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所谓的鲁西诸多弧形断裂,实际上是几组断裂的交切;所谓弧形的凸起和凹陷实际是由几组断裂控制的呈不同几何形态的中生代断块凸起和凹陷;所谓的尼山穹窿实际是中生代的一个断块凹起,它既不是太古代的穹状古隆起,也不是古生代的水下隆起;因此鲁西旋卷构造难以成立。鲁西的基本构造格架,是在NW和NEE向两组断裂组成棋盘格的基础上,经后期构造的迭加改造所形成的“x”型断裂体系。  相似文献   

2.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鲁西隆起及其北部济阳坳陷、埕宁隆起、黄骅坳陷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上述地区的今构造面貌,是同一时期、同一应力方式的产物,它们属于同一构造体系,即冀鲁帚状构造体系。鲁西隆起上的泰安—大王庄断裂、铜冶店—蔡庄断裂,莲花山—新泰垛庄断裂,汶泗—蒙山断裂,它们组成砥柱上次一级的压扭性旋扭构造,是新华夏系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在泰山式和大义山式断裂基础上发育成的。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形成于早白垩世青山组之后、早第三纪官庄组第一段沉积之前,是新华夏系反扭应力持续作用的结果。在它展布的范围内控制了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油气多分布在冀鲁帚状构造体系的内旋回层、撒开端、弧形断裂内侧、低级序的扭动构造中,以及油气运移聚集时期与控油构造形成时期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莱芜弧形断裂,长期来被省内多数地质工作者所公认。近年我们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它是由NW向的小楼~毛家庄断裂、近EW向的小王庄~狼山断裂及NEE向的泰安~大王庄~上迷马镇断裂相互交切而成,不存在具有统一的扭动方向和力学性质的弧形断裂,外形上也不是一园滑的弧形,而成折线状。这三条断裂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扭动方向及活动方式,是在侏罗纪时太平洋板块开始发生和扩大,库拉板块向北偏西飘移,派生了NWW~SEE向挤压力而产生的一对NW、NEE的共扼扭裂面及近EW向的张裂面的基础上成生发展起来的,其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其复杂的面貌。就整个鲁西而言,NW和NEE向两组断裂亦广泛发育,它们相互交切构成“×”型构造骨架,并迭加上许多近东西向断裂,那种认为以尼山穹窿为砥柱经旋扭作用形成一系列鲁西弧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以新泰—泗水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同心环状展布,组成了同心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断裂均表现为张扭性断裂,但也曾发生过压扭性活动。断裂的垂直断距为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在研究区中部断裂断距较大,而在边部较小。这些断裂是在中新生代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的。同心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是鲁西地块呈穹隆拱升形成的,而且在拱升的过程中还发生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鲁西地块的拱升与旋扭皆与郯庐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以新泰-泗水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同心环状展布,组成了同心环状一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断裂均表现为张扭性断裂,但也曾发生过压扭性活动。断裂的垂直断距为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在研究区中部断裂断距较大,而在边部较小。这些断裂 是在中新生代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的。同心环状一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是鲁西地块呈穹隆拱升形成的,而且在拱升的过程中还发生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鲁西地块的拱升与旋扭  相似文献   

6.
广东沿岸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干,迭加东西及北西向断裂,将沿岸地壳切割成活动强度不同的七个断块区及稳定性各异的二十个断块亚区.各断块近代以垂直差异运动为主.沿岸断块活动的热震效应、能态转换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强震区,低热场区,近代拗陷区与深部莫、康氏面隆起区,重力高值区相对应.广东6级以上的强震都分布在沿岸活动性强、稳定性差的近代断陷区的边界上.断块应力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随断块组合形态与分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不同而异.区域稳定程度还受断块介质、结构条件、构造发育程度、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制约.沿岸M≥4(3/4)的中强震70%发生在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山字型、弧形构造与“格状”断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字型构造乃是弧形构造的一种特殊类型,二者均系“盖层”滑动的产物。在华南地区,除了李四光同志所指的具有砥柱的山字型及弧形构造外,还存在有受“格状”断裂控制和断块活动而造成的类型以及混合类型,其分布甚至更加普遍。本文拟从其分布、特点、力学机制及模拟实验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鲁西隆起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两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初期(65~53 Ma)、早始新世-晚始新世(53~39 Ma)和始新世末期-渐新世(39~23.5 Ma)3个时期,各个时期与研究区伸展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相符;物理模拟试验证实泰山在新生代有两次快速抬升,分别为始新世(45 Ma)和渐新世(23 Ma);伸展构造的形成归因于晚中生代和古近纪近南北向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其深部背景主要为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及速度的改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新生代印欧板块的碰撞以及幔源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
山东断块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境内网格状断裂发育,将山东地质体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断块。可以根据断块活动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反映的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为二级断块地貌系统。Ⅰ级断块地貌具有较大差异,并具有不同的地貌发育史。Ⅱ级断块由于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方式不同面具有不同的构造地貌特征。断块地貌对地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邮凹陷沙埝断块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沙埝断块区是由多个分散、破碎断块组成的复杂断块群.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该区断裂构造发育,阜宁组整体呈现鼻状构造,且是断层的集中发育层,断层弧形弯曲、伴有分支,断块圈闭发育.依据典型的构造演化剖面及伸展量、伸展率和百万年内断层落差将其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划分为阜宁期断块形成、戴南期断层休眠、三垛期断层再次活动以及新近纪和第四纪构造稳定4个阶段,认为该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性差异明显,阜宁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最大,新生代持续南降北升,有利于聚集来自南部内斜坡的油气形成油气藏,断块圈闭定型于阜宁期末.  相似文献   

11.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造活动性与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2.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详细解析鲁西隆起区伸展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西向控凹断层在三叠纪后皆发生负反转,晚中生代鲁西隆起受到强烈拉伸,伸展构造主要发生在19~20 km以下的深尺度范围内,断层切割深度加大。断裂带上普遍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古近纪伸展作用以浅层拉伸为主,鲁西伸展量和伸展率最大,伸展作用强烈,对应北西向正断层的活动速率值也达最大值,同时发育大规模、范围广的半地堑。新近纪,伸展率很小,北西向正断层活动性大大减弱,至第四纪,断层几乎不再活动,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的伸展与华北克拉通构造变革相一致,而新生代的强烈伸展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方向与速度的改变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新生代盆-山体制独特,深断裂活动既造山又造盆。活动带集中在山系及山前带,盆地内保存稳定地块区。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不存在大型盖层滑脱型推覆构造带。火焰山构造带受基底逆冲断裂控制,断裂控制背斜圈闭形成。油气沿隐伏断裂伴生的构造圈闭富集成藏。湖-沼相侏罗系含煤系是重要的油气源层,湖相三叠—二叠系亦有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福建及毗邻大陆地壳,中、新生代时期活动大陆边缘,几个阶段的演化特点。印支 阶段,断块强烈,地壳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盆地发育;燕山阶段,地壳的急剧隆和裂陷,大规 模的断裂、火山、岩浆活动,构成东南沿海的复杂构造带,喜山阶段,陆缘的弧后扩张和岛弧的 造山作用。整个过程受着古太平洋板块对亚州板块多阶段的俯冲控制。  相似文献   

16.
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通过地震切片、方差体切片、断层活动速率等技术方法,重点从断裂几何学特征、性质及样式、运动学特征、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等方面对渤西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存在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个优势方向,早期(古近纪)以发育张性断裂为主,后期叠加走滑作用,使得断裂复杂化;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经历了古新世-早始新世末的初始伸展、始新世中晚期强烈伸展、晚始新-早渐新世弱拉张-弱张扭、中-晚渐新世张扭-走滑、上新世至今强走滑等五个阶段。渤西地区新生代多期次、多阶段、不同性质复杂断裂体系是受区域应力场、沙垒田古隆起、基底先存断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板桥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方法对新生代断裂构造活动及 控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可划分为北区断裂构造转换带、中区断鼻构造带以及南区走滑变形带等3 个 构造区带,区内主控断层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活动特征,并派生出大量次级断层,组成了新生代断裂构造活动的 全貌。综合断层活动与断裂输导体系以及凹陷内油气分布特征,建立了“同生断层深浅层兼控”与“次级断层浅层伴生 控藏”两种断控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广西海岸带的新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认为,1.新生代以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所围限的断块间的差异活动,控制着区内地质和地貌的发育。与北东向断裂相比较,北西向断裂具有较新、活动性较强的特点;2.地震主要分布在地貌反差较大的盆地边缘和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3.全新世以来,断块之间在垂向上表现为整体抬升,水平方向上的活动性减弱,因此区内不会有较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河套盆地断裂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主要为一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在中生代,断裂主要作剪切挤压运动,其中一些断裂在中生代晚期具有拱张性质。在新生代,断裂作剪切拉张运动。盆地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隆起价段、早白垩世拱张断陷阶段、第三纪拉张断陷阶段和第四纪整体下沉阶段。断裂活动控制着油气的圈闭类型、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和分布、沉降中心的迁移和沉积相带的分布以及油气的成熟、运移和聚集。河套盆地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0.
广州—罗浮山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罗浮山断裂构造带是横亘广州地区中部规模最大的东西向断裂带.发育历史悠久,经历过多期、多阶段的活动,近南北向的拉张与挤压(或压剪)反复交替进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岩互相迭置、复合和构造岩的明显分带性.由于断裂的反复作用,控制着本区古生代地层的分布,中、新生代红色盆地的沉积,燕山期岩浆的侵入与喷发,现代地貌景观的形成,并影响着珠江三角洲部分拗陷的沉降和广州地区地震的发生.断裂活动强度的发展趋势,在中、新生代以来,由强到弱,挽近时期活动强度趋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