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和山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和山歌是西和农村流传的只在山野歌唱的主要表达男女情爱的民歌歌种,一般两句一首,比兴见长,它大唱若哭,拙朴可爱,是西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歌唱者压抑的情爱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晶,其实是甘肃花儿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徒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品种。回族花儿有着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和回民族音乐风格,因而冠名为“回族花儿”。回族是花儿歌种传承发展的主要媒介和载体,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喜欢唱的歌带到哪里,对花儿在西北诸省区及内蒙西部、四川北部、西亚东干族聚居地等的流传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回族花儿是一种在山野田间即兴而作有感而发的山歌野曲,有着独特的自娱性、地域性、交融性、多元化等特点。除统称为花儿或少年外,还有野曲、山花儿、干花儿等俗称。  相似文献   

3.
赵兴元  徐琨  张小军 《科技信息》2007,(32):190-190,252
西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和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滋养着西和山歌,使西和山歌在调式、曲式、节奏、旋律等方面风格鲜明,有其显著的特点。本文对西和山歌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揭示西和山歌的地方属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综观“花儿”的学术史发现,“花儿”的研究具有两种特点:一是“花儿”的研究伴随着“花儿”的搜集整理同时进行;二是“花儿”每个时期的研究热都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和学术运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西北地区"花儿"研究的活化石:松鸣岩花儿会"花儿"是我国西北甘、青、宁、新等省区内汉、回、藏、土、裕固、东乡、撒拉等民族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吊滩乡松鸣岩,是甘肃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更是中国西北地区花儿歌谣的故乡。2005年经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鸣岩花儿会起源于每年"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会期为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举行的佛教龙华大会。其在明前期开始流行,后演化为临夏地区群众性花儿表演活动。松鸣岩花儿会是  相似文献   

6.
花儿与花儿会作为一种载体,负载着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花儿会是花儿演唱的重要场域,其产生为花儿的传播及人民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化的社会文化空间逐渐扩展,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使得传统的花儿会形式已经变异,花儿会变异的现状应当值得让我们重新审视。对于花儿这一艺术瑰宝的逐渐流失重新思考,明确花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西和山歌创作的民间修辞是西和农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超越了传统文人修辞的藩篱,紧扣表意,想象丰富,形象生动,烂漫天真,憨态可掬,具有明显的西和农民群众艺术特色,是西和农民群众性格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的山歌歌种。其传唱流域广,传唱区域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且具有开放性、多重性、交融性等特点;同时也是极具地域性特点的音乐,在其中保存着大量活态的人类学、社会学的文化。其音乐形态属于倚声填词。这种形态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历史上的唐代曲子、宋代词调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花儿作为一种表情达意性质的民歌,歌手们在编排与演唱的时候,作为歌唱中的客体与歌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混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某种规定性。花儿中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是本篇论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11.
荆州马山民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在整个湖北民间音乐宝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山民歌的传承,与当地地理、生产、生活、民俗等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建国以来,马山民歌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巴蜀民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众多的生活内涵、情感内涵、语言内涵、历史内涵以及审美内涵等深层文化、历史信息。解读这些民歌中的历史遗存有助于提高对巴蜀民歌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深化民歌的艺术审美、认识其实用性功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发展与完善巴蜀民歌传统和精髓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域广袤,孕育了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民歌体裁和品种,在音乐不断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词同曲异、曲同词异、词曲大同小异等民歌的变体形式,尽管变化多端,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歌族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族文化的初步研究,是对民歌传播演变规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上看来,黑衣壮婚礼仍较好地承继着传统习俗,山歌对唱依然是婚礼的中心和对婚礼的强化,表征着黑衣壮族群悠久的山歌文化和开朗劲健的民族性格。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淡漠和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正使传统的黑衣壮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断裂,以山歌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化生存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作为马山社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凉山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呈现出"圣乍"、"阿都所地"、"义诺"、"彝汉文化交融区"四个民歌色彩区,这些地区在语音、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差异催生了优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民歌是保留民族特色最好的音乐种类的观点,本文选取了近百首雷波县彝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从调式、节奏、旋律线、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音乐文化学的全方位研究,以弄清雷波县彝族民歌的音乐全貌及其与文化背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七绝,本为来自民间的七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是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的基础。民歌的内涵丰富,集体创作中采用了众多的手法,其中曲调的重复就是一大亮点。重复手法的运用表面看起来是简单、随意的,其实内里深藏着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意境。本文就曲调重复在民歌中的体现这一内容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寻觅其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对瑶族传统民歌《呤啰啦嘞》从曲调风格和衬词内涵,作了音乐理论分析,同时还对这首民歌的人文背景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进行了研究,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运用现代创新技巧创作了系列作品,达到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具体个案,分析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条件下,民歌这种农业文明的文化现象通过与都市大众文化以某种方式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当代文化景观,其中复杂的价值含义和社会作用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