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视觉艺术的钧瓷造型,平衡对称、虚实对比、韵律节奏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对钧瓷造型艺术的形式之美的探索实践,旨在进一步提升钧瓷造型艺术的美学意蕴,彰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力求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较弱,而"宁愿"和"宁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则较强,这是此三个词语主要的区别。此外,"宁愿"和"宁肯"在表达意愿性的口气方面也有强弱差别,"宁愿"强于"宁肯"。  相似文献   

4.
广东"十二五"减排重点是中小企业 广东省"十二五"的节能减排目标可能比"十一五"更高,"十一五"节能减排的重点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对大型企业抓得比较紧,但是对中小企业有所忽视。"十二五"发展我们将把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郭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28-228
歌曲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二度创作"起着关键的作用,既然"二度创作"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重大,演唱者必须加以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剧情分析、角色分析、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作曲家、音乐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6.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课堂上的"主演"转变成"导演,"从学生的"良师"转变成"益友,"从"教书匠"转变成"学者型"教师。  相似文献   

8.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的提出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偏差的结果。总路线是"三面红旗"的理论灵魂,"大跃进"是"三面红旗"的中心内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三面红旗"在发展途径上的体现。作为早期探索出来的成果,"三面红旗"尽管总体上是错误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有其正确的成分,需要进行辩证的理论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反传统文学观为其主要标志的先锋文学运动一时兴起,许多乡土作家逐渐放弃和远离了"三风画"特别是对"风俗"、"风景"的描摹。然而,就在这种远离乡土的创作思潮弥漫文坛之时,"极地之女"迟子建却用她饱蘸诗意的笔触捍卫了乡土文学的形象。本文将运用形态文化学的理论从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三个方面对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虚实"作为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文、小说、戏剧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创作中。对于文学而言,这一方法涉及到创作中的题材处理、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描写塑造及意境的创造等。"虚实"方法的运用也关系到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在今天的各体文学创作中,"虚实"仍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法。对此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化、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X男/女”词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X男/女"这一新兴词族越来越流行。"X"在构成成分上较自由,可以是单音节语素、词,也可以是短语;从语义来看,"X"主要用来陈述各种不同情状的人,但要有凸显或相异性才能进入这一结构,"X男/女"主要有隐/转喻、直接特征、仿拟构词这几种理据;该结构有独特的语用色彩,即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其有突出、醒目的作用,语气上则...  相似文献   

13.
犯罪构成在理论上存在这"法定说"与"理论说"的争议,"法定说"认为犯罪构成有着刑法的规定为依据,"理论说"认为犯罪构成是一种理论,不是法律条文。本文拟在分析了两种学说之后,提出了仅作为法律概念的犯罪构成,即犯罪构成不应该有属性,而仅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一例。中国"龙"常被翻译成英文的"dragon",然而中国的"龙"和英文的"dragon"是很不相同的。从中西方龙的起源、形象特征、龙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中"龙"的差异,可知中国"龙"不能等同于"dragon"。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中外文化意象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1,(8):10-10
在中国,"草根"这个名词已经代替了"无产阶级"。 《中国青年报》经过为期三周的调查发现,在4000位受访者中,有60%认为自己属于草根群体。这些人认为草根的三大关键词是"下层社会、敏感和无权利"。  相似文献   

17.
"让"的"致使-被动"演变发端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被动介词,"让"在北方方言中已为常见。与另一致使动词"教"相比,"让"的致变条件大致相同,但有自身的特点。"教"的"致使-被动"演变的条件主要是"让+N+V2"构式的V2部分的"非企盼"意义;而"让"的致变条件主要是句义中的"非企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史尚实"的主流观点使《晏子春秋》之类以历史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历史的作品被鄙弃,难以得到恰当的评判。随着"文"的地位的提高,文学批评的完善,"史"与"文"始平分秋色。虽然《晏子春秋》处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萌芽期,具有复杂的创作特征,但其具有的与史书迥异的文学创作的特征和手法,已显示出《晏子春秋》叛离正史、走向文学的的鲜明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视觉艺术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语言形象、审美思维、创作等一系列视觉艺术课题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相应的变化,给人们在文化生活、商业活动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领域。文章将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对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