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文学的审美离不开形式与内容,在审美过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方面,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也是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把中国文论的重心由“言志”转向“缘情”,且对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认识。本文试从《文赋》中题材选取和语言艺术两方面来分析陆机赋在“体物”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可划分为三段: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为一段,形成独立的学科;建国至“文革”为一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确立;新时期为一段,拓展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古文论研究中每一新步的跨出,都有一股新的社会思潮的发动为之撑柱。就古文论学科的建设而言,其新的趋向,可能从以往“史”的研究的侧重逐渐转向“论”的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4.
《文化觉醒中的文学思考》是副校长刘克宽教授完成的又一部研究新时期文学的专著,1997年6月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该著作按论述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立足于文化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审视基点,对新时期文学走向进行思潮层面的深入思考;第二辑借鉴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的积极因素,对小说文体形态作不同角度和方位的探讨;第三辑选择主体审美的文化视角,对创新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6.
当代分析美学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价值论解读为一种极端的道德论。基于分析美学视角,重新审视托尔斯泰艺术价值论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影响,可以发现,托氏极端道德论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淡化的极端道德论特点。这种“淡化的极端道德论”一方面更加切合了现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文学需要,为20世纪20年代文论建构找寻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托氏理论内在逻辑与文学自身的复杂性,以致“平民文学”的理想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文论经历了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语当言符号论转向、精神分析转向、“西马”转向、人类学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后现代空间转向等重要过程之后,似乎出现了一种学术的偏颇:骨感的理论与鲜活的文学日益骨肉分离,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渐行渐远,文学文本细读与分析遭到忽略,以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苏源熙报告》(2003)有此无奈的概叹: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研究必须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形成对文学、文学理论自身以及文化现状的三个认识,这是一个基本思路。在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而艰难的是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从文化现状反思中国文学理论,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1)继续跟进西方文学理论;(2)理论体系不断膨胀;(3)理论话语晦涩难懂;(4)与中国现实文化状况相脱离。  相似文献   

12.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是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文艺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已严重脱离了当下文艺生活。它不但面临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在国际文论界的失语,而且还面临着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失语,必须主动、及时地进行现代转换。西方文论是中国现当代文论的母体,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需要积极有效地借鉴和利用西方文论。如何看待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事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大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评价"理论资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中,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统文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等角度研究了它的现状及其表现,也提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有机结构,中国古代文论也以这种整体把握的方式去审视文学,建构成一套富有诗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论家在观照、把握、思考、评价作品时,也总是将其看作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整体,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基于这种整体的思维,中国文论常以气论文,以结构论文,以圆通论文.西方文论是一种逻辑性文论,所讲的文学整体是机械性整体.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 、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厘清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在每个时期的特点及前后之间的联系。指出随着时代变化,研究话语由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向多民族文论发展,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也由单一的文学理论向文化学、诗学、比较文学推进,并且整合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与“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语流派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而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给后起的文学流以深刻的启迪,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