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娟 《科技咨询导报》2007,(26):247-247
大新镇位于北部吴语的毗陵小片,来母字读如定母的现象在江西赣方言、客家方言并不少见,但是在北部吴语却是首例。同时在毗陵小片流摄开口一等字有[-i-]介音以及[o][o]韵的[f/v]读如[h/|↓]的现象也很少能见了,但是在大新话中这三种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通城(麦市)知系字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位于鄂湘赣交界的通城方言成为方言学界讨论的焦点。其中,对知系字读舌尖塞音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古音的保留,一种认为是中古音以后语音演变的结果。其实,通城话无论是知章组字读塞音,还是章组合口字读k或f声母,都是创新。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介音的作用。i介音使知章组开口三等由t^-或t^h-声母演变为td声母;知组合口三等字除外,u介音使t^-声母变为td声母,并且韵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章组合口则变为k声母或f声母。  相似文献   

3.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字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4.
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的读音是在入声韵尾消失并入“果”摄后,主要元音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韵母系统包括元音、介音、韵尾的种类及它们的结构方式、配合关系。声调这种节律音位也要通过元音起作用,并受韵尾的节制。本文准备简单地讨论如下五个问题:(一)上古汉语有几个元音?(二)有无介音及其性质。(三)三等 j 介音的起源及跟元音长短的关系.(四)声调发源与韵尾的关系。(五)上古韵母系统到中古韵系的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西蒙山陈塘话有声母20个,韵母64个,声调10个。其音系主要特点: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者,不论平声、仄声,绝大多数读为相应的不送气清音;精、清二母分别读t-、t~h-;流、深、臻三摄开口三等见组字读舌叶音t∫-、t∫^h-等。韵母方面,如较整齐地保留了-m、-n、-η、-p、-t、-k韵尾的配对等。声调方面,古平上去入四声按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两类,阴入、阳入再依据韵母元音的长短分为四类,共十个声调。同音字汇收字4400余个。  相似文献   

7.
从开合口的层面分析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以唇音的角度,逐字探讨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口变化,发现在韵部合并及声母的影响下,《韵镜》一系韵图唇音字中的非组三等凡韵合口字发展到《韵法直图》一系韵图时全部变成了开口字。  相似文献   

8.
鄂东南方言语音面貌非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相互间的影响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就《切韵》音系山咸摄舒声字今读的韵母这一具体问题对鄂东南方言东片各点进行共时平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各方言点山咸摄舒声字今读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中共性特征与各自差异。  相似文献   

9.
鄂东南方言语音面貌非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相互间的影响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就《切韵》音系山成摄舒声字今读的韵母这一具体问题对鄂东南方言东片各点进行共时平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各方言点山咸摄舒声字今读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中共性特征与各自差异。  相似文献   

10.
《集韵》、《类篇》反切比较反映宋初入声韵尾-P、-t、-k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消变。同一韵摄内部入声的换用表明相同入声韵尾不同韵部韵母的主要元音已经相同或者相近,它们在宋初就已经开始合并;不同韵摄之间入声的换用表明不同入声韵尾的韵母也开始合流了。-P尾塞辅音弱化消变的有缉韵入声字,同时,咸摄三、四等与山摄三、四等入声字混同;-k、~t尾消变趋势是臻摄、山摄入声三、四等-t尾,与其主要元音相近的-k尾梗、曾两摄入声三、四靠拢混同。  相似文献   

11.
祁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处于晋语的中心,由于地理环境和音系内部整合的原因,祁县话内部语音存在诸多不同。祁县话内部分为两大片,大致以境内的昌源河为界,河的西南部为一片,以县城话为代表,河的东北部为一片,以东观、贾令话为代表,两者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语音上,而词汇差异较小。分开这两片的标准是精组见系蟹摄开口三、四等字和止摄开口三等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2.
连南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其境内粤语属粤语勾漏片。连南粤语共有声母17个,韵母75个,声调8个。与广府片粤语的代表广州话相比,连南粤语最突出的特点有:古全浊声母清化不送气;拥有内爆音6、d;少量古清母字作[t^h]声母;唇音韵尾消失,古咸山摄、深臻摄今读合韵;古浊上今读绝大多数归阴去调。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日文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提出了在日语音韵系统中存在“准拗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北宋蒙书《十七史蒙求》的用韵特色反映了11世纪江淮方言的"止遇摄合韵、前后鼻尾相混、入声塞尾弱化为-"等重要时音特点,这些特点在同时代同地域其他诗人的作品里都能得到验证。《十七史蒙求》江摄入声字所独有的-u尾二合元音读法,则填补了语音史上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5.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广韵》一系的韵书里,牙、喉音声纽的反切上字,有一、二、四等一类,三等为另一类的分用趋势。《集韵》除接等的分用不同外,还有按开、合口分用的趋势。《集韵》这些反切上字的分用,显然受到当时盛行的等韵学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礼部韵略人《古今韵会举要》等一些韵书的反切。因此,研究《集韵》牙、喉音切上字的分用,并把它与《切韵入矿韵》及万关等韵图加以比较,木仅对了解北宋时期的语音情况有益,而且对隋唐至宋的一些音变现象也可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为解决《切韵入《广韵》及的图中尚存的问题提供材料。由于只有见…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50个日母字在当前大连话中的读音进行考察,发现除了止摄开口三等字仍读外,其他日母字的零声母[]和[l]声母有被[]声母取代的趋势,这种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走向在年轻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和随便语体中更为明显。这不是方言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普通话影响下的语言变异,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四保话属客家方言。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如梅县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有七个声调。二、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的声母读同见组(k-或kh-)。三、有鼻化韵。四、只有一个塞音的韵尾。  相似文献   

18.
陈澧《切韵考》指出,传统所谓守温三十六母中的喻母在《切韵》中分为以余馀予夷以羊弋翼与营移悦等十二个字为切上字和以于羽雨云雲王韦永有远荣为洧筠等十四字为切上字的两类。在唐宋等韵图中,前一类一般放在喻母四等的格子里,后人就习惯上称之为喻四。 喻四是个不易被认识的声母,从谐声、切语、异读等材料看,它与唇牙舌齿喉乃至半舌半齿都有关系。本文企图通过这些关系的分析,弄清喻四从什么来,如何向中古演变,并对它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壮族排歌,都是成排成排地唱,这是各地相同的。但在韵律方面,各地排歌各有特点,不甚相同。从字数来分,只有以五言为主和以七言为主两种。不管是五言或七言,又都夹杂有长短不一的句子,最多的是一两个字,有的是三个字;也还有八、九、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的长句子。在押韵方面,一般是押尾韵(亦称脚韵),有的押腰尾韵。押尾韵的就是在偶  相似文献   

20.
大荆方言属于湘方言的长益片,它在语音上的特点主要有:古代全浊入声字一般读送气清音,果摄有元音高化现象,古去声演变为阴去、次阴去、阳去三个调类。由于声母送气,次清去从清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次阴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