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了气液相陆传质的三膜模型。本文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三膜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两相间传质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考虑气液界面附近的湍流特性,建立了多组分气液相际传质的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推导了运动气泡在多组分液体中的传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VOF算法,建立了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气-液两相降膜流动传热传质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表面张力动量源项和气-液相间传热传质源项.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壁面热流密度、液相进口温度和空气速度下竖直板面的温度分布、气-液界面处潜热和显热换热量的相对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液膜和空气内温度随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气液界面处,温度梯度存在不连续;气-液相界面处的换热主要形式为水蒸发传质引起的潜热换热为主、空气显热传热为辅,并且传热热阻主要集中于水膜内;并且随风速的增加,相间传质量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4.
中空纤维多孔膜基气体吸收传质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相传质阻力是中空纤维多孔膜基气体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主要传质阻力。文中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CO2-空气-水和CO2-空气-NaOH水溶液两种体系对膜基气体吸收过程的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气速和液速条件下的总传质系数。根据气液反应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实验和理论计算获得了气相分传质系数。通过进一步的拟合计算获得中空纤维多孔膜管内气相传质数学关联式Sh =0.0038Re0.44Sc0.33.用此关联式计算得到的总传质系数与实验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建立微分方程和阻力方程组合模型,模拟了以MDEA(N-甲基二乙醇胺)为吸收剂,聚丙烯疏水性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H2S的传质过程。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制成膜接触器,以MDEA溶液为吸收剂,进行天然气脱除H2S实验。对实验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膜组件出口气H2S浓度作为衡量标准,在低气速和低液速的情况下,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在高气速和低液速的情况下,实验值高于模型值,但相差不大。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膜基吸收法脱除H2S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空纤维膜吸收过程多釜串联传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描述中空纤维壳程非理想流动的全混釜多级(多釜)串联传质模型,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吸收器壳程非理想流动对其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对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总传质系数进行了估算.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多釜串联传质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传质性能,有助于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设计与优化.  相似文献   

7.
多组分气液传质边界层内浓度场的激光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双波长激光全息干涉测试系统,测定了多组分气液传质液相侧边界层内的浓度场分布,结果表明,距界面0.01mm处的浓度仍远未达到热力学平衡值,说明界面附近存在相当大的传质阻力,还观察了气液传质时界面际近的湍动现象。  相似文献   

8.
实验研究了并流降膜塔内稀CO2 在MEA 水溶液中吸收的传递规律和参数- 实验中气、液相连续流动, 吸收液不添加表面活性剂- 经实验得到主要传质参数及气相传质系数的无因次式- 在基于双膜理论的数学模型中引入新增强因子α, 以表征气、液相流动接触或和液膜内的反应对吸收液侧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α值约为3  相似文献   

9.
系统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对板框式膜组件内直接接触膜蒸馏过程的传质强化特性和阻垢性能,结合对流道内气泡尺寸和流动特性的观察和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进料温度、进料浓度、进气流量和进料流量条件下鼓泡对膜蒸馏的传质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鼓泡强度下,低进料温度和高进料浓度的系统由于温差极化和浓差极化更严重,鼓泡对传质的强化效果更显著;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加,气泡尺寸增大,气泡的上升速度随气泡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对膜通量的提高比也先增加后减小.50~100 mm2的气泡具有最快的上升速度,对膜面边界层扰动最强,传质强化效果最好;大于100 mm2的气泡由于体积过大,受到来自隔网、壁面的阻力也会更大,导致气泡的上升速率减小,且过大的气泡尺寸使料液与膜壁接触面积减小,导致有效传质面积减小,强化效果减弱.随着进料流量提高,隔网对气泡的剪切作用增强,气泡变小,最佳进气流量增大.研究结果也表明鼓泡能提升高盐溶液浓缩过程的水通量,推迟晶体在膜面沉积发生的时间,显著减缓结垢层的增长速度.研究结果将为气液两相流对膜分离过程的传质强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性金属膜膜萃取萃铜速度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机中空纤维膜材料在膜萃取过程中出现膜孔溶胀的问题,采用聚四氟乙烯涂敷在不锈钢纤维烧结膜表面制备一种有机/无机复合膜并用作膜萃取的支撑材料,在平板式膜器中进行萃铜研究.考察了影响铜的萃取及反萃过程传质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料液浓度、水相及有机相流速等,并根据试验结果初步探讨了膜萃取过程传质阻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有机相边界层阻力大于水相边界层阻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LB(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一项有近70多年历史的技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一直较慢,近10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显示出LB膜技术在纳米材料应用方面的优越性。LB膜分子间具有规整的排列和各向异性,可以实现能量转移及电子转移。通过LB膜技术可以控制分子尺度;设计成膜技术可以组装分子可以组装分子取向,进行有序分子组装,得到大面积单分子层。SA(Self-Assembly)膜技术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上构造理想界面的方便手段,由于得到的膜具有传统LB膜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14.
《铁达尼号》是电影史上创票房价值最高且引起世界轰动的一部爱情题材影片,是有史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巅峰之作。从影片《铁达尼号》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产生、男女主人公境遇悬殊给爱情带来的阻力、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局、影片主题的内蕴等方面可以获得好莱坞爱情影片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发有机工质余热发电降膜蒸发装置,采用RNG k-ε模型对氟利昂(R113)竖直管内气液两相逆流降膜进行数值模拟。对液膜的流动形态和速度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沿管长方向的流动过程中,流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但随着流动的发展,这种增势变缓。膜厚由均匀变至厚薄交替并呈现出平稳段、波动段和震荡段三种不同的流动形态,虽然出现震荡波动但无断裂,与理论值对比模拟结果较可靠。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探究近代电影史上的个人(导演、演员)或单个作品。群体研究在著作方面主要表现有三:其一、专题史研究,其二、片种史研究,其三、综合史研究;群体研究在论文方面主要有抗战时期电影研究、电影检查制度研究、电影公司研究等。在近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特色方面,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四个研究视角:现代化视角、区域化视角、史学视角、比较学视角。至于近代电影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理论方法、内容、资料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层结构对含极薄金属膜的金属-介质多层膜光学特性的影响,以及金属膜的光学常数及复合膜的光学特性与膜厚的关系.当金属膜为岛状膜时,多层膜的红外反射特性与岛状膜的几何参数有关,计算所得反射率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正交实验各组磷化膜的性能指标,采用膜厚综合评定法确定出了一种常温磷化液的介质组成及相应的工艺参数,并检测分析了磷化膜的均匀性、耐蚀性、膜重等.  相似文献   

19.
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在生物膜模拟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迎菊  盛永丽  马玉翔 《山东科学》2004,17(4):14-17,21
Langmuir—Blodgett(LB)膜是一种分子有序排列的超薄膜,这种膜技术是物理、电子学、化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的研究领域,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LB膜在生物膜、生物矿化的化学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电影翻译研究取得的成果,分别从影视语言的特点及翻译原则、电影翻译的两种方式、电影片名的翻译等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