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和壮大的大众文化,以其开放性、赢利性、娱乐性等特点,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混乱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以增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更具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宜华 《科技信息》2007,(6):219-220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的体育与教育协同育人方法和路径的顶层设计,是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新的历史走向.体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创新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创...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科学营的概念,其旨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学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高中与高校合作育人,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服务。分析了科学营的优势和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活动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准则,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理念,以培育合格公民为目标,努力构建了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心理健康教育专班、家长委员会、关工委、社区组织等分工协作的德育网络,锻造了一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育队伍,积极开展了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的德育主题活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普遍流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回避或绝对地排斥大众文化,应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借鉴它。借鉴大众文化融合主流意识、加速人的社会化、调节心理平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荣辱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肩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和日常管理的职责。在当前高职院校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紧密契合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地位的大背景下,优化辅导员知识结构,鼓励大学生知识结构自主组合与个性化发展,构筑优秀校园文化是高校须持续重视、探索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党历来极为重视,认为它是实现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之一。但问题在于,目前对劳动教育还缺少一个科学概念,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探讨。进行或接受劳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劳动教育。否则,理解上的歧义,势必导致行动上的混乱,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甚至会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