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出露大量加里东期花岗岩,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湖南省加里东期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主要形成于416~432 Ma之间,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类型除少数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为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富硅、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等元素,亏损Ba、Nb、Sr等元素;指示岩浆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花岗岩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湖南加里东期岩体形成于碰撞挤压峰期之后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区域内加里东期花岗岩中铀含量相对较高,为后期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幅员辽阔,花岗岩分布广泛,面积很大。其中尤以东南部为集中,如福建花岗岩面积即占全省面积1/3,广东省也占30%(约66500公里~2),较少的广西省也占13.4%(约35000公里~2)。它们的分布也反映出大地构造的特点。加里东期花岗岩多分布在西侧,向东多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沿海则为燕山期花岗岩为主。这种自西北向东南迁移的分布状况,反映了我国东南部地壳活动与古岛弧活动有关。即和江南古岛弧,武夷、赣南、云开古岛弧,浙闽粤沿海中生代岛弧和台湾新生代岛弧等四个俯冲带构造有关。其中尤以燕山期花岗岩分布最广,对地貌影响也最大。东南地区由于气候上是属高温多雨的季风气侯,花岗岩地貌另成一格。例如在我国西部、东北部花岗岩区就没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的发育及所成的暴流崩岗地貌。  相似文献   

3.
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属岩浆混合型(H型)花岗岩;佛坪地区在秦岭主造山过程中曾发生强烈的壳慢相互作用,是一个深层岩浆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4.
粤东大北山地区的火山岩及次火山岩、花岗岩具有同源性和同期性特征,形成时代相当于侏罗—白垩纪。其岩浆来源可能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重熔的产物,岩石成因类型应属于Ⅰ系列。  相似文献   

5.
个旧岩浆杂岩分布于个旧市外围,展布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左右,岩性变化复杂,以花岗岩为主。岩区以个旧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西区龙岔河岩体出露面积达400平方公里,除花岗岩外有较早期基性侵入岩(贾沙辉长岩)和同期碱性岩共生;东区除马拉  相似文献   

6.
个旧岩浆杂岩分布于个旧市外围,展布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左右,岩性变化复杂,以花岗岩为主。岩区以个旧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西区龙岔河岩体出露面积达400平方公里,除花岗岩外有较早期基性侵入岩(贾沙辉长岩)和同期碱性岩共生;东区除马拉格和卡房新山等有零星出露外,都为隐伏岩体,向南可能延及红河河谷。花岗岩据岩性分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简称斑状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简称粒状花岗岩)和浅色花岗岩三大类。三者常依次出露,紧密共生,但从未见明显接触关系,历来都认为是同源多期岩浆侵入的产物(图1)。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采样和实验分析基础上,对福建东南部若干红土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东南部红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65.09%~70.07%,砂含量11.90%~28.40%,粘粒6.51%~18.03%.2)粒度频率曲线以多峰为主并有明显变化,各剖面第一众数在4~71μm之间,第二众数在118~746μm之间,第三众数1μm;概率累积曲线以四段式为主.3)粒度参数总体平均粒径较粗、分选差、峰度平缓,由晚更新世早期到晚期各个粒度参数的变化趋于复杂.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红土近源水动力搬运和快速混杂堆积的特点,其后经历较强化学风化作用,晚更新世全球气候恶化对研究区红土搬运沉积过程和风化过程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阳春大王山交代花岗岩体成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阳春大王山岩体位于广东西部,在著名的吴川——四会断裂带上.岩体的成因一向认为是岩浆侵入成因(广东省地质局调查报告,1968).1975年的1/5万填图,仍以岩浆侵入体处理.1976年我们提出该岩体属交代花岗岩的看法.本文结合近年来获得的资料,综合阐明了该岩体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9.
扬子东南缘北东段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扬子东南缘北东段上、下古生界(加里东期)接触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分歧。文章深入研究了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分布特征及其上、下层位构造变形特征,结果发现区内泥盆系或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之间主要呈微角度不整合至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研究区发育加里东期褶皱;在野外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述接触关系构造模型,以进一步揭示和论证区内平行不整合接触实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从而对区域构造格架的重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阐述的中国东南部地壳系经历过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时代强烈构造运动,并相应地形成各时代的花岗岩类。它们在各期构造带中循构造体系作有规律地分布。文中对各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成矿专属性等方面的特征及其明显的前进演化关系进行了扼要地叙述。研究资料表明,多时代花岗岩发育的地区,往往对钨、锡等金属成矿最为有利,并且其矿化经常与晚期或晚阶段花岗岩相联系,此乃多期、多阶段的花岗岩化的过程中,促使钨、锡等成矿元素不断从岩石中浸出向上富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重力资料22条剖面的计算结果,提供了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Moho.、Conr.界面分布和深部重力异常图(△g_D)。同时计算了不同深度压强偏差(△P)和Airy—Woollard均衡地壳厚度,分析了不同构造环境的地壳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在深部构造和某些地球物理特征上具明显的分区分带性,地壳厚度自西向东由陆到海逐渐变薄,显示出大陆型、过渡型、大洋型分别为M面剧变(斜坡)带所分隔的台阶式地壳结构特征;M面剧变(斜坡)带——拗陷区(系)——隆起带(区)配置的深部构造格架表现为挤压——拉张式的地壳结构体制,并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相适应。本文研究了深部构造与大地构造发展和地壳演化的关系,探讨了赣江流域——下扬子——苏北——华北平原——下辽平原中、新生代裂谷系、海陆相连的转换断层以及逐级递进式扩张的东海成因模式等理论问题。此外,还提供了一个估算地壳厚度的经验公式(H~△g_B)。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討浙江省燕山期花崗岩11个岩体的岩石比学特征。燕山早期以花崗閃长岩为主,晚期以花崗岩为主。其平均化学成分与戴里数值比較,略偏硷性。文中共收集了113个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用这些資料以查氏和巴尔特方法进行計算,探討在铁鎂、碳酸盐、鋁矽酸盐同化作用下岩石化学成分演变规律。并相应研究了分異作用的化学特征,最后将两者之異同点作了合理比較。本文尚探討了花崗岩中微量元素特征。証明本期花崗岩成矿元素(Cu,Pb,Zn)、稀有及稀土元素含量高。这与华南同期花崗岩有近似之处,就微量元素存在状况,探討了各岩体有关的成矿作用。并对矽卡岩型磁鉄矿、中低溫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討。  相似文献   

13.
区别出西华山花岗岩中两种类型的包体,研究表明这些包体是变沉积岩成因的。包体经历过岩浆期岩浆同化作用和岩浆后期流体改造作用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福建魁歧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魁歧花岗岩是我国东南沿海晶洞钾长花岗岩的代表性岩体。该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07m.y.,它是在南澳—长乐断裂挤压作用之后的拉张阶段侵位,以碱性花岗岩为主,伴有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复式岩体。碱性花岗岩中长石为条纹长石,出现霓石和亚铁钠闪石。晶洞构造、花斑结构普遍发育。化学成分以富硅、碱,低铝、钙、镁为特征。岩石化学资料表明,魁歧花岗岩与共生的火山岩和其他花岗岩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关系,是同熔型岩浆分异演化晚期的产物。但该花岗岩以非造山、相对无水、富碱等特征类似于A型花岗岩,因此笔者建议将该类花岗岩列为同熔(A)型。  相似文献   

15.
桃花岛花岗岩位于镇海——温州深大断裂的北东端边缘。该岩石具有发育的文象结构和晶洞构造,特征性的矿物组合为石英+微纹长石+霓石、钠铁闪石+锆石、萤石等。化学成分上富硅、富碱、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贫钙、镁、铝和过渡族元素。在K2O-Na2O、Ga/Al-Zr、Nb、Ce、Y等多种判别图解上,均投影在A型花岗岩区。Sr、Nd同位素表明岩石为壳幔混源岩浆作用的产物,其中下地壳组份所占比例可能较大。根据对岩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产出构造环境的详细分析,通过与国内外碱性花岗岩的广泛对比,表明桃花岛碱性花岗岩属后造山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
雾灵山A型花岗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雾灵山杂岩体由似斑状碱长正长岩及其中的岩石包体、碱性石英正长斑岩、碱性石英正长岩等岩石组成,是冀北地区白垩纪岩浆活动的代表。本文以岩相学工作为基础,讨论了这些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关系,报道了它们的成分特点和演化趋势,推测了不同矿物结晶时的温度、压力、氧逸度、含水量等生成状态和条件,并探讨了由它们所反映出的岩浆演化历史、特点和岩石成因系列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归纳了有关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5个基本事实,用岩石圈消减作用和玄武岩底侵作用相结合的观点,解释晚中生代火成岩在时空上的带状迁移以及巨量长英质岩浆(包括过铝花岗岩浆)产生和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部红层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层主要是指中生代白垩纪—第三纪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而言,厚达数千米.它在全球大陆上分布得相当广泛,并且被视为暖热地方的沉积物,但今天它在寒带地方仍可见到.分布形态呈星点状小片的填充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之内.红层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由青藏高原到东北平原,由塔里木盆地到海南岛都有,而且面积也不少.例如四川红盆地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以上;在中南五省红层面积也占全区面积1/5以上;广西是红层分布较少的地方,但仍有红盆地43个,面积占全区6%;在广东红层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18%,红盆地达108个  相似文献   

19.
20.
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未秦岭古洋盆沿商丹—桐柏一线俯冲、消减,促使秦岭古岛弧系碰撞华北地块,造成弧后边缘海闭合所致,是显生宙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进程中的重大构造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