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体是怎样运动的,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动植物是怎佯发育成长的,科学家可为人们阐明,甚至可用实验的办法使之再现,令人信服。至于人自身,他是怎样取得认识这无穷事物的能力的,他的智慧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却很少有满意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尽管他在世时被人极力塑造成太阳神的化身,但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强健的太阳神——科学家2010年2月公布的DNA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古埃及著名少年法老图坦卡蒙是一位饱受疟疾、骨病和近亲繁殖折磨的柔弱法老。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利用DNA检测技术对古埃及王室木乃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科学家谁是第一个科学家呢?虽然牛顿是众所公认的名垂不朽的最伟大科学家,但他不是第一个科学家.牛顿也从未把他自己看作是科学家,这是因为,他不可能使用他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科学家都是一些呆头呆脑、不解风情、远离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但科学研究有其魅力,科学家也不乏充满魅力之人。英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就是这样一个人。贝尔纳的一生可谓十分奇特,他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甚至科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提出过诸多天才思想,做过无数奠基性工作,但所有研究却都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永远     
王先生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发现得病的确切时间,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儿女和许多别的人察觉到了他所患的是严重的毛病。不过这位县一中的生物老师知道,那一定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肯定是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是的,妻子到死都还不知道丈夫得了古怪毛病。王先生记得,在知道得病之初,不仅他自己,就连他的儿女和所有的亲朋好友,对,还要加上许许多多同他点过头打过招呼的远远近近的街坊邻里们,可以说无一例外地全都认为那不是病。甚而至于,非但不是病,而且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拥有它的人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当时,王先生真是满怀…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说,他在17岁时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此书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独有偶,英国的克里克大约在同一时期也读了这本书,也深受感染。而多年后,他俩人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8.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09,(11):48-48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举世罕见的现代版跨界天才。要说他的发明创造多为机缘巧合,不如说只要他想做,就能成功。卡尔·杰拉西拥有超常的才能,能像变魔术一样将身份从科学家变为艺术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精彩故事,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阿基米德、达芬奇、牛顿和帕斯卡尔等历史巨人……总有一类天赋异禀的人,他们的成功仿佛是基因特质决定,而非单靠刻苦努力。就像渴望活过百岁的人,偏偏上帝就给了他长寿基因。世界上从不缺科学家和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因此,如果把一本科学家的情书集作为某种科普书推荐给读者,也许会显得有些不合常规。然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也总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科学总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家的生活也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方面与其科学工作就没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13.
杨承宗 《科学通报》1957,2(21):662-662
我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还不过是六七年来的事情。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特别是和苏联科学家们的接触,逐渐明了了苏联自从十月革命以来科学事业为什么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的真正原因,从而对自己也有所感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回忆六年以前我初到科学院工作,在研究所院内的墙上写着政府对科学工作者们提出的号召:“理论结合实践!”无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对于一个自命为从事实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大都自以为他的理论必定会结合实践,至于结合什么实践,则不可深究了。  相似文献   

14.
伪科学,当然是骗局一类的闹剧,揭穿了,一文不值。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是地道的以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幌子的骗局,这就是科学骗局。 科学骗局,确实使一些普通百姓信以为真,而且也使一些科学家受骗。其实,这也不奇怪,科学家也是人。他(她)们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内行、是权威,但对其他研究领域,他(她)们又是外行,是普通百姓。一旦有经过包装的所谓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样也是会欺骗他(她)们的。 在20世纪的100年内,科学骗局出现过不少,有的是用论文发表的形式公…  相似文献   

15.
钱三强 《科学通报》1960,5(5):153-153
1960年2月7日,世界聞名的苏联原子能科学家、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庫尔恰托夫院士,在长期患病后逝世了。 庫尔恰托夫院士在研究有关利用原子内部能源以造福人类的重大任务方面有着杰出的貢献,在組織苏联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和約里奥·居里一样,是当代最杰出的保卫和平的科学家之一。他的逝世不但是苏联科学界的重大損失,并且也是社会主义陣营科学界的重大損失,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描述科学家,总是热衷于赞赏他们的认真、敬业与执著,喜欢强调他们为了事业放弃了许多东西,尤其是忽视了感情与家庭,似乎科学家都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科学家也是人,也有同一般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许多科学家都有他们幸福  相似文献   

17.
"人死不能复生",这似乎是亘古至今的一条不可移易的定则。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许多人的所谓"死",是因为现代医学对他所患疾病的无能为力,如果以将来的医疗手段,他们仍有99%的希望活。基于这种认识,科学家正在试验用低温冷冻的方法,将人体长期保存,然后等到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展时再将病人唤醒。这项大胆的设想和试验已在某些动物的身上取得了成功,人  相似文献   

18.
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开垦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凭借它的帮助.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到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因而,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发现者和推广者——下村修、沙尔菲、钱永健。 在三位获奖者中,更能引起国人关注的.自然是钱永健.这位华裔科学家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均有建树.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请做学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他被公认为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方面的先驱,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钱永健的家族.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的哥哥钱永佑也是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最终问鼎诺贝尔化学奖,也让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华人。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充满了机遇,但有幸能认识像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物理学教授,除了这些头衔外,沃尔特还是一位资深的政治家、科学家和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2016年4月19日,沃尔特在他的妻子玛拉·希夫·科恩(Mara Schiff Kohn)和亲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93岁。1923年,沃尔特出生在维也纳。二战开始时正  相似文献   

20.
石磊 《世界科学》2005,(4):26-28
阿尔伯特·奥斯特豪斯(Al-bert Osterhaus)1978年毕业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并获得病毒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荷兰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院,在那里他作为一个病毒收藏家而名声远扬,并且负责确保用猴子和兔的肾细胞生产的疫苗不含任何病毒。他也是世界上首批证实冠状病毒是导致SAR S元凶的科学家之一。现在,他在伊拉兹马斯大学领导着一个100多人的实验室,在鹿特丹拥有两家生物技术公司,他的研发机构是全球生物协作机构的一部分。以下是他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