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林白小说中主动——被动型和相互吸引、两厢情愿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性之爱,以及其女性之爱很少涉及“性”的描写、大多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小说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揭示作家书写女性同性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层意蕴和旨归:破除异性恋迷信,挣脱男性叙事桎梏;对抗父权社会,获得女性自身解放;寻找女性的精神憩园,构建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爱”是教育的灵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智”是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因。爱与爱智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构成了教育最根本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所述及的爱的五种图式的基础上 ,从内在与外在层面入手 ,分析了用以生成爱和维持爱的发展的动力因素 ,并结合恶与死亡之阈对“爱”这一社会性情感范畴作了更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4.
何慧萍 《科技资讯》2010,(10):246-247
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上的悲伤的爱情故事,透过其荒诞的人物和情节,其寓意在于人类个体的彻底孤独和精神隔绝,以及单个个体在冲破孤独之渴望中的爱之无力。本文通过分析整个文本,尝试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广西众多作家对物欲、肉欲和门户观念等支配下的世俗爱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以生存为由的爱、接受游戏规则的爱和爱的懦弱者也提出了严正质问。与此同时,在理想主义光辉的烛照下,作家们书写了真爱的榜样,抒发了对柔情的赞美,对敢于担当者的高歌,使爱情走出了世俗的泥沼,迈向理想的彼岸,体现了介入生活的顽强的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中构筑理念宫殿,同时将学术批评生成为自我强劲的创造,作家兼学者路文彬正是始终生活在这一丰富的双重实践中。而在文体转换的操练中,想象力与思想共同蓄力并以回返的形式互为促进。以知识分子主体的身份认知作为根祗,路文彬的伦理追寻与文学创作交汇于通往自由之路、返回之反抗和关怀弱者的爱之哲思这三方面。他既在小说创作中呈现个体对自由生命状态的追寻,也在学术论著中建构本真的自由伦理;同时阐发了反抗之回归的本质与终极目的,而小说随笔中反抗精神也早已内化;路文彬始终在伦理学意义中追索爱的真谛,并传达着对被遮蔽弱者的关怀,其小说随笔里,也流溢着丰富的爱的情感。不受制于学科的界限区隔,路文彬以杜绝陈见的勇气,漫游并创造着自己的语言,并深切关注着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欲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合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波兰伟大作家显克微支的长篇历史巨著《你往何处去》表现了基督教的爱之精神,主旨是积极的,既符合古罗马尼禄时代的历史背景,又溶入了作家身处亡国波兰的激愤,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核心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品所宣扬的爱之教义,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在双线对照的叙事策略下,提出了爱与恨的母题,揭示了只有人伦之爱才能让人获得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所展示的几乎全是千疮百孔的爱情。但是她的散文《爱》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纯的、美的、让人心痛落泪的爱情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张爱玲为她所理解的“爱”作了一个诠释: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无法把握却又不能够忘怀的,哪怕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逢所留下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必须动之以情。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加了新的内涵,并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教师之爱”的永恒价值和现实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之爱既要深切,又必须坚持原则,它不是抽象的观念,而必须体现在细致的教育过程中,并且具有其现实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3.
温凤霞 《科技信息》2010,(15):139-139,181
张悦然的小说集《十爱》表达了对爱、对生命、对人性的理解。她用梦幻的叙事,超凡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虚幻迷离又让人深感切肤之痛的爱的故事。张悦然在小说中从叙述方式、语言运用,到情感表达,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是一篇逾越死亡让爱飞翔的梦幻之作。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5.
小说《乔家大院》重点刻画的女性人物有三个,这三个女性都深深地爱着主人公乔致庸,不过,她们爱的方式爱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是三种不同的爱。大嫂曹氏对乔致庸的爱是慈母之爱,爱中寄予厚望;妻子陆玉菡对乔致庸的爱,是"爱不在朝朝暮暮",是放手的大度的爱;初恋情人江雪瑛对乔致庸的爱,是"爱之深恨之切",由爱生恨,而又真的恨不起来。小说通过三个女人对乔致庸的爱的描写,成功地展示了中华女性的美,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美德:贤惠、大气、担当、聪慧、隐忍、包容、坚强、能干、忠贞等。  相似文献   

16.
陈小饮 《科技资讯》2007,(22):121-121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教育家,作为一位充满人类之爱的教育改革家,他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教育爱的教育家.本文阐述了裴斯泰洛齐"教育爱"的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在教育界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学校能否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心是至关重要的。爱学生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教师真诚地关爱学生,并让爱在师生之间互动,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塑造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8.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她爱写作、爱生命、爱孩子、爱自由、爱自然、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她是一个和爱、善良、纯洁紧密相连的世纪伟人.简析冰心的爱,是对生命、孩子的纯洁的爱,是对大自然的有如大海般博大的爱,是对亲人对祖国的永远的爱,是对清丽脱俗的古典美的爱.她的散文体现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美丽.  相似文献   

19.
胡珍娜 《科技信息》2012,(27):312-313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人才能育人,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请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心构筑爱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和谐、完美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闫丽 《科技咨询导报》2011,(16):192-192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中忽略了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因此,我们要让爱在教育中展现出最美丽的花朵,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