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历史文献是研究、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记录,依其载体或研究材料,可分为反映三峡历史沿革的地理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记述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五大类。三峡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三峡文化演进的痕迹,是三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对此整理与研究,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丧葬文化总是与一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宗教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秦汉以后,三峡地区多次汉族移民,因此,汉族文化与三峡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并影响到三峡土著的丧葬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三峡地域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元代三峡移民伴随宋蒙(元)战争开始,持续至元末红巾军起义。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成为当地移民的主要动因,并因元政府的移民政策而大规模开展。虽然有元一代,三峡移民后的人口并未达到前朝最高水平,但对充实当地人口的努力不能抹杀。在元代积极移民背景下,三峡地区开始了人口的恢复、民族的融合、方言及风俗的转变.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在清政府“招抚外省民众入川垦殖“的宽优政策的鼓励之下,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渐次涌上高潮.雍正年间,已涌动近五十年的移民大潮,似乎得到有效控制而宣告结束,但实际上却并未完全消歇,乾隆时期,则又再次涌现高峰.在渝东三峡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井盐业,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逐渐兴旺发达起来.盐业的兴盛亦带动了整个三峡地区煤炭工业和水陆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苏.乾隆之后,渝东三峡地区各大盐场所在地,已呈现出标准的移民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和潜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奉行区域联盟、重点发展、发挥特色、精品名牌、国际化等战略,采取积极相应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三峡地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峡地区山高水险,开发较晚,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汉晋时三峡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仍主要限于沿江平坝地区,大量的少数民族仍以射猎为生,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下,其学校教育的水平可想而知,如当时巴东郡仍是“人多劲勇,少文学”,涪陵郡也号称是“少文学”,这种情况是与整个四川经济文化发展格局演变相关联的。汉晋时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百万大移民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破坏,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逐渐失守,不少传统音乐已经或正在消亡。如何拯救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成为当前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从"活态"拯救、教育拯救和"人本"拯救的角度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救护工作,以期实现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牺牲后,转移到三峡地区的大顺军余部,联合当地武装力量而形成的抗清集团。他们继承了李自成时代大顺军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十数年如一日,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殊死战斗,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其斗争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保境安民,休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半地穴式仓窖转变为半地穴式仓窖和新式的仓屋混合使用,仓储的外在形式也呈现出非规则特征.这种仓储形制的嬗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仓储建设技术的进步,而是粮食作物结构变迁及特殊地貌影响的结果.从粮食作物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唐宋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直接受制于特殊地貌及气候环境,而三峡城镇仓储建设的变迁又突显出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的非同步性;从城镇仓储形制嬗变特征来看,唐宋时期三峡粮食结构的确立,直接反映出外来移民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相对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经济区具有明显的经济二元结构,地区内部产业结构雷同,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着“逆序现象”。入世之后,面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三峡地区必须克服行政区划分割、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缺陷。未来的发展战略应以制造业为中心,以消费品工业为重点,实现三峡地区“哑铃型”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分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西部中心。  相似文献   

12.
据考古学文化发现资料获知,三峡地区腰坑葬俗,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腰坑墓数量增多。战国至秦汉仍传流不断。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在三峡地区更是屡有发现。从鄂西、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腰坑墓资料现象观察,其发展当是由东向西传播这么一个趋势,然后再由三峡地区继续向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传播,直至今日,西南地区仍见有这种葬俗。延续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万州滚装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装运输是长江三峡库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上运输方式,从它发展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万州乃至三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从加快滚装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整顿规范滚装运输市场秩序,加大运力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滚装运输网络和开放长江客滚市场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以促进滚装运输的健康发展,为万州乃至三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过程,利用GIS技术,基于DEM,建立起了地貌演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可形象直观地进行地貌演化模拟的方法,形象再现了50×104a前三峡地区的地貌形态,并对50×104a以来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进行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50×104a以来,中部抬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宗教文化的魅力、内涵及其与旅游的关系;阐述了三峡地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发展三峡地区红色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透彻地分析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并根据三峡域内各地资源差异及开发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首选策略,并对重庆、恩施、宜昌三地的突破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环境灾害更加突出,增加了抗御灾害的难度,将严重制约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目的在于为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交化.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河流输沙量计算出三峡地区短周期的剥蚀速率为0.084 mm/a,将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以及隆升速率对比研究,确定了长江流域三峡段极短周期内下切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得出侵蚀基准面及气候变化的约束系数大约是0.4.基于前人对三峡地区一级阶地的数据,计算出一级阶地的下切速率约为3.025 mm/a.现代地壳变形测量和GPS测量结果,发现黄陵穹隆现今地表相对于周边地区其地表隆升速率最大可达5~10 mm/a.取其平均值7.5 mm/a作为三峡地区极短周期的地表隆升速率,对比分析三峡地区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与隆升速率,结果该区隆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89倍;下切速率也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36倍;隆升速率同样大于下切速率,大约是下切速率的2.5倍.三峡地区隆升大于剥蚀,也大于下切速率,三峡地区地表仍然在不断地升高;而地表剥蚀速率小于下切速率,地表切割进一步加深,因此地貌出现高低起伏、山高谷深的形态,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三峡地区一些商周时期巴人遗址中常发现有用于占卜的甲骨,甲骨的原料主要选用于鱼鳃骨和龟腹骨,与北方中原地区的甲骨原料多用牛肩胛骨、龟甲及鹿、羊、猪骨等有一定差异。三峡地区甲骨上的钻孔数量是由早期数量少到晚期逐渐增多。甲骨的制作方法除了受到北方中原甲骨文化的影响外,其自身特色也十分明显。三峡地区的甲骨无文字,而北方中原地区甲骨上多刻有文字。从甲骨使用的时间上看,甲骨延续时间长。通过对三峡地区商周时期巴人遗址中的甲骨研究和分析,可明显观察出其甲骨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而为“巴文化土生土长说”的观点提供出一些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