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采用问卷调查法、Logistic分析法,从农户视角分析宅基地流转的原因,探寻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务工距离、社会保障水平、宅基地距城镇距离、宅基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宅基地流转收益、人均住房面积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其中,非农收入和宅基地流转收益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正向影响最为显著;户主年龄、宅基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负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应基于农户自愿原则,通过提高农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水平和经济意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针对性措施,促进农村宅基地健康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天津市蓟州区4个典型村的调查,分析都市山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提供案例借鉴.本文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借助Spass 22.0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化程度、性别(男性)、农户生计来源多样化程度、宅基地数量、所在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在村庄公共设施状况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及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促进,尤其在乡村旅游村,以及靠近县城的非农经济发达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相对较高;(2)年龄、户口性质(农村户口)、家庭人口总数、宅基地面积、人均宅基地面积、取得方式、是否翻建、是否确权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低的农户,多为户主年龄较老且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农户,由于其抵御生计脆弱性的能力较低,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较为重要.研究认为,都市山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设计,应该与提高农户生计多样化、促进乡村农家院及休闲旅游发展相结合,同时保障生计脆弱农户的宅基地资产权利,提高补偿标准,发挥政策合力,以此促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转型背景下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结构和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利用SPSS 19.0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工具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补偿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少数农户是基于合理补偿或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才同意退出;(2)受访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经济能力、传统习惯、家庭成员人数和区位因素等;(3)影响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主要收入来源、宅基地面积、月消费水平、文化程度、是否愿意集中居住、性别的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建立健全与宅基地退出补偿相"挂钩"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衔接机制;再次,探索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4.
盘活搬迁农户耕地财产是事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后续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根据实地随机调查的贵州省201户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问卷数据,从耕地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状况、粮食产出水平、耕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的耕地利用状况,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在耕地种植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上均存在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量明显减少;耕地流转比例不高,耕地处置手段单一,耕地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财产性增收难度较大.(2)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户主年龄和务农人口平均年龄、非农就业人数比例和非农就业收入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比例等指标对耕地持续利用具有负向作用;而户均劳动力文化水平、家庭年总收入、耕地种植面积和耕地流转比例则促进耕地持续利用.本研究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搬迁群众的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集镇安置点组建劳务合作组织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对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陡坡耕地进行生态退耕,引导搬迁群众种植省工性经济林果作物,促使其耕地不撂荒.  相似文献   

5.
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00多个乡村2880家农户进行"百村调查"得出结论:生活费用增多是农户宅基地退出的主要顾虑;子女意愿对户主宅基地退出有重要影响;农户的居住环境及住房意愿的影响不可忽视。政策建议:完善宅基地管理立法工作;制定科学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以福建省500户林农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农户林地利用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自己经营林地还是转出林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就业技能等级、林地每块平均面积、林地质量和务工年收入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而农户家庭总人口数、林地面积、生产性固定资产、林业收入、获得资金与劳动力支持户数、新农保的保障程度和林地流转价格满意程度等因素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著.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在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户的生计资本能力,提高务工收入金额和比例,减少对林地收入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
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拟用于城镇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建新区是指用于城镇的建设用地和居民点搬迁、改造的安置用地;拆旧区是指拟搬迁、改造的居民点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是指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后新增的耕地面积,减去拆迁安置占用耕地面积,其作用是将挂钩项目周转指标置换到城镇,将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现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影响很大.利用山西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从收入、消费、就业者负担等方面分析了占调查户数1/10的城镇最低收入户的生活现状,并从低保制度、就业等角度提出改善山西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依托中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部分典型平原农区村庄进行问卷调研.把形成空心村的相关因素分为农户自身特征、农户收入特征、农户所在区域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各个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农户自身特征中性别因素、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农户政策关注度与空心化或宅基地闲置现象不相关,年龄、教育程度和拥有宅基地块数与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在农户收入特征中农用地流转、从事行业、外出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比重、家庭收入4个变量跟空心化都具有一定的联系.(3)在农户所在区域特征中除距城镇距离外,区域经济状况、产业状况、交通状况、村集整治状况都与空心化相关.最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空心化的整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以三峡库区3个沿江村为例,共调查农户276户,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从农户角度定量分析了三峡库区沿江村农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将农户层面影响三峡库区沿江村农用地流转的因素归纳为务工因子、务农劳动力因子、政府补偿收入因子、户主因子、教育水平因子、收入因子等6个因子.针对此提出积极转移非农从业人员、提高政府补偿收入、重视农户户主、提高农户的教育水平等对策以促进三峡库区农用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1.
分析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下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论证重庆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从各区县经济指标、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以及保险缴费能力三方面来看,重庆市基本具备构建城乡一体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为此,从土地权益保障、养老保险待遇与转移以及创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改善转户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也还存在着诸如参合中政策的自愿性与实际的半强制性之间的矛盾、逆向选择、管理机构体制不畅等问题。为解决“新农合”制度中深层次的问题,应继续深化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通过立法,健全各种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起基本合作医疗参合强制化和农村大病医疗参保自愿化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各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模式,这些模式对丰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方式和推进我国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些模式也存在漏洞。只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立法进程,加强监督管理,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印发了《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启动,但对于构建和谐中国,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要求而言,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的缺陷。本文针对民族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由重城轻乡到城乡并重的演进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表明党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政策以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的优抚政策。  相似文献   

16.
叶芬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44-147
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致使大量原籍为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村民自治权利的滥用,这个群体户口回到原籍后被转为非农户口,从而无法得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利,失去了应得的经济利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利,为落实其社会保障功能及体现法治社会的公平原则,应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相关法律规定的修改,达到有效保护"返乡"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应有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居民”的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时间变异和相互作用等属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破解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安全、环境支撑、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制度6大体系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路径,而“三农”问题的破解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平谷区“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大我与小我、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政府与市场等矛盾问题,梳理了“三农”向“三生”转型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产业和培育生态居民3条路径加快“三农”向“三生”的转型,以期为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从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临时救济措施、扶贫政策和医疗救助等视角分别对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内容的现状进行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成就与存在的不足,为破解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难题提供些许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