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由于大直径扩底人工挖孔桩承载力较高,难以通过常规的静载试验得到其极限承载力。通过岩基载荷试验得到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岩基变形模量,基于荷载传递法,桩侧采用双曲线传递函数、桩端采用考虑变模量的非线性传递函数,提出了一种更能反映桩土体系受力性状的大直径扩底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并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此预测模型对大直径扩底桩相关参数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南宁软岩互层地基桩基表现出摩擦端承桩的特性,桩径和扩底直径相比桩长对桩基承载力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扩底直径为5. 6m的扩底桩相比同桩径等直桩承载力提高53%,且能有效减少混凝土用量,在工程地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使用扩底短桩。  相似文献   

2.
某综合楼桩基础应用软岩层地基载荷试验结果设计大直径挖孔扩底桩墩,取得了单桩承载力高、施工工期短、质量可靠、减少投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据河南济源人工挖孔扩底桩现场载荷试验,分析了人工挖孔扩底桩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的发挥特征及其荷载-沉降规律,研究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随荷载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扩大端临空面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坚实土层中选用扩底桩可有效提高单桩承载能力;桩侧摩阻力的作用不容忽视;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护壁的厚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大直径扩底嵌岩桩在高层建筑中的抗拔承载力及影响因素,以深圳某高度为660 m的超高层工程为背景,采用自平衡法对3根大直径扩底嵌岩抗拔桩进行加载试验。在试桩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扩底抗拔嵌岩桩数值模型,并进行了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及参数化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试桩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大直径扩底嵌岩桩的抗拔工作特性。同时讨论并分析了大直径扩底嵌岩抗拔桩的桩身轴力、桩身等直径段和扩底处侧摩阻力的分布特征,研究了扩大头周围岩体弹性模量、扩径比和扩底高度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径比的增大对大直径嵌岩桩的抗拔承载力影响较大,扩大头周围岩体弹性模量和扩底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深井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的试验方法,并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评价,得出了安全、合理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室内半模试验和颗粒流理论对比分析多层土地基扩底单桩与群桩的抗压、抗拔承载特性及变形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扩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结果表明,群桩的抗压、抗拔承载能力均大于单桩。抗压群桩桩间距从1.125D(D为扩大头直径)增加到2.250D时,荷载增长率为4.39%;超过2.250D后荷载增长率趋缓,在1/2极限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顶位移比单桩大0.37 mm,而承载力比单桩增加了46.59%;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位移基本一致,群桩的极限承载力比单桩极限承载力大266 N。抗拔群桩间距分别为1.125D、1.250D、1.750D、2.250D时,与相同持力层厚度单桩相比,其抗拔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40.94%、59.38%、87.11%、88.57%。抗压单桩和群桩桩身轴力沿着桩身深度的增加方向均呈现凸曲线减小趋势。桩身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从细观角度分析揭示了群桩综合承载能力大于单桩。  相似文献   

7.
分析推导出大直径挖孔扩底灌注桩在主要竖向荷载和负摩阻力作用下 ,计算桩身直径和扩底端直径的实用公式 ,指出其主要适用于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良好场地 ,同时 ,桩基扩底端等必须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 .  相似文献   

8.
劲扩复合桩是在水泥土搅拌桩同心沉入刚性桩,通过水泥土或芯桩实现扩体,进而组合形成具有扩体形态和力学特性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型。本文针对劲扩复合桩,通过同直径多桩型进行现场单桩载荷试验对比,研究多种桩型Q-S曲线、桩身轴力分布以及桩身侧阻力特点,进而分析劲扩复合桩竖向承载能力和桩身侧阻力发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劲扩复合桩的极限承载力是同直径钻孔灌注桩的1.39~1.69倍;劲扩复合桩Q-S曲线呈“缓降型”,表现出大直径桩的承载特性;劲扩复合桩侧阻力计算值与预制桩及灌注桩桩侧阻力经验值的比值平均值为1.54~2.50。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目前大直径扩底桩竖向端承力计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将球孔扩张理论应用于扩底桩端承力的计算,建立了扩底桩的球孔扩张理论计算模型.考虑扩底桩桩端外边缘处力矩平衡以及几何对称性,建立极限球孔扩张压力、桩端中心以下主动土压力及扩底桩端承力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大直径扩底桩端承力的解析解,求得黏性土和无黏性土中扩底桩端承力的表达式.利用原型扩底桩试验对该公式进行验证,分析得出影响扩底桩端承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杨氏模量、泊松比、扩底桩的扩底半径和入土深度.试验结果表明:该解答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经验方法对扩底桩端承力进行折减只是经验的总结,物理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承载特性,确定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极限抗压承载力、端阻比、单位体积混凝土承载力,并分析扩底与否、扩底位置、地层特性对AM桩承载性能的影响.方法对泥岩地区AM桩进行自平衡试验,建立M IDAS-gts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将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推出AM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考虑AM桩的横向尺寸效应,计算分析两类非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的端阻比、单位体积混凝土承载力并与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对应参数对比.结果数值模拟所得极限承载力比自平衡试验值大30%左右,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端阻比比非泥岩地质条件下AM桩端阻比高12. 5%,单位体积混凝土承载力也要比非泥岩地质条件下高140. 5 k N/m3.泥岩地质条件下通过扩底作用,AM桩极限承载力比同尺寸等直径桩提高35%,泥岩地质工程性质较好,更有利于AM桩发挥较高承载性能.结论扩底作用很好地发挥了端承效应,提高了AM桩的承载能力以及混凝土利用效率.改变扩底位置对承载力没有影响,但在桩基底部扩底更有利于桩基整体协调变形.承载性能较好的土体更能够发挥了AM桩的承载性能.  相似文献   

11.
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型大直径钢管桩基的承载力特性备受关注,为此,以湛江某新建油码头工程大直径钢管桩测试桩Z2桩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三维数值静载试验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钢管桩的桩径、桩长、桩侧土摩擦系数及桩端土压缩模量对其承载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桩桩径增大,则其极限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随之提高,桩端沉降与桩顶沉降之比逐渐减小,同时桩端阻力随着桩径的增加而减小;钢管桩桩长增加,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都显著提高,桩端阻力与桩顶荷载之比逐渐减小;桩侧土摩擦系数增大,则桩的极限承载力增大而桩端沉降量显著减小,尤其在摩擦系数从0.3增加到0.4时,沉降量减小幅度较大;桩端土压缩模量增加,则钢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和桩端阻力增大,而桩端沉降量减小。研究结果可对类似工程大直径钢管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管桩为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数值模型,分别采用位移控制法和荷载控制法进行桩身和桩顶加载模拟,得到了基桩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析;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位移控制法下的静载试验模拟,并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拟得到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确定的基桩极限承载力与静载试桩法结果较为接近,不需要进行正、负摩阻力转换,但也存在平衡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依托输电线路实际工程,开展了挤扩支盘桩上拔现场静载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支盘桩单桩抗拔承载性能,分析了支盘桩荷载传递规律、桩周土体变形规律、桩土相对位移变化情况等,探讨了支盘数量、支盘间距及水平荷载对支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单盘支盘桩抗拔承载力比等径灌注桩提高15.3%;轴力分布曲线及桩土相对位移在支盘位置发生突变;塑性应变主要发生在支盘上部的土体中;水平荷载的存在能提高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一定范围内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随支盘数量及支盘间距的增加而增大,支盘间距不宜小于2.5倍支盘直径,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应予以考虑,合理确定支盘的数量或支盘间距。  相似文献   

14.
大直径扩底桩承载力的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法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于现有承载力确定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大直径扩底桩承载力确定原则的探讨,给出了按沉降变形控制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并推导出了确定无静载试验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工程实例验证表明,按作者提出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工程实测值符号较好,能充分发挥大直径扩底桩的潜力,可以供工程设计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许永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6):15572-15579
为深入研究泥岩地基动力打入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泥岩地基打入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了试桩的沉贯与承载特性,探讨了地下水对试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基于静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理论预测模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值,评估了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试桩的极限承载力与打桩能量有关,不同的打桩能量对桩周泥岩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损伤,进而影响试桩的承载性能;对比桩周泥岩遇水与试桩破坏情况,发现桩周泥岩浸水软化与否,与桩的破坏无直接关系;对比不同模型的极限承载力预测结果,认为双曲线模型更适合本试验场地泥岩的性质,预测曲线变化趋势和实测值吻合度较高;指数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为试桩在最后一级荷载的非正常破坏,泥岩地基打入桩受超孔隙水压力、软硬互层及打桩过程扰动的影响,单桩承载力在很大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对水泥土桩承载力确定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水泥土桩桩-土接触面载荷传递模型试验、水泥土桩与灌注桩承载力的现场足尺对比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水泥土桩载荷传递机理和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栽荷试验承压板-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对单桩进行检验的局限性,辩证分析了褥垫层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垫层对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是有利的,本文还对单桩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评定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直径超长混凝土灌注桩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郑州市某32层高218.5 m建筑物的3根大直径超长灌注桩进行静载荷试验,并对桩的荷载与沉降的关系及桩身应力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直径超长灌注桩为纯摩擦桩,桩侧摩阻力大小取决于桩土相对位移大小和桩周土的种类、密实程度等因素,桩顶沉降主要来自于桩身压缩和压屈变形,无刚体位移,采取无限制增加桩长的方法很难达到提高桩基承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岩心观察与描述,岩心采取率、岩石质量指标(R、Q、D)、岩石的块度指标、声波值及声波曲线、岩体回弹检测等方法确定岩体的完整性。结合岩体风化、溶蚀、地质构造背景正确地划分岩体的岩质单元。同时采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点荷载试验、静载荷试验等方法按单元提供各岩质单元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fr)。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尤其是静载荷试验后,地基承载力比经验数据或其它方法间接确定的承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刘义  郭家  韩猛  李哲  刘路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3):14322-14331
为研究竖向循环荷载对桩基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现场试验分析了循环荷载下循环次数、循环荷载比对循环位移比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循环作用下的抗拔系数与循环位移比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循环位移比的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拉拔荷载,循环荷载下桩基础的承载能力衰减更快,两种情况下桩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不可等同;循环荷载比和循环次数是影响桩基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循环拉拔作用下循环次数大于2或循环拔压作用下循环拔压荷载比大于5∶4时,循环荷载对桩基承载力有较大的削弱作用;循环位移比对桩基承载能力的衰减存在放大作用,当循环位移比达到0.8时,桩基承载能力的衰减率达到50%,因此实际工程中应合理控制循环位移比的大小;提出了黄土地基中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承载力计算模型,通过案例表明,新提出模型计算的抗拔承载力与实测值误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为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础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