股悲壮、严正的人文气质,其对后世,尤其是明遗民诗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清遗民独特的外部生存空间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晶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548-551
生活于民初的晚清遗民,与历代遗民相比,在心态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之处,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而清末民初中国特殊的社会状况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其独特遗民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坛对沈从文等京派作家曾经一度忽视甚至批判,很大程度是因为以历史现代性解释文学现代性.对二者进行了同构性理解。实际上,二者呈逆向结构,于现代性内部形成一种张力。京派作家描写健康优美人性人情的同时,面对物质文明的进步与道德伦理的退化作出反向思考,表现出对物质化的对峙与质疑,具有文化反省的内容。这也正是文学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使中国新文学获得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6.
北宋灭亡后,所形成的南北对峙两个政权即南宋与金源是处于汉文化同一发展层面上的,但现在所能见到的文学史著述并没有把同源、共时分流于北方的金代文学与南方的南宋文学视为一个整体,多数情况下二者处于分离状态.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一是受正统观和民族偏见思想的影响,二是对中原文化南北迁移问题认识不足,三是对宋金关系下文学生态缺乏深入了解.建立宋金文学史整体观,才会对这一时期文学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元曲有作为文化产业因素的自身条件,是符合文化产业创意发展需要的一门艺术。元曲具有戏曲产业价值、文化休闲旅游价值、影视产业价值,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少数地区已经把元曲艺术注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当中,在戏曲、旅游、影视等文化产业中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吴小伦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9-113
明清时期,开封城及其近郊频遭黄河水患,学校与书院时有冲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被打断;众多承载文化传承之祠庙、古迹被冲无遗,破坏了信仰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发展的载体;诸类水体的相继湮废,虽推动了追忆或忧思诗章的勃兴,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文化发展的生机,官方的补救性行为并未扭转文化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金院本包含着元杂剧的性质在内,并不是如元代院本一样纯为滑稽之短剧,诸宫调有着多种表演方式接近戏剧.金元之曲和诗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增加了新的质素,但直到今天与诗、词三者还是并行而不悖.其兴起并不是和传统文学相对立,更不可能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王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33-42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理认知空间,如镜像般反映出作为生产对抗话语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