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解读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教育领域却激起了波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仍然是模糊的,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对这一概念做全面的阐述和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这一新兴研究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持久性的德育范畴,需要长期的、坚定不移的在高校中开展,本文从角色心理换位这一概念入手,阐述了怎样把角色心理换位运用到学生思想工作中和角色心理换位的作用,以期对从事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敏 《科技信息》2014,(11):78+72
教师的角色冲突这一概念自从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B.R.)于1962年发表《教师的角色:一种社会学分析》一书以后,逐渐成为国外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在我国,直到1985年林秉贤教授著作《社会心理学》引用到了教师角色冲突这一概念,教师的角色冲突问题才越来越受我国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提出了“社会角色”这一概念。社会角色一般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与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社会文化总体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记者、教师、学生、父亲、女儿等等,为了成功地扮演每一角色,就必须深刻地领悟每一角色的内涵,否则就会出现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社会角色失调现象。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日常生活泛美化"取代更好。因为这一概念的美学弊病是明显的:日常存在的所谓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美,我们却为之包围。这对审美感悟力是一种扼杀。应克服此美学弊病,力求走出今天这美的荒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网络成瘾"这一概念的历史追溯和界定标准,并对"网络成瘾"的成瘾机制展开了理论阐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成瘾"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创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而学生对设计概念和形式美法则的理解是创意的前题。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运用设计中的概念,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问题。本文试着从“形象感知教学法”在“节奏与韵律”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做了分步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俊晖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121-124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广大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要发生变化,做好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扮演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教师观念及角色的转变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堂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是教师观念和角色转变的争论话题。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教育教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便一直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最初的研究者们都把组织公民行为当作是一种超越职责范围以外的、对组织运作有利的行为。随着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深入,针对组织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还是角色内行为的界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由此,产生了角色自定义这一概念。在角色自定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探讨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角色自定义的因素。其中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从管理者角度、团队的形式和团队中其他人的影响行为这4个方面阐述,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对工作的认知、心理契约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从"刚性管理"走向"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曾在学校管理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日益显出其忽视人文关怀的弊端和制约性。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淡化唯科学化管理,通过激励、强化人文因素,实施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策略,达到“无为而治无不治”的境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增强学校管理的竞争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结合辽宁省精品课程《模拟电路》的建设实践,研究探索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抓住教师队伍、课程内容与体系、课程规划及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教学手段与资源开发、发挥示范作用等6个要素,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邓偊  李颖 《科技信息》2010,(35):I0141-I0142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高校管理层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管理视角看,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传统管理模式阻碍教师主体作用发挥、教师工作习惯限制专业发展以及培训制度落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问题。改变旧观念,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开展管理是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问题"探究为导引,以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授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本科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和方法。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德性教师论”倡导教育的完整性,教师从智德信行的高度对人的生命的创生.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或数学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德性教师论”教育观应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观,因而数学教师的教育信念、人文精神和自我更新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反思性实践与加强合作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如何有效推动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意义深远。本研究以2018年全国159个高职院校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著的推动效应,但院校综合实力与专业开设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由于相关专业的特点所限,文科类高职院校和理科类高职院校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具体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在本轮“双高计划”遴选中,“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为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明显,呈现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球化给我国学校德育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需要从完善德育模式、创新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强化德育网络建设及提高教育者素质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无为"管理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孔子和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使我们对班级管理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通过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学和创新型教师,其中,创新型教师是关键。分析了创新型教师的表征和创新型教师教育的价值选择,并从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环境等几个维度,探讨了高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