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决择者的主观随意性,必然违反客观规律性,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失去科学性而导致空想。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起了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也体现在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从价值维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内容并对价值的形式进行了新的诠释,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完成了社会主义价值维度的范式转换。然而社会主义价值维度的范式转换引发了一些误解,造成了价值被遮蔽的假象,需要对价值维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是个早已公认了的命题。可是人们仍常常要问,这一学说一开始就是科学的吗?它的科学性质还在其形成时期就已被证实了吗?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对比中已得到证实。人类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空想的阶段。马克思写道:“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在到达它们的真正出发点之前,总要经过许多弯路。”正象古典哲学和古典经济学一样,空想社会主义也包含一定的科学成份。他们的著作尖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以一种思想、学说第一次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一个半世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及其规律性,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3):108-112
从空想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有五百年,其分期的划分是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划分的标准不同,在一定历史阶段下社会主义呈现的特征与中心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在工业科技发展视角下,可以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从早期的简单协作手工业到机械工业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并进行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空前进步,社会主义事业也蓬勃发展,但后来遭受严重挫折;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抓住机遇,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今天。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其深刻原因,存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之中。它既不是“偶然的”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的误会”,也不是“盲目的”中国共产党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两次大的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经历着从困惑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提出科学论社会主义从团感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时代特征、转变的条件及其根本标志概述这三次大转变的基本情况,以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两次大的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经历着从困惑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提出科学论社会主义从困惑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时代特征、转变的条件及其根本标志概述这三次大转变的基奉情况,以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法国和英国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并对未来世界作出了美好的描绘,但是他们没有找到通往这一美好国度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据此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各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阐述了各自关于未来社会分配的思想,这些思想为马克思创立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此外,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局限性,为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完成了按劳分配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科学,必然具有所固有的特点;科学是一种理性认识,认识的发展有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科学社会主义再到实践社会主义,恰是这样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注意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吸取了许多先辈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深恶资本主义制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对被压迫的颠沛无告的劳苦大众则寄予道义上的无限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的揭露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伟大之处。但是,他们之中任何人都不能指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真正摆脱压迫和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尽管不太成熟,但足以与其他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秦。  相似文献   

15.
一八四八年二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全面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资本主义社会两百多年来创造了庞大的生产力,正如《宣言》所说,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生产资料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上,他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剩余价值这一伟大的发现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大发现正式宣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以及人类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含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元素,描绘了大同社会理想的图景,体现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崇高精神。在近代,经仁人志士和广大民众的不断尝试,为中国大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果。它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填充了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创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学体系,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经过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是列宁完成的;第三次是由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是邓小平完成的。第三次飞跃的完成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有毛泽东思想无法替代的新内容,从而决定了它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邓小平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