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屈宋作品及以拟骚之作的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指出《九辩》既不是宋玉闵师或悼屈之作,更不是宋玉自抒愤懑之作,而当是屈原自述和抒愤之作。  相似文献   

2.
作家在遭遇困厄或精神压抑不得伸展时,常会借著书立说、吟咏词章来抒志遣怀,从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现象——“发愤著述”。这种创作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理智与情感交锋的精神文化产物,表面看是作家发愤后的情绪宣泄,而其本质都是沿着“艺术触发”开始的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带着痛苦的艺术收获。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刘勰的“蓄愤”说、钟嵘的“怨愤”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李贽的“发愤之所作”说等,都可被称为“发愤著述”文学观。关于“发愤著述”文学创作的核心论题,可集中归结于“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文学观和“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创作论,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印证了“发愤著述”易于写就伟大、优秀的作品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文学)与“愤”的关系一直是谈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有人甚至习惯地将“愤”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当作诗文创作的动力.认为创作就是一种泄愤的手段.“愤”积得越深,内心苦闷越甚,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发愤著书、著文泄愤也就成了极有影响的创作动力论.我以为,通过考查这种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怎样由诗文批评被运用到小说批评,然后再进一步理解张竹坡的泄愤说与他的小说创作动力论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想理解“泄愤”与创作的关系,必须在愤与文的关系范畴中加以把握,后者已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作出了许多精辟之论的课题,先秦的《礼记·乐记》中就有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的“言志”,尽管被后世解释为“表达志意、思想”,但实际上,它与“缘情”并不是绝然相对的.因为“志”,按许慎《说文解字》云:“意也”.“意,志也”.二者是互训的,唐代孔颖达在讲解“好、恶、  相似文献   

4.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舒其愤”说是司马迁对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和审美观的集中概括,也涉及到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生命等艺术美学的重要命题等。  相似文献   

6.
王海钦 《科技信息》2009,(27):196-196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统治阶级对汉族的压迫,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使整个社会都处于矛盾的洪流中,这些都给文化艺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绘画从“无我之境”转到“有我之境”;由“以物观物”到“以我观物”,也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使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绪表达方式:借绘画的形式抒胸中之气、发心中之慨。  相似文献   

7.
“发表式”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的作文得以“发表”,促使其自主写作、自由写作,写真话、抒真情,从而有效提高其作文的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发表式”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的作文得以“发表”,促使其自主写作、自由写作,写真话、抒真情,从而有效提高其作文的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动因,要“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自己的思想,有个人的情感。人的头脑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可是却有许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作品。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起源于音乐的抒情文学,宋词最根本的艺术特性就在于以委婉之笔,抒内心之思,体现出“言长”的艺术特征。宋词的音乐性、宋代的时代风气和社会习俗以及词人的创作动机和审美心理,决定了宋词的艺术风格必然是“以婉约为宗”。  相似文献   

11.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2.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的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陆游的词虽然不是很多,具影响力的也只不过十多首,但毫无例外受到他的诗的影响,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清丽缠绵,情致深婉;2.寓意深刻,苍凉旷远;3.慷慨雄浑,激情悲愤。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之一员 ,其创作既根植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 ,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 ,开拓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其小说创作 ,具有阴柔之美 ,刷新文学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情境小说 ,自然的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周作人与吴宓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周作人的文学观以个人为本位,提倡“人的文学”;吴宓则更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生。周作人一贯坚持“无用之用”的文学功利观,而吴宓的文学功利观以提倡道德为中心。周作人积极倡导“文学宽容观”,吴宓则站在新人文主义立场上持保守的文学观。周作人注重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吴宓主张文学的道德教化功用,但也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推崇。  相似文献   

15.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可以清晰地发现诸多的"佛教、禅宗"思想痕迹,佛禅成为川端文学作品的思想基础。川端康成将艺术的美感同深邃的佛禅思想相结合,利用艺术与宗教精神上相通的因素服务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形成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个性,表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韵味,提升了川端文学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榛芜原野的一朵奇葩:论刘基的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词作于榛芜的明代词坛 ,是屈指可数的名家之一。刘基贯彻经世致用的文学主张 ,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 ,忧世之不治 ,郁志之弗舒 ,愤言之不听 ,间或亦以之状山水之美 ,题材广泛 ,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 ,长于铺叙 ,且善于用典 ;描景状物秀丽入神 ,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孤愤幽怨之作。作品将狐仙鬼魅幻化成美女,表达蒲松龄单方面的落魄书生幻想。这是作者在“不解怜才”的现实世界屡受生活颠踬之后渴望展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18.
萧氏父子四人皆好文艺,以帝室之尊影响了一代风尚."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文选>收入"史"之"赞""论"的理由,看作选录标准之一未可厚非.他们重视文学活动任性愉情的一面以及对物态美的感受和表现力,肯定艺术个性的价值.其追求虽对细腻温婉的柔性美有侧重,有偏于轻靡之不足,但包含着对文学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文学特征的再发现和再肯定.其文艺观有求新变、尚美文、能宽容的倾向,体现出南朝文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被李欧梵称为"直接向茅盾的作品挑战"的穆时英的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三一》的一部分佚文的发现,对理解穆时英的创作以及30年代的文学秩序都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了穆时英的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所构成的既追随又抗拒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文坛与世界文坛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与成仿吾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上,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两人相背而走,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两人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似乎是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深入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发现的是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