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竹君是清未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她们或爱憎分明,或善良柔弱,或霸道狠毒,或放荡淫乱,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并通过剧中爱夫爱子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3.
《汉宫秋》中所塑造的王昭君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伤口中中含悲抱怨的昭君, 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刚柔相济、深明大义、包含着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的具有悲剧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黛玉形象是写实性和写意性的完美结合,这一形象的创造,是中国古代普通的审美原则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一方面,人者将主义公署于错缩复杂的矛盾关系和特殊命运中,刻画了真实可信的贵族少女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又赋予形象以秋天的韵致,楚文化的意蕴,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一个永情理的象征,从而塑造了虚实相生,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5.
张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众多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小说对男性从褒扬到贬抑、从建构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审美指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觉到高扬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受众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心理需求有性心理需求、好奇心理需求、娱乐心理需求、文化心理需求、审美心理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但广告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美女和家庭主妇,对受众的需求满足面不广,浅层次心理满足多,深层次心理满足不够,因此需要正确塑造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来引导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有明显的审美差异,表现在审美形态、人物性格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这种差异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女性形象在理学的影响下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审美方式.通过分析宋代女性服饰、妆容、发式等方面阐释理学对于女性形象审美风尚的影响.研究指出,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代女性形象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审美与艺术的缩影,更是一种被理学影响化了的产物.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宋代女性的审美风尚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女性的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对当代女性形象的审美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以其叙述的优美、精致,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阔了当代学的视野。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的注入和女性意识的凸现,不仅能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而且能了解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作家大多是以书写个人经验和自我感受而引起关注的.虹影在正面塑造女性形象,表现女性意识的同时,通过潜在的自我与现实的对话,显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及角色,可将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五种类型:既有人类历史与英雄的缔造者、智慧的象征者,也有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的受难者和艺术的创造者,以及恶毒与妖魅的化形等。进行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类型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民间的妇女观认识,而且对于人类生活共有的女性原型意象的把握以及推进女性学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存在着一个神话,认为周作人早年生活中的"悲苦"女性形象,如祖母以及杭州花牌楼的诸妇女,激发与促进了其"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女性观的生成。这个神话不仅在周作人自己那里被一再言说,后来的研究者如钱理群先生等也延续了周作人的这种误识。实际上,所谓的"悲苦"更多的是强加给那些女性形象的标签。悲苦女性形象对周作人的影响,在周少时并未显现,它主要是周在后期回忆中的"重构"。并非这些悲苦女性形象促发了周"哀妇人"女性观的形成,而是在其已成型的女性观的视阈中,她们经过扭曲和过滤而呈现为特定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3.
栗亮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6):108-111
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其中相当多的作品都描绘了女性或是由女性形象升华后的意象。归纳起来,主要有恋人形象、亲人形象及升华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其笔下的恋人形象与诗人传奇且丰富多彩的爱情经历密切相关;亲人形象主要是关于他的母亲和妹妹,寄予了诗人浓烈的亲情;还有部分女性形象经过升华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乡村、祖国的热爱之情,凝结了他对底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注。通过诸多女性形象的展示,可以观察诗人的抒情诗创作与内心世界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坛的美国现代名小说家。他坚强的性格和丰富的阅历使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宁折不弯的“硬汉”形象,这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的自杀使很多人对他的评判有失公允。通过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肯定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更是一位可敬的道德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与情人》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保罗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莫瑞尔太太及两个情人米莉安、克拉拉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既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又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分析小说。劳伦斯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戏剧化的诗”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在描写主人公保罗、他的家庭和生活时,采用现实主义直接、简单的语言风格;在描写大自然的美与两性关系时,采用诗的意象和韵律。适当的时候,还穿插了方言的使用。这种独特、多变的文风一方面映射出《儿子与情人》故事的现实性、复杂性,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了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性,使小说主题得到成功阐释。  相似文献   

17.
《红日》是一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小说在激烈且规模宏大的战场描写中成功塑造了一批解放军的英雄群像。然而,即便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在英雄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女性也不容忽视,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就开始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得到延续。文章试图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对于《红日》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文本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柯尔律治诗歌文本出发,并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了女性与其诗歌主题的密切关系.通过女性主要反映了诗歌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一)浓缩了作者悲郁的人生体验:(二)对爱的渴望和幸福的憧憬;(三)对生命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19.
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了艺术家从受欢迎到被人遗忘的过程,铁笼是饥饿艺术家的生活的空间,他拒绝与外在的世界交流,孤独地进行着饥饿表演。他的艺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直处于生存的被遗忘状态。艺术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的这一选择充满了荒诞性,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一直被公认是塑造“硬汉”形象的巨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英雄。但是任何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只出现男性,而忽略女性形象的塑造。海明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被很多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塑造,可将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分为两类:即“小兔子”式的理想女性和“男性化”的现实女性。海明威作品中女性的塑造不是中心,但却对男性中心形象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