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应力混凝土愈来愈被工程界广泛地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较普通混凝土结构可以得到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较小的跨中挠度。但是预应力结构在施加预应力时,会产生次弯矩。这种次弯矩影响结构的弯矩分布和承载能力,在使用预应力结构时,应考虑这一影响。文章阐述了次弯矩的的概念及产生机理,分析了次弯矩对结构在各个受力阶段的使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2个6 m×8 m无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试件的边主梁协调扭转试验,探讨无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中边主梁与次梁之间弯扭分配的变化过程.对试验现象和实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的边主梁始终处于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下,其协调扭矩不可忽略,不应采用零刚度法;开裂以后,协调扭矩继续随荷载的增加而增长,这与AC I规范塑性设计法的基本假定有显著区别.该结果对规范修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 4榀 8m× 6m大跨度次梁楼盖的大比例模型试验 ,主要研究预应力次梁在有无现浇板的情况下在边主梁中引起的约束扭矩以及该约束扭矩与荷载的比例在各受力阶段随次梁抗弯刚度和主梁抗扭刚度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规律 ,所得结果对国家设计标准修订和工程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等效荷载法计算次梁中的预应力在边梁中产生的次扭矩,当预应力筋线形布置对称时,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用换算均布荷载对次梁中预应力筋等效荷载进行简化,近似计算边梁的次扭矩.推导了常见线形时换算均布荷载的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介绍了考虑边梁次扭矩作用的边梁抗扭设计过程,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次扭矩后,边梁扭矩设计值约减少了20%.  相似文献   

5.
带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边主梁协调扭转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带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中边主梁与次梁之间弯扭分配的变化过程,进行了两个6m×8m带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试件的边主梁协调扭转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测和实测结果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的边主梁始终处于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其协调扭矩不可忽略,零刚度法不应采用;开裂以后,协调扭矩继续随荷载的增加而增长,这与ACI规范中的塑性设计法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边梁协调扭转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方案模拟4个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试件的边梁协调扭转试验,分析比较各方案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以及边梁的协调扭矩、单位长度扭转角、边梁扭转刚度等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整个受力过程中,边梁协调扭矩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不因边梁开裂而明显下降;美国ACl318-05规范的开裂扭矩值偏小,与边梁极限扭矩相差较大;对于开裂后的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边梁扭转刚度折减系数,无整浇板时可取0.05~0.10,带整浇板时可取0.10~0.40.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次弯矩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现行唯一的预应力结构专业设计规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规程》(JGJ/T 92-93)中有关预应力次弯矩条款的局限性,对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两 类极限状态设计中如何考虑预应力次弯矩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基于作者首先提出了的“积极,有效地利用预应力次弯矩”的设计思想,对预应力束的优化布置方案,预应力束的截面偏心距e和拐点系数α的合理取值,提高预应力束的有效预应力Npe等问题,提出了有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用约束次弯矩法直接计算预应力砼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提出用约束次弯矩法直接计算预应力砼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推导公式简捷,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使其更容易与普遍砼结构程序相容,用于手算更为便捷,此法也使预应力沿预应力筋变化时的公式统一,使其计算更简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矩形和箱形2种截面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转换梁进行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截面形式的曲 对转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曲梁内的扭矩不容忽视,但只要设计合理,预应力曲线转换梁同样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破坏形态,最后还提出了预应力曲线转换梁结构的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6根考虑二次受力的玻璃纤维布加固钢砼偏压柱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分析了二次受力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加固柱加固效果的影响,指出滞后应变的大小是决定二次受力结构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加固前应尽可能对结构进行卸载,但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全卸载,只要卸裁至原结构极限承栽力的40%左右就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提出了一种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预应力切削、磨削加工时所形成的表面残余应力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热弹塑性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从理论上计算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讨论预应力加工条件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从而为表面残余应力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未施加加固手段的梁、粘贴无预应力纤维梁、粘贴有预应力纤维梁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了预应力水平对梁的抗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预应力纤维对于梁的抗弯性能有提高但提高不大,预应力纤维随着预应力水平的提高对于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抗弯刚度均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裂隙对锚杆预应力扩散机制的影响,采用将锚杆预应力在裂隙围岩中形成的应力场-锚杆预应力场从围岩应力场中分离出来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地应力作用下裂隙位置、长度和倾角对锚杆预应力扩散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裂隙长度对锚杆预应力场的影响最显著、次为倾角、再次为位置。裂隙长度存在阈值;随其长度增加,拉、压应力峰值区位置发生转移,拉应力峰值单调增加,压应力峰值则先增大再减小。随裂隙向围岩深部移动,拉、压应力区位置发生互换,拉、压应力峰值总体呈减小趋势。裂隙倾角90°时的锚杆预应力场与30°~75°时的显著不同;随裂隙倾角增大,拉应力峰值按减小→增大→减小的规律变化,压应力峰值先减小再增大。  相似文献   

14.
五强溪表孔闸墩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型式.因监测仪器失效,目前难以掌握预应力锚索的预应力损失情况.为论证当前预应力闸墩的安全性,选取22号坝段预应力混凝土闸墩作为典型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应力复核计算.对预应力荷载的模拟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设定3种工况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监测资料,认为目前闸墩的位移、应力状态正常.  相似文献   

15.
锚杆预紧扭矩与预紧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试验与测试,对锚杆预紧扭矩与预紧力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提高预应力锚杆支护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圆弧油槽摩擦副广泛应用于液黏传动,为了研究油槽结构参数对油膜剪切转矩的影响,对摩擦副间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油膜剪切转矩.建立了集流场参数化建模(CAD)、数值模拟(CFX)、试验设计方法(DOE)及响应曲面法(RSM)为一体的油槽参数影响分析平台,分析了油槽深度、油槽宽度和油槽数目对油膜剪切转矩的影响并建立了近似响应曲面模型.搭建转矩性能试验台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油膜剪切转矩随着油槽深度、宽度和数目的增大均减小,而油槽宽度对转矩的影响最大,油槽深度影响次之,油槽数目影响最小.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应用CFX数值模拟和建立摩擦副油槽参数影响分析平台实现了CAD、CFX、DOE及RSM等技术的高度融合,可以准确地分析摩擦副油槽参数对油膜剪切转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桥梁专用计算软件‘桥梁博士’,以40 m跨度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了对比设计和刚度、应力等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折线配束先张箱梁在更大跨度公路桥梁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大型电励磁直驱风力机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5MW大型电励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风力机三维实体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自由状态的直驱风力机进行动态特性分析,计算其固有频率及振型;进一步考虑风力机在受载情况下主轴承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应力刚化效应,对风力机进行预应力下的动态特性分析,并计算其固有频率及振型。自由模态及预应力模态分析结果对比,表明主轴承的应力刚化效应会提高风力机的固有频率,高阶频率比低阶的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火灾中产生的高温对预应力结构有较大影响,因降低结构的有效预应力,导致过火后受拉外缘压应力储备降低,结构提前开裂,影响结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为快速确定预应力混凝土梁过火后的有效预应力,以某省过火后拆除的32片梁为样本,通过实测过火后混凝土梁桥钢绞线永存应力,获得剥落深度比与预应力损失比的回归公式,选用极限承载能力试验及有限元数值分析验证该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火灾后梁板预应力钢束出现应力损失,当混凝土剥落深度超过1/3钢绞线净保护层时,预应力损失不可忽略;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应适当提高钢绞线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剥落深度超过2/3钢绞线净保护层时,预应力损失率达10%,严重影响结构刚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硬岩采场原岩矿柱损失率高、传统人工矿柱无法有效接顶等难题,利用自主研制的膨胀材料水化反应后体积增大特性,研发一种新型预应力膨胀支柱;基于室内和现场工业试验,测定其膨胀力学性能和承载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桶式膨胀装置(即膨胀支护动力源)在约束条件下,随着膨胀材料装填量的增加,其主动支撑力增加,且增幅逐渐加大;在全约束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