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为了给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分析提供方法参考,以某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手段对其冷却系统冷却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在发动机转速10000 r/min时的工作流量为90 L/min,该流量工况下缸体水套排气侧区、缸头鼻梁区冷却液流速满足高温区域流速不低于1.5 m/s的设计要求。4缸鼻梁区截面流量最小,3缸鼻梁区截面流量最大。经发动机台架热平衡实验验证,4缸的缸头火花塞垫片温度最高,3缸的缸头火花塞垫片温度最低。实测温度结果分布趋势与各缸鼻梁区截面处流量分布、发动机缸头温度场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构建的冷却系统数值仿真模型是可靠的。缸头火花塞垫片在极限工况下的最高温度213℃在可接受范围内(小于250℃),表明该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较好,可满足该四缸发动机的冷却。  相似文献   

2.
在风冷柴油机冷却系统的试验研究中,试验台和有关的试验工作十分重要.作者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的过移中,作为一种必要的研究手段,曾主持设计,试制了风扇试验台.该试验台可供风冷发动机冷却风扇及风道阻力特性综合试验使用(包括气动性能和噪声).装上变换参数的叶片和冷却风道,能进行优化风扇及冷却风道的试验,还可进行精密测功(如对小型发动机,小型电动机等进  相似文献   

3.
冷却水套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散热部件之一,水套结构的合理设计对发动机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冷却水套主要由缸头水套、缸垫、缸体水套组成,其中,缸头水套的鼻梁区为高温区域,产生的热量需要高效的冷却才能保证其散热性能。为评估水套结构设计合理性及系统分析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特性,采用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某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结构改进方法,通过对冷却液流动路径及速度分布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可以有效对现冷却水套冷却液流动不足进行优化改善,明显提升鼻梁区、排气侧区域的冷却,整体改善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CFD仿真及结构改进方法可为发动机冷却水套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分析热载荷对风冷发动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CONVERGE仿真软件对某四冲程风冷式汽油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完整的缸内燃气侧热边界条件。基于FLUENT仿真软件,建立发动机热流固耦合稳态传热仿真模型,获得了燃气侧不均匀热载荷与机体外复杂空气流动共同作用下的发动机热载荷分布,并通过台架实验验证了稳态传热仿真的准确性。设计喇叭型结构导流罩,分析了导流罩收缩比对导流罩性能的影响,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效果。结果表明:发动机稳态传热仿真与台架测试最大误差为3.12%,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发动机机体最高温度为655 K,出现在排气道端口处位置;随着导流罩收缩比的减小,发动机冷却散热性能增强,收缩比λ为1.94时,冷却强化效果最好,机体最高温度降低8.8 K。研究对风冷汽油机的冷却系统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某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分析方法,采用STAR-CCM+软件对一款双缸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该冷却水套的速度场及缸孔流量分配进行分析,发现该双缸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结构设计存在不足,会造成左缸冷却效果好而右缸冷却效果差的两缸冷却不均匀现象,右缸大部分区域的换热系数低于5 000 W/(m2·K),因此,需要提升冷却水套的冷却性能.基于流动路径及流量分配合理性的综合评估方法提出了冷却水套缸孔布局的改进方案,并对冷却水套改进结构进行了CFD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排气侧、鼻梁区等高温区域的冷却效果得到保证的同时,左缸和右缸的冷却均匀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冷却水套壁面平均换热系数的提升非常明显,基于流动路径及流量分配合理性来设计缸孔布局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冷却水套的改进设计提供方法指导和仿真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某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布局设计、系统流量确定、冷却系统流场和发动机温度场开展了研究。针对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在缸体水套添加节流缺口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各缸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均匀性明显改善,各缸套壁面温度可降低1~3℃。发动机转速12 000 r/min时,热平衡测试结果显示缸温最大差异约为4℃。机油温度约为129℃,温度可控(小于140℃),表明该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合理,可保证四缸发动机各缸冷却均匀及机油的冷却。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冷却系的任务是,使工作中的发动机得到适度的冷却,从而使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发动机冷却系分为水冷系与风冷系两大类。轿车发动机广泛采用水冷系。采汽车维修技术用水冷系时,汽缸盖内冷却水的温度应为80℃-90℃。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先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的维护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发动机冷却系的故障现象、原因以及排除维修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缸头冷却水流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寻求发动机气缸头冷却水合理的流场分布 ,避免出现流动死区 ,使发动机在一定的冷却水流量下保证气缸头足够的冷却 .配合耐久性试验 ,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 LDV)对发动机气缸头冷却水流场进行了测量 ,得到了冷却水在平行于缸头与缸体接合面的二维流场 .讨论了不同截面的流场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发动机缸头冷却水流场分布是合理的 ,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工况下燃气透平第一级动叶带压力侧小翼的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分析了7种小翼结构(等截面小翼、扭曲型小翼等)对透平级气动性能与传热系数分布的影响,对比了单排气膜孔、双排气膜孔条件下传统凹槽叶顶、无压力侧肩壁凹槽叶顶、带压力侧小翼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效果。结果表明:传统凹槽叶顶槽底存在高传热区,合理的压力侧小翼结构设计能有效消除槽底高传热区、降低凹槽叶顶的平均传热系数;相对于传统凹槽叶顶,带圆角扭曲型小翼凹槽叶顶的平均传热系数下降了约16.45%。叶顶气膜孔能有效降低叶顶的平均传热系数,且双排孔结构下叶顶气膜冷却效率有明显提升。对于单排气膜冷却孔结构,带压力侧小翼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率优势不明显,可通过加入压力侧气膜孔提升其传热与冷却性能;在双排孔冷却结构下,带压力侧小翼凹槽叶顶平均传热系数比传统凹槽叶顶减小0.76%,比无压力侧肩壁凹槽叶顶减小7.84%,气膜冷却效率比传统凹槽叶顶增大9.13%,比无压力侧肩壁凹槽叶顶增大9.6%。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风冷柴油机冷却系统新型后向叶片风扇的设计,性能和经济效益。并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对小功率风冷发动机冷却系设计中如何正确确定冷却系及冷却风扇的原始设计参数,后向叶片风扇应用的可行性及风扇结构尺寸、参数的优化设计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制冷剂水合物蓄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芳 《科技信息》2012,(17):39-40
通过几种空调蓄冷方式的比较,制冷剂水合物蓄冷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蓄冷方式。文章介绍了制冷剂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工质选择、促晶技术、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及其在空调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制冷剂水合物蓄冷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熊可嘉  张万平 《江西科学》2008,26(4):522-525
根据传热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对车辆冷却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环境因素变化复杂,且对冷却系统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将车辆的驱动系统纳入计算模型,以反映道路坡度等外界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的预测冷却系统在车辆运行时的性能,从而为整车的开发节省大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晚间通风及其与蒸发冷却技术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通风时间与通风量的影响,引入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以降低送风温度、加强通风降温效果,并比较使用该技术前后的室温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损耗的角度对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内部流体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三维流体场和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的流体场、温度场,以及二者的耦合关系,为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的通风冷却系统的设计以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热学的原理出发,建立了注塑件冷却的数学模型,当注塑件每个表面有1/3厚度达到固化时开模,据此推导出了注塑模冷却时间理论计算公式,此式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可用于注塑模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指导注塑件的设计与生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有限单元法,采用四边形四节点等参单元,对注塑模二维非稳态温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推导了有限元方程并研制了求解程序软件。在盒状注塑模实例运算中,通过改变冷却系统设计参数,所得温度场等温线与实验结果相符,验证了有限元求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水管冷却等效热交换系数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晨晖 《科技信息》2011,(7):I0260-I0261
为了更加精确的进行软水管冷却仿真分析,对第三类边界冷却水与混凝土间的等效热交换系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变量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管径,减小管壁厚度可以明显的加大水管冷却效果,流速变化对冷却效果影响不是很大,实际工程施工通水冷却要保证冷却水管流态为紊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提高气膜冷却效果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胜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234-5239
为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吹风比下的冷却气流流场分布、垂直主流截面的局部速度矢量分布和温度分布情况,并与常规气膜冷却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有效诱导冷却气流偏转,提高气膜贴壁效果,延缓主流和冷却气流的掺混,壁面冷却效果显著增大;在不同吹风比下,沿流动方向等离子体启动激励气膜冷却效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在激励器表面处壁面温度略有增大,但不影响冷却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流冷却是量热学的基本规律,在热学实验中经常遇到.以对流方式传递的热量可用牛顿冷却定律的表达式来表示,并可用作图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图形直观、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