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苏联模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模式是特殊模式,基本上符合苏联国情,在历史上曾取得过成绩;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对沙俄远东政策的继承,成为其参与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计划的原始动力,后来在苏美的影响下,更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其中,苏联在朝鲜战争升级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后使朝鲜战争演变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鲁晓夫鉴于“冷战”方酣的国际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定为苏联对政策的总路线。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对缓和冷战时期紧张的国际局势和改善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奠定了苏联后来奉行的“缓和战略”的理论和策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我们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存在原则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共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疏远中共、限制中共成为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共政策的突出特点。本人认为,此变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苏联的对华战略目标,二是苏联对中共独立自主倾向的不满。苏联错估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两线作战,苏取不仅自身采取亲近国民党的政策,同时还限制中共的行动方针,反对中共的独立自主原则。当中共没有完全按照它的意图行事时,苏联对中共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乃至否认中共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并进一步对中共表示疏远。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苏联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失误,从而引发了知识分子的背离,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我们要汲取苏联的教训,围绕中心工作,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实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杨进 《世界知识》2014,(6):22-24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民族关系的历史上,苏联时期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正是这一时期两大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加速了苏联解体,并奠定了其后两国关系发展日趋复杂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1990年,苏联科学院院士对苏重点领域的研究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这些领域中,苏联处于世界水平或领先地们的约占40%。西方专家也认为,苏联拥有巨大的智力潜力。众所周知,一些大国的企业在世界四处挑选有才干的科学家,也包括苏联的。过去,苏联从事智力劳动的人要长期出国相当困难,但后来许多限制取消了,外流的苏联人马上增多。随着苏联新《出入境法》的  相似文献   

10.
苏联史学界和我国少数史学家曾经认为,1939年苏联出兵波兰是为了清除“威胁”,“收复失地”、“制止扩张”,以及“击破英法的绥靖政策”。笔者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苏联出兵波兰,其真正目的只在于夺取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此乃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违背国际法的行径。  相似文献   

11.
1939年9月互日德国间击波兰,不到一个月,波兰败亡。我国史学界在分析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时,一般主要归咎于波兰统帅部的昏庸无能、军事理论的因循守旧、战略战术的原始机械以及英法盟国宣而不战等等,很少提及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苏联在德波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从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及波兰战场上的情况来看,除上面所述的诸多原因外,苏联先中立后出兵与波兰的败亡也是有直接关系的。一、苏联宣布中立使波兰的败亡终成必然30年代后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交工作用,苏联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俄国不但…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外部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压力,采取了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确实为苏联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也成为了其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模式。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了。苏联模式的兴衰究竟能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本文将会对苏联模式做一简单的回顾,在反思中寻求此问题的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政权存在的七十几年里,苏联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其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都未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了严重的后果,本文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这方面入手,对苏联解体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海军起步于自强运动,以学欧美为主。新中国海军转而学习苏联。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成立,正是苏联进入核导弹海军时代之时。苏联顾问、专家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海军技术援助之间寻找和把握平衡点,真诚而有限度地帮助中国,为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外交非常积极并呈现出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务实灵活,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苏联综合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利己主义色彩,为时人和世人所指责。  相似文献   

16.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  相似文献   

17.
从苏联自身因素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素进行正反两方面研究苏联解体同题,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以及市场经济的力量、信息传播的力量所形成的舆论导向,同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国民心理,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有着自觉和不自觉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观和安全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列宁主义的发源地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几十年内就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可以和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分庭抗礼,这无疑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一夕之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了。这种也许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可吸取的教训,很值得深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两大阵营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等手段对苏联经济进行战略挤压、围堵、控制、诱导等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又不能有效破解和突破资本主义的封锁,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列宁主义的发源地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几十年内就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可以和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分庭抗礼,这无疑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一夕之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了。这种也许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可吸取的教训,很值得深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两大阵营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等手段对苏联经济进行战略挤压、围堵、控制、诱导等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又不能有效破解和突破资本主义的封锁,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聘请苏联专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高等院校改革时学习苏联经验、聘请苏联专家的原因,介绍了我国高校聘请苏联专家的情况,论述了苏联专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