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采用数值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热国强迫激发产生了Rossby波和Kelvin波。研究表明,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热力强迫,可以在两层半热带海洋模式中激发产生东向传播具有Kelvin波性质的波动和具有Rossby波性质的波动。热力强迫激发产生海洋Rossby波和Kelvin波所需时间长于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季节  相似文献   

2.
讨论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式中的低频海洋扰动,研究结果表明,挟卷对海洋Rossby波的发展起抑制作用,而一流有利于海洋Rossby波的发展,挟卷和平流博得都有利于与海温距平相对应的扰动U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个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线性统计修正”同步耦合方案,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同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耦合起来,长期数值积分表明,模式不但能够模拟出真实合理的平均气候状态及其季节变化,还能模拟出与观测接近的年际气候变率,这种年际变率在热带太平洋表现为海温在次表层达到其是大值并一在赤道上的沿斜晶层自西向东传播而在赤道两侧则自东向西传播,从而构成了主周期为4a左右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
波致混合对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模式中冷舌模拟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通量调整的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所模拟的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温(SST)的冷舌偏冷并且过于西伸是一个共性问题.文中在全球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FGCM-0中考虑了波致混合的作用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SST模拟结果有了显著的改善,在(160—180°E,0—3°N)海域内SST升高在0.8℃以上且最大可达1.2℃.这有效地抑制了冷舌西伸,即赤道太平洋冷舌过于西伸的问题有所改善,26.0℃等温线在赤道附近的顶点从165°E东移至180°E以东,大约向东移动了1650km,这样所模拟的SST更接近于观测.对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耦合模式中SST、近海面大气环流、海洋表层水平环流、海洋表层上升流等要素的距平场是相互间动力协调的,对于改善赤道冷舌模拟偏冷问题是正反馈,而耦合模式中海气热通量距平对改善赤道冷舌模拟偏冷问题是一种负反馈.  相似文献   

5.
用第一部分建立的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西洋洋暖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海温“西高东低”的分布,以及“暖池”附近SST的水平梯度较小等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海洋混合层深度关于赤道呈冷对称的“马鞍”型分布特征也可以从理论上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中得到证实。模式中“暖池”形成的时间尺度大约料年多,大气中凝结潜热的释放有利于“暖池”的快速形成,提高凝结潜热的释放的效率,“暖  相似文献   

6.
CISK—Kelvin波.CISK—Rossby波和低频振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描写低纬大气运动的一个斜压半地转的wave-CISK模式,讨论了由CISK机制激发的Kelvin波和Rossby波,即所谓的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分析表明:wave-CISK机制对于大气低频振荡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图建立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一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扬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东风区与西风区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热带大气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与ENS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ENSO的产生,基于资料分析指出带大气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同ENSO有密切关系,准定常行星波的向东传播直接同El Nino事件相联系,而其向西传播却不利于El Nino的发生,甚至出现La Nina。分析还表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导致赤道西风异常是激发ENSO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IAP气候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新近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已积分300a的结果中40a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温的气候变率特征,并对气候变率中存在的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进行了重点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模拟出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气候变化的整体一致性和偶极性的特征,可以模拟出IOD出现的不规则年际变化特点;模拟的IOD表现为1至5a周期变化,其中具有统计性检验的周期集中在1至3a之间;模拟的IOD存在季节位相锁定,其主要发生在8至10月份,在10至12月份发展到盛期;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IOD期间热带印度洋东西相反的海面高度距平分布以及表层洋流距平的分布;该模式能够再现IOD期间海表面风应力异常和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基本分布特征.但FGCM-1.0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热带印度洋SSTA整体一致性变化的模拟偏弱,对SSTA的偶极性变化模拟偏强;模式模拟的IOD的发生和发展要滞后观测约2至3个月.  相似文献   

12.
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及海浪-环流耦合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把海洋运动按照时空尺度分解成小尺度(以海浪为代表)子系统、中尺度(以内波为代表)子系统、大尺度(以大洋波动和环流为代表)子系统,并把海洋和大气之间通过近海面海洋大气层进行相互作用的部分称为近海面海洋大气边界层子系统。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从海洋动力系统观点出发发展海洋数值模式体系的科学思路。通过考虑海浪对环流的垂向混合作用,将海浪的运动混合作用解析表达为可以通过海浪数值模式直接计算的海浪谱形式,建立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将普林斯顿环流模式全球上100米的模拟海温与Levitus资料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从0.58提高到了0.76,而且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近海海洋环流系统的理解,同时对气候模式热带偏差这一共性问题有显著改善。该理论对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σ9层区域气候模式(P-σRCM9)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P-σRCM9-POM,对1958—1997年40年中国东部降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和没有耦合POM的P-σRCM9的模拟结果及其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2001年720站逐日降水资料之间的差异,评估区域海气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性进退,非耦合模式降水量偏大,耦合模式对此有一定改善,并且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分布比非耦合模式更接近观测.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等级雨量的模拟结果,发现江淮流域50~100mm/候的降水出现频数较多,是耦合模式中江淮流域降水量模拟偏大的主要原因.另外耦合模式和非耦合模式模拟的强度较小的降水(小于25mm/候)出现频数都偏少.非耦合模式模拟的华南地区大于100mm/候的降水出现频数偏多,耦合模式对此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光折变晶体中的两波耦合引入了依赖于光强的相移和二波之间没有相位互扰的能量传榆。这种相移和传输造成含有光折变介质的光学环形腔中的双稳态。  相似文献   

15.
16.
一个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估计了相应的辐射强迫以及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的月均最大地面浓度分别为 1 2 5× 1 0 - 9和 8μg/m3.对流层臭氧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0 .3 9W /m2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92W /m2 ,两者皆在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出现极值中心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为 - 0 .2W /m2 ,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强 .在局部地区 ,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高于IPCC( 2 0 0 1 )报导值 .总体而言 ,对流层臭氧可能导致的增暖效应明显弱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 ,因此 ,净辐射强迫为负值 ,两者的综合效应造成近地面平均气温下降 - 0 .2℃ .西南地区降温较为明显 ,最大幅度达到 - 0 .5 7℃ .  相似文献   

17.
斜压模式中的非绝热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含非绝热因子的斜压两层模式方程组,了非绝热因子氏纬超长波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模式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对过模圆波导模式耦合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最优几何参量.采用不同的相位重匹配方法和选择相应的几何结构,对TM01-TE11、TE01-TM11、TE0-TE01、T01-TE,11.模式变换器进行了优化分析,以此结果可设计出相应的紧凑、高效、宽带毫米波过模波导模式转换器.  相似文献   

19.
复杂生物组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讨论的活化质-基质(a,s)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它描述了在开始时几乎是均质状态的组织形态模式的产生过程.在细胞生长区域内,通过现有细胞的分裂和移动,(a,s)系统优先产生了新的最大值区域.这是细胞生长的定量描述,反映了其局部催化和长期抑制的基本规律.在(a,s)系统中用数值方法得到了一个生物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靶波.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其参数(扩散系数,移动速率,交互作用系数,饱和常量等)在一定范围内解稳定的一组充分条件.用李雅普诺夫-施密斯方法,对其临界点附近的分叉问题作了分析.随着参数的变化,这是一个鞍-结型分叉.  相似文献   

20.
计算和讨论了在反铁磁质中沿垂直外磁场方向传播的横超声波和自旋波的耦合模式的色散关系,此时磁声相互作用能与外磁场大小成正比,此耦合模式的色散关系与在铁磁质中沿平行的外磁场方向传播的磁声耦合模式的色散关系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