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中国在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开始寻求救国之路,身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救国的一种思想指引,军国民教育就是当时身体救国的主要体现,也是当时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途径;为了培养具备战争身体和具有军人气质的人,近代学校采取多种不同的实践途径协同教育来改造学生的身体;在实施军国民教育改造学生身体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实践尝试和实践落实两段历程,这两段历程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4,(1):56-58
以徽章颁发为主体的奖励制度,是国家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徽章及徽章奖励制度产生自清朝末年。从一开始,就带有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冲击和融合的痕迹。研究西方政治、文化对中国徽章奖励制度产生和沿革的影响,有益于推动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奖励制度的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随着宪政运动的兴起,分税制思想在中国产生并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分税制思想由清末国地两税订立的先后问题和划分标准的初步讨论等,发展到民初系统化的划分标准和炽热化的田赋归属问题.历史地看,清末民初是分税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时期,并非分税制的实施时期.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往学界过多关注留日生对这一进程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留美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留美生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推进官僚政治的革新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环境的恶劣及其自身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生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问,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报刊为生产载体的社会大众式的生产模式和以新式学堂为生产空间的学校精英式的生产模式,是清末民初时期文学理论生产的两种基本模式。文学理论两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的初步确立。在现代稿费制度、版权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形式获得了合法性身份,步入了专业化生产与正规化运作的轨道,并显示出强势的诠释能力。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婚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标准、媒介方式、婚姻礼仪的演变,以及婚姻法规的加强和离婚的增多。这对现代社会的婚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在沙俄对我国东北侵略的加强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渗透的此背景下,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教育招致了严重的危机。本文就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教育的兴起、发展历程及其对提高蒙古族人民的素质,并以此来固守东北边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进行过仿日或仿美的宪政选择,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宪政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等内层质素的冲突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之际,由于影响翻译的诸多历史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翻译的选择取向也随之改变。西方心理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被译介到国内来的,就翻译主体而言,也完成了由传教士向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国人新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因而,在翻译动机与目的,以及源语文本的选择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晚清,劣绅大量地出现。20世纪初以后,劣绅有从个体性向整体性蜕化的趋向。通过描述劣绅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发生的场域,指出绅士劣质化的扩大甚至整体性蜕变,特别是在乡村社会,表现尤为明显。重点分析绅士劣质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认为劣绅作为绅士阶层的异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负影响,并从社会变动角度来阐释绅士整体性蜕变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股留学生从政热潮,一向以理工科见长的留美生也纷纷卷入其中。从文化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体现了美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美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经历过美国民主思想洗礼和民主政治浸染的留美生为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而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清末民初地方法治研究现状基础上,以清末民初云南的地方法治及其实际运作为个案,结合新史学并采用多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区域深入考证,对这个历史时期的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通过清末民初云南地方的法治关系、权力体系、法律控制和法治文化客观描述和分析,集中剖析云南地方精英政治与平民政治的互动关系,从法律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清末民初中央地方关系史研究中方法论转型为侧重点,来揭示近代化转型期云南地方法治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上海服饰时尚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文献、画报和照片以及来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实物的分析及相互印证,对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男装服饰时尚和女装服饰时尚等主题,就流行风貌、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和服饰配伍等展开研究,有关服饰流行心理以及时尚领袖等也一并加以讨论,并得到如下结论:(1)从1860年代起,上海逐渐居于晚清中国的时尚中心地位,“时髦”是当时上海服饰流行的集中写照。追求时髦成了上海的城市特性。(2)传统服饰时尚可以概括为高度风格化、精致化、多主题、多色彩,追求华丽,讲究细节,强调新奇。(3)西式服饰体系的影响逐步上升,这种趋势在上海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明显,对西式因素的运用在男装中远较女装普遍。(4)上海服饰时尚开始形成所谓“海派”的包容古今兼蓄中外、讲究炫耀追逐时髦、标亲立异变化迅速的独有风格,并拉开了中国服饰流行逐步与西方服饰体系并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西势渐强,伴随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之路。在航空救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下,国民政府开始走上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之路,建立了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等,带动了民国初期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最后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无疾而终,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音乐的酝酿期.清末民初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缺失.成绩主要体现在音乐课的设立与音乐教育立法的完善、学堂乐歌开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思想等三方面;缺失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教学的迷失与缺憾、音乐教学曲目过于注重功能性缺乏艺术性与原创性、缺乏主体性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等三方面.客观评价清末民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得失,对于当下的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陇中地区文风骎骎,人才蔚蔚。包括岷州在内的陇中地区士绅于同治、光绪朝科举中式后纷纷在桑梓兴办私塾教育,参与地方政治,为生存多方奔波,士绅阶层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生计问题日益恶化,但身处如此困境的岷州士绅仍坚守传统文化阵地,推动地方教育事业进步,努力肩负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使命,并在新旧教育及思想的衔接上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金山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第一名胜、标志景观。晚清民国时期更有许多期刊关注过镇江金山寺,刊载了众多描写金山寺的诗词。这些诗词的作者身份多样,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与现在金山寺的格局、景致和风貌相类似,从中可以看出金山寺虽历经沧桑,但它却拥有着独特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就更加彰显了镇江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