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期,作为美国的废奴主义文学代表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力作,在美国文学史殿堂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因为这部小说无情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激发了全美人民的正义之情,吹响了反对奴隶制度的号角,促使南北矛盾日趋尖锐,直至1861年内战的爆发,推进了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文学著作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也许,当年美国总统亚拉伯罕·林肯把斯托夫人赞誉为“发动南北战争的小妇人”。正是出于这种缘故。  相似文献   

2.
美国废奴运动是废奴主义者发起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向为美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中的弱项。80年代,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在林肯评价问题上步入误区,宣称林肯是废奴主义者。这一误解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对废奴运动缺乏研究。其实,废奴主义者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系指美国内战前一批主张立即地无条件地废除奴隶制度的人士,他们主要以宣传鼓动为武器,向南部的奴隶制度挑战。废奴主义者态度十分激进,甚至偏激,同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所持的稳健主张适成鲜明对照。本文试图就美国废奴运动的形成及其主要派别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澄清“林肯是废奴主义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在第五部小说《宠儿》中借助哥特式的鬼魂形象,再现了走投无路的奴隶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得不把她杀死的血淋淋的哥特场景,以及血腥的奴隶制度给广大黑人带来的无以言说的精神创伤。小说把揭开鬼魂身份的过程和再现蓄奴的历史过程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表明鬼魂无疑成了美国黑人奴隶历史的载体。哥特式的鬼魂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莫里森特有的哥特情怀。  相似文献   

4.
商鞅变法不是新兴地主阶级变奴隶制为封建制的社会革新运动, 而是没落时期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为了振兴奴隶制度“自强”、“自救” 的改革方案。变法后的秦国实行普遍奴隶制度。但变法的客观结果越出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图之外, 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故其社会制度已具有向封建制过渡之性质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知道风流才子司马相如与多情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却不知道这两人私奔后出现“经济危机”,后来想出一个点子才“转危为安”。司马相如原来是西汉梁王刘武的门客,刘武死后他就回到家乡四川成都。有一次,他到临邛(音穷)的财主卓王孙家中作客,见到了卓富翁在家守寡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一见钟情。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乘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两人一起逃回成都。卓王孙  相似文献   

6.
公元九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孺子)自代。四个月之后,颁行著名的王田令于天下,历时十五年之久的王莽改制便正式出台。其涉及面之广、社会震动之大、历史影响之远和最后结果之惨,使它成为两汉之际乃至中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场涉及土地制、奴婢制、工商制、市管制、币制、税制、官制、禄制、封爵制和政区建制的全面改制,究竟是一场心血来潮,自扰扰人的历史闹剧,还是西汉社会危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开历史倒车、儒家复古主义大悲剧,还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起来自发  相似文献   

7.
奴之名始见於尚书及论语;隶之名始见於周礼及左传。 书甘誓:“予则奴戮女”。汤誓文同。论语:“箕子为之奴”。 周礼左传言隶者,别见下文所引。然又有种种异名:曰臣妾,曰臣 , 易避九三:“畜臣妾吉”。书发誓:“臣妾通迹”。周宫太宰:“ 臣妾聚敛疏财”。左传僖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书 微子:“我问为臣”。曰童 。 易旅六二:“得重 贞”.秦始皇时,徐市将童男童女三千人入 海求蓬莱,後人解为幼男女,非也,盖谓妙婢耳。论语“夫人自称 曰小童”,盖自谋之辞,犹秦穆公夫人自称“婢子”。兰作僮, 史记货殖传“苏僮”。又“僮手指千”…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同义词,尊称不少, 有的超过一打,少的也有半打之多。 第一人称现在多用“我”这个字,而翻阅书本,除了同义词外,还有骄称与自称谦词之别。古书上的第一人称多用“余”和“吾”,如“余将老。”见《左传·宣公十七年》;又如“吾爱吾庐。”见陶潜《读山海经》。自称谦词有“仆”字,如“仆始生六七月时”。(白居易《与元九书》),“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奴”原是  相似文献   

9.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0.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章。《孟子》一书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其文虽然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内容的广泛、主题的集中、逻辑推理的严密,都是《论语》所不能比拟的。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尤以善辩著称。说理畅达,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极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席对话,驳斥了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愿受教,从而集中地宣扬了他的“保民而王”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提倡“保民”,反对害民;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在人民遭受荼毒的战国时代,也不无积极意义。但保民只是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使之得以“王”天下,才是目的。这里,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齐宣王和孟子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东汉杜笃作有《论都赋》与西汉京都大赋在艺术上迥异,已改变西汉大赋对宫殿苑囿的极力铺陈的写作范式,表现出明显的征实倾向;其主旨继承了西汉大赋讽劝的创作传统,但又没有停留在“劝百讽一”的层面上;此赋开东汉及后世“论都赋”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序跋面面观     
序跋对于一本书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早年,俞平伯曾认为出版诗集不必有序,他尤其反对“恃序以诠诗”的做法。因此,他对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冬夜》初版时,曾冠以两序——朱自清序和自序,而感到后悔,以为它们是“如象之巨座,蛇之赘足”;故而到了诗集《西还》出版时,便不再作序跋(散文集《燕郊集》出版时也是如此)。但是后来,他终于发现“不带一点披挂以求知遇”的《西还》,“果然不为世所知”。  相似文献   

13.
论西汉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急需恢复、发展、人们渴望和平,加上亡秦之鉴,使统治者提倡并采取了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中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统一人们思想,以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董仲舒改造了儒学,使之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并为封建政治效劳。西汉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转变,是因为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急需恢复、发展、人们渴望和平,加上亡秦之鉴,使统治者提倡并采取了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中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统一人们思想,以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董仲舒改造了儒学,使之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并为封建政治效劳。西汉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转变,是因为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晚明清初思想家陈确的《性解》系列论著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与他的《大学辨》一样都是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清初“形上玄远之学”正渐趋于没落。陈确反对捉摸本体,反对人性的天、人二分,认为其中有“禅障”;他主张人欲与天理的不可分,指出“无欲安可作圣”、“天理正从人欲中见”。陈确对人性论的考辨特别彻底、详尽,在明清之际批判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之中,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他的枪法极准但总捕猎不到大雁,苦恼的他找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道路。它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实事求是’咄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对此做注释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显然,古代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8.
牛顿正式将质量概念引进物理学.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开宗明义的第一则规定就是:“物质的量,以其密度及体积联合度之,”接着,在对这一定义的阐释里,他又说“此项物质之量,以后我将以物体或质量名之.”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都分别有不少论者赞成或反对将质量定义为“物质的量”,并多  相似文献   

19.
林硕 《世界知识》2023,(9):67-69
<正>在中国历史上,东西两晋王朝君王的存在感普遍比较低,唯有晋明帝司马绍能“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曾经堪平“王敦之乱”,同时也是因为此人有着异于常人的金色毛发,基因比较特殊。“黄须鲜卑奴”司马绍,字道畿,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东晋太宁二年(324年),明帝司马绍决计趁王敦病势日沉之机,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叛乱集团。为探查虚实,司马绍亲乘巴滇骏马微服出行,抵达王敦的驻跸地芜湖,暗中观察其营垒。很快,王敦手下军士发现了司马绍的可疑形迹。凑巧正在帐中午睡的王敦梦到有太阳环绕其驻守的城池,惊坐起说:“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到西汉中叶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为文化体育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汉时期的社会生产水平比西汉又有所提高。文化体育方面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项目之多,水平之高均超过了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