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几年来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同样趋势;而降水、湿度的影响刚好与气温相反;大风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也会成为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因素。这可能与大风对引起近地面臭氧产生的前体物的搬运作用以及雾内湍流将高层臭氧向下的输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进入夏季,一种公众不太熟悉的污染物取代PM2.5,成为不少地方的首要污染物。它就是臭氧(O3)。臭氧通常存在于距离地面30km左右的高层大气中,它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但是在近地面,臭氧却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染物。它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辐射下就会生成臭氧。臭氧坐上污染物"头把交椅"。不少地方臭氧浓度持续超标,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5-2019年广西近地面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西臭氧(O3)污染形成条件及来源,通过分析2015-2019年44个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近地面臭氧观测数据及城市气象数据,并结合2019年9月华南区域278个自动监测站点的O 3监测数据,探讨广西近地面O 3的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年来广西O 3质量浓度逐年增加,平均增长率为2....  相似文献   

4.
基于臭氧激光雷达遥感技术获得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立体数据,联合地面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对闽江口琅岐岛2017年5月25~28日的臭氧传输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该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本地生成与两次传输沉降的叠加结果,臭氧激光雷达的观测结果与近地面监测结果一致,特定时刻的消光系数垂直廓线清晰表明了传输气团出现、融合及沉降的空间结构。后向轨迹表明,两次传输分别从陆地和海面自东北方向而来。  相似文献   

5.
重庆夏季近地面臭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及前体物、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主城区夏季典型日臭氧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臭氧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地表臭氧质量浓度具有主城核心区域较低而周围地区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臭氧质量浓度日分布呈“单峰型”,最高小时质量浓度出现在午后16时左右,与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等气象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呈负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臭氧污染易出现在高压天气系统中,即太阳辐射强度大、微风、相对湿度低且气温较高的天气下;臭氧质量浓度升高与大气压下降幅度密切相关,大气压下降超过0.4 kPa时,臭氧质量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一个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估计了相应的辐射强迫以及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的月均最大地面浓度分别为 1 2 5× 1 0 - 9和 8μg/m3.对流层臭氧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0 .3 9W /m2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92W /m2 ,两者皆在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出现极值中心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为 - 0 .2W /m2 ,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强 .在局部地区 ,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高于IPCC( 2 0 0 1 )报导值 .总体而言 ,对流层臭氧可能导致的增暖效应明显弱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 ,因此 ,净辐射强迫为负值 ,两者的综合效应造成近地面平均气温下降 - 0 .2℃ .西南地区降温较为明显 ,最大幅度达到 - 0 .5 7℃ .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2018年莆田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对莆田市近地面臭氧的污染特征和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臭氧超标天数、臭氧年均值等逐年增加。臭氧月均浓度呈现明显的"M"型,春末和夏秋季高、冬季低,臭氧超标主要出现在4-10月。臭氧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7时左右达到谷值,14时左右达到峰值,昼间臭氧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也存在臭氧浓度夜间持续升高的情况。莆田市臭氧污染的主要类型是光化学反应型、本地积累型、区域输送型和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型等,臭氧污染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过程并非是受单一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1979-1982年大气臭氧总量和地面气压及温度的逐日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变化与地面气压存在正相关,而与地面温度存在负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无云天气条件下最为明显。春季、冬季和秋季的资料分析结果比夏季好。臭氧总量与地面气压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受大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影响的结果;臭氧总量与地面温度变化呈负相关,这里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能的净吸收,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黑龙江龙凤山和青海瓦里关Brewer 地基臭氧总量的长期观测资料以及与观测时段对应的全球 NCEP R1 系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 龙凤山和瓦里关臭氧总量观测值有时存在剧烈的逐日变化, 对这种异常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并对其与对流层天气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臭氧总量的异常变化大多数出现在11 月至次年5 月的冬、春季节, 并且臭氧总量的异常升高(第一类异值点)总是伴随着平流层低层(250~70 hPa)的槽线和地面(1000 hPa)的低压中心后方的天气形势, 而臭氧总量的异常降低(第二类异值点)则时常伴随平流层低层的脊线和地面的高压中心后方的天气形势, 这表明臭氧总量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地面天气系统转变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0.
大气化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几年来,对大气化学的某些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验、机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观测数据并有一些新发现.对有关农田温室气体(CH4,N2O)排放、气溶胶、全球碳循环、近地面臭氧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拉曼-米激光雷达污染环境下气溶胶散射系数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环境下近地面区域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的修正反演方法.针对大气污染环境下近地面气溶胶含量激增导致弹性信号强度超过激光雷达抑制比而引发弹性信号泄漏,进而造成转动拉曼信号发生畸变,提出一种拉曼回波信号修正方法;同时考虑了大气温度对大气分子散射应用于气溶胶反演的影响.实验表明,相比经典Raman-Mie气溶胶反演方法,修正算法反演近地面稳定气溶胶层内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精度可提高约20%,有助于改善拉曼-米雷达在污染环境下的总体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两端点起爆对炸药爆炸近地冲击波场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两端点起爆爆轰波在炸药中心形成汇聚叠加,初始冲击波场在汇聚中心形成耦合增强,并在中心汇聚位置向周向水平传播,显著增强了冲击波在近地场的传播距离和超压威力. 对比上端点起爆、下端点起爆和两端点起爆方式,炸药在比例距离1.5 m·kg?1/3 相似文献   

13.
近地飞行的地效翼船设计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即地效翼船着水砰击下水动力作用和在此基础上地效翼船的结构响应分析,同时将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艇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个研究植被对地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该参数化模型考虑了到达植被冠层的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建立了冠层内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应用本参数化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度、土壤湿度、下垫面的土壤温度、叶温、近地面层气温及地表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并与相应的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不同植被的温度、湿度状况,辐射特征和能量平衡关系是合理的。因此,该参数化模型可应用于中尺度气象模型、气候模型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温带戈壁针茅(Stipagobica)荒漠草原的近地面反射光谱特征,分析了产草量与比值绿度(RVI)、标准差绿度(NDVI)和垂直植被绿度(PVI)指标的相关关系.确认:戈壁针茅荒漠草原绿度指数与产草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两者的最适相关形式为指数曲线y=aebn,RVI与NDVI均为比较稳定的估产指标,PVI与产草量的相关性在不同月份出现一定的波动,用非红光波段反射率与近红外反射率形成的植被指数与产草量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大气臭氧(O3)天然分布、人为活动对O3变化的影响(臭氧层空洞和O3生成潜势)O3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O3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气O3的研究进展,其中在O3生成潜势方面重点介绍了O3生成效率、光化学O3生成潜势和增量O3活性3种主要模型。通过了解本区域O3污染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过程,引起人们对于O3污染的重视,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臭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综述了臭氧的一些性质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进展,如臭氧在水中的传质理论、溶解理论、获取高浓度臭氧水的方法、臭氧水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臭氧在水中的自分解动力学及反应机理、臭氧在气相中的分解机理及一些催化分解臭氧的催化剂;并介绍了几种臭氧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戈壁针茅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近地面反射光谱特征与产草量的相关关系、初步分析了同一群落类型不同月份近地面估产模型的动态.确认荒漠草原植被指数与产草量的相关性受群落类型、植被指数类型及测定月份的影响.比值植被指数(RVI)与标准差植被指数(NDVI)是比较稳定的估产指数,在产量较低的月份,植被指数与产草量之间趋于曲线相关,而在产草量较高的月份,二者之间趋于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气臭氧问题的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臭氧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全球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对流层臭氧增加造成正的辐射强迫会增加大气温室效应,而平流臭氧减少会使其吸收的紫外线辐射减少,为负的辐射强迫,使得平流层大气降温。因此关于大气臭氧浓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存在大气臭氧层空洞;自此开始,大气臭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并给予很多研究。目前,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浓度的观测仍然是研究的重点。鉴于对流层臭氧浓度持续升高和平流层臭氧浓度的不断下降,以及他们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本文将主要针对近五年来大气臭氧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观测研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述。最后给出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1年3月到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对这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发现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高度不同;临安10~16km高度的臭氧浓度远远大于昆明与香港;在对流层低层,香港有一特别突出的高臭氧浓度层,昆明次之;临安对流层的中上层没有像昆明和香港出现的臭氧低值区现象。根据NCEP分析资料给出的2001年3月的背景大气环流特征表明不同的大气环流有不同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临安地区易受北方冷气团的影响,昆明和香港则受低纬度暖湿气团影响较大;对流层高层的副热带急流对3个地点臭氧垂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