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稹所塑造的张生,是作者自身经历、认识与情感世界的再现,张生的心路历程,也是元稹的真实心灵。张生所作所为,既是对莺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折磨,那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对此,元稹既有怨艾,又不无悔恨。在真情的驱使下,他创作了《莺莺传》。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史上在各个领域都自由者广泛的交流,文学作品也是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创作发展而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两国的文学作品有着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性。本文选取了《金鳌神话》中的《李生窥墙传》和元稹的《莺莺传》作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在不同社会氛围中创作的作品而探究作品创作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之作,高超的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始乱终弃”的悲剧冲突,却无法扭转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等3个方面可以看出,爱情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中,分量是不对等的,张生的无情与莺莺的多情是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莺莺传》看元稹的性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以致后世涌现出许多改编作品。关于作品主人公张生究竟是谁的问题,至今仍众说纷坛,或以为是张籍,或以为是张珙,或以为是张先,也有人认为非专指一人,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元白诗笺证稿》)。笔者同意鲁迅、陈寅恪先生…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警绝深至,堪称全剧的“戏眼”,成为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6.
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美丽、温柔而又痴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世界。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就会发现男权文化语境中的看似天经地义的性别特征和内在美德以及她被遗弃的悲剧根源,都是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控制,其自我意识已被男权社会主流意识所抹煞和压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莺莺传》、《霍小玉传》为切入口,认为寒门士子因追逐仕途经济之成功,不惜始乱终弃。而崔莺莺因出身甲姓,与出身卑微的霍小玉虽然处在同一时代,同为弃妇却命运殊途。作文者也因创作宗旨异趣而让后人评价不一。  相似文献   

8.
“三大传奇”各有其存在的特色和价值。《莺莺传》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主张,其艺术价值不止成功塑造了莺莺形象一端,更主要的是反映在人物人格表现复杂性的描述、春秋笔法的运用、结构的创新探索和多种文学因素的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莺莺传》与《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小说中的两篇优秀代表之作。两部作品在写作时代、社会背景、故事结构以及人物设定方面均有相同之处,但社会风评截然相反。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政治状况,传统的女性道德、新旧道德并行以及政治斗争等三个方面是两篇传奇呈现不合理的社会风评状况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情爱的表现虽然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景观,但就其主要倾向而言,却是缺少悲剧精神的。它在文学对情爱故事的处理上集中表现为以大团圆为结局的结构模式。这种倾向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上日益增强。在唐代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莺莺传》、《霍小玉传》等悲剧精神较强的作品,在宋代话本中也可以看到《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找不到美好结局的故事,元代戏曲中不乏悲剧题材,但除个  相似文献   

11.
智能的遗传     
智能可以遗传吗?那么人们智能有高有低,甚至出现“天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天才”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是具有特殊智慧和才能的人,其表现在于能出色地完成一定艰难复杂的任务。元稹《酬孝甫见赠》诗:“杜甫天才颇绝伦,每A诗卷似情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在分出标目的一些明清刊本中,一般标作《夫人停婚》、《怀酒违盟》、《负盟》或《赖婚》。老夫人的赖婚手段很高明,她没有说什么使大家十分难堪的话,但在骨子里,她寸步不让。吩咐红娘请来莺莺之后,她也没有声明当初许配婚姻之事已经作废,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在酒宴之上命令莺莺称张生为“哥哥”,如此而已。莺莺一听,知道这句话的含意非同一般。气忿中唱了一支[得胜令],主要是责备老夫人言而无信。王季思校注本、吴晓铃校注本、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本都把这一支曲牌写成为:  相似文献   

13.
中唐以来,元稹“明经及第”已成学术界的共识,唯有《旧唐书》记载了元稹“两经擢第”,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其科目分为进士:明经等,明经科具体包含两经、三经和五经等项目,“两经”考试主要考《礼记》和《尚书》等.元稹参加“两经”考试和自称“明经出身”,都有其背景。  相似文献   

14.
《元稹集》断句之误例析杨军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元稹集》在校理过程中存在有误收、错简、误断和误改等方面的问题,笔者撰有《〈元稹集〉校理中的若干问题》,加以全面讨论。本文仅就断句之误结合例证予以辨析。笔者认为,揭示出误断方面的例证固然有助于提高书稿...  相似文献   

15.
爱是一种综合性的幸福。“长亭送别”是对这种“幸福”的疯狂摧毁。其间,《董西厢》通过对崔、张情爱属性的大胆张扬,使纯情与功名相融、浪漫与拘谨相混的莺莺由传统的原始雏型逐渐成长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王西厢》则在审慎继承的基础上,使艺术化了的莺莺出落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美的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唐的元稹是货真价实的才子,皇家御封的那种。《旧唐书》记载,当年穆宗皇帝还在东宫为太子的时候,周围的那些女性就特别崇拜元稹,经常诵读元稹的诗歌,并谱成曲传唱,当时皇宫里的人,把元稹呼为"元才子"。而元稹也具备成为明星的外在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西厢记》很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用和诗酬简揭示莺莺恋爱心曲的写法很有特点。它不仅显示了女主人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情操,使全剧颇具诗情画意,而且更细致地刻画出莺莺曲折复杂的恋爱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一形象更丰富可信,更具东方女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宋之问籍贯问题宋之问是初唐一位重要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本传云:“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中唐大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古今文学史,谈起唐代文学,必提到宋之间,可见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宋之间究竟为何处人,至今尚是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西厢记》很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用和诗酬简揭示莺莺恋爱心曲的写法很有特点。它不仅显示了女主人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情操,使全剧颇具诗情画意,而且更细致地刻画出莺莺曲折复杂的恋爱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一形象更丰富可信,更具东方女性之美。  相似文献   

20.
董伟 《科技信息》2007,(22):227-227
《长亭送别》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